李 佳
(山东省德州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 德州 253000)
目前,我国有行政村60 多万个、自然村250 多万个,农村居民众多,农村每年产生污水200 ~300 亿t,而处理量只占总量的20%。水环境是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可以调节雨水,也是农业生产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较差,加快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我国“十四五”规划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农村居民居住分散,生活污水水质水量变化较大,难以集中收集,处理难度较大。针对农村环境特点,国家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和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当前,要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及黑臭水体的治理,因地制宜地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不同地方的经济状况不同,因此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存在很大差距。一些经济落后的地区环境治理流于表面,并没有将其落到实处,特别是污水处理方面,污水直排现象屡见不鲜。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而地方政府不能及时给予支持,污水处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财力的不足还导致农村地区环保专业人员力量薄弱,工艺控制、设备选型、材料选择和施工等方面不能很好地开展,导致污水治理停滞不前。
村镇规划制定相对滞后,会造成建设目标和任务不明确,影响污水处理。例如,在制定一些大的水系治理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农村规划,而农村规划滞后,既影响环境治理,又影响农村发展。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类新型项目,需要从多方面进行论证,尤其是处理工艺、投资金额、后期运行维护,各地正在进行探索式发展,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此外,还有污水处理执行标准,若执行标准太高,则工艺要求较高,投资将会增加,后期运行管理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再加上农村生活污水水质、水量波动较大,很难保证污水处理设施长期稳定运行。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艺主要是人工湿地和低能耗的生物处理技术(生物滤池),从处理效果来看,化学需氧量、氨氮较为显著,而总氮、总磷较差。农村生活污水以直接排放为主,资源再利用技术有待开发。近年来,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污水主要污染物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基本不含有毒物质,而且氮磷含量较高,具有可利用价值。其经过适当处理,可以用于农田浇灌、有机肥制备。
农村地区普遍存在“重主体、轻管网”的现象,环保项目经费有限,主要用于主体工程建设,而配套设施存在较大缺口。施工过程不严谨,队伍管理比较混乱,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进而导致施工质量较差,出现一系列工程质量问题,如大管套小管、雨污混流、管网裸露和渗漏等,大大影响污水处理工艺运行的稳定性。
2.1.1 治理的原则
一是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原则,紧紧围绕现代化建设,按照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需求,统筹规划、科学治水、齐心协力,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加强监督考核力度,形成以政府财政为主的投入机制,明确政府责任主体,不断提高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打造“蓝天、绿地、净水”的农村生态环境。
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污水处理工艺、规模、厂址的选择与地形、水量、水质等因素密切相关。农村地形复杂多样,不同地区差异很大,因此各地要针对农村特点,因地制宜地选择治理模式,可以在条件较好的重点村、特色村优先进行治理,逐步扩大治理范围。
三是经济适用的原则。环境治理是当前农村地区的重点工作,但要充分考虑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将环境综合整治和景观绿化与当地自然环境充分结合,处理工艺要合理,收集方式要科学,运行管理要简单,使其经济适用,从而提升农村地区整体环境质量。
2.1.2 落实治理责任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市政工程中的非标类工程,其受到污水水质、水量、排放标准和地形等因素影响。与传统市政工程相比,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更为复杂,而且功能要求更多,往往很多市政工程的设计参数及经验在农村地区无法参考,导致项目设计单位、施工方及设备生产商相互推卸责任,项目推进缓慢,而且问题连连。因此,要明确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谁的工作谁负责,加强管理,保证污水治理项目顺利实施。
2.2.1 完善专项规划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专项规划编制也相对滞后。新时代,做好各项专项规划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必要基础。规划的制定给农村地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保证了各项工程有序实施。环境治理专项规划是保证污水治理项目顺利开展的前提,其需要对村镇污染现状、受纳水体环境容量、污水管道规模等情况进行统一调查,合理地选择污水处理厂的位置、规模,确定污水处理工艺,同时兼顾村镇其他规划,使农村发展井然有序。
2.2.2 优化治理模式
农村地区情况复杂,污染治理过程面临诸多问题,因此探索科学的治理模式是解决农村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当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还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模式,主要依赖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要求农户内部进行污废分流,道路进行雨污分流,而这只适用于离城市较近的郊区,不适用于远离城市的地区。因此,要针对具体情况,优化治理模式,将农村环境、污水处理工艺、经济投入等因素有机结合,促进农村快速发展。
2.2.3 加快建设进度
目前,一些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建成污水处理体系。近些年,农村地区日新月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污水治理要求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设施不断更新和升级。农村污水治理特点发生变化,水量、水质也与以往不同,其需要更多专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要想保证农村持续发展,必须加快环境治理步伐,严把环境治理工程的质量关,严格监督实施过程。
2.2.4 坚持统一管理、规划、建设和运行
相比城市,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只能相对集中建设,村与村之间往往不能实现集中处置,而且农村地区环保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相对匮乏。由政府牵头,制定统一的技术规范,实行农村地区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的模式,可以保证污水处理设施专业化运行、标准化管理,使污水处理厂能够长期、有效地发挥作用。此外,污水管网可采用接管模式,统一委托城镇污水管网维护单位管理,保证管网畅通。
2.3.1 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符合民意、改善民生的重要工程。要从全局出发,提升战略高度,把这一项工作视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建设美丽乡村、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的具体行动。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目标,建立例会制度、督查制度等相关考核制度,不断完善评价机制,并将其列为政府年度工作的考核内容,以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3.2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关系人民群众的健康,要集中社会各界的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各类项目的建设。项目建设资金要以公共财政为主导,由多级政府共同负担,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安排,专款专用,保证已建项目发生管道漏损、设备更换时及时地进行维修和更换,保障设备持续、良好地运行。
2.3.3 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要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在考核中的权重,健全管理机制,着重解决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好项目管理,制定各类保障制度,将施工进度和质量与财政资金挂钩、运营管理费与管理绩效挂钩。在管理过程中,要严格检查出水水质情况,定期开展学习培训,强化技术服务,对项目的建设和运行维护进行不定期抽检,实行月、季、年的综合考核制度,将各类考核情况及时报送上级,并进行信息公开。
2.3.4 加大宣传力度
对于环境治理,国家制定了很多法律和政策,极大地保证了各类环保工程有效落实。但是,当前仍要加大环境治理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普及各类治理知识,倡导生态文明建设,让群众感受到农村污染治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激发广大群众在环境治理中的积极性。
2.3.5 加大施工管理力度
按图施工是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工程项目质量合格的重要基础。在施工过程中,要明确责任和义务,加强技术交底。其间,工程监理至关重要,是保障施工单位按图施工、标准作业的重要环节。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规模较小,投资较低,但涉及的内容较多,有结构、土木、电气和给排水等,监理单位难以派出各类专业的监理工程师,导致监理工作漏洞较多,项目存在较多隐患。因此,应加强监理工作的管理,提高监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竣工验收也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检验工程建设目标是否实现,工程内容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确保工程竣工后可以正常地运行。竣工验收环节需要多方参与,同时聘请具备验收资质的第三方来进行验收,以保证各项建设内容符合要求。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是衡量农村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新时代,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更加重视农村环境保护。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困难重重,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因此,政府各部门需要相互配合,社会各界需要发挥自身力量,积极探寻适宜的治理模式,在技术上不断创新,在资金上有效落实,在管理上严格把控,在制度上不断健全,早日将其应用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