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玲
【关键词】产后出血;盆腔血管结扎;介入治疗;效果研究
【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6-5328(2022)03--01
产后出血是目前威胁分娩女性健康的危险并发症,其发生因素多数是由于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和凝血功能障碍等,临床针对产后出血患者初期主要采取子宫收缩剂以及持续性子宫按压等方式控制出血量,当出血无法控制后则需要及时采取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但目前选择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尚存争议[1]。为此,此次研究中将盆腔血管结扎与介入治疗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详见下文阐述。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此文病例筛选我医院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产后出血患者3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15例和对照组15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均值分别为(29.0±1.5)岁、(29.5±1.6)岁,组间一般资料对比差值显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缩宫素注射、纱布填塞和子宫按摩基础处理;对照组患者给予盆腔血管结扎,采取五步止血法,即结扎单侧/双侧子宫动脉、子宫动脉下行支以及单侧/双侧卵巢动脉,按顺序进行结扎,每结扎一处要观察出血情况,直至彻底止血。
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介入栓塞治疗,首先采取双侧股动脉穿刺,将导管置入腹主动脉分叉3cm处,随后注入造影剂了解盆腔血管状态以及出血部位,将导管置入出血部位的子宫或髂内动脉处,注入明胶海绵颗粒实施栓塞处理,并根据出血情况进行对侧栓塞处理。
1.3观察指标
将组间患者的(手术、止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产后24h出血量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详细记录对比。
1.4统计方法
文中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计量数值运用(x±s)描述和t检验,计数指标使用n(%)描述以及x²检验,当两者数据对比差值为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
2结果
最终两组记录结果对比显示,观察组患者(手术、止血)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产后24h出血量及发生的并发症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指标结果对比显示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1。
产后出血妇产科中的发病率较高,其已成为威胁女性分娩后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发生产后出血后若未能得到及时控制,持续出血会导致产妇出现血压剧降,严重者会出现休克甚至死亡,而以往针对产后出血患者初期主要是通过子宫底注射缩宫素、纱布填塞以及配合子宫按摩进行治疗,但仍有大部分患者存在止血效果不佳情况,因此临床针对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需要立即开展手术治疗,盆腔血管结扎是以往临床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常采取的方式,该手术方式虽然操作比较简单,但针对顺产产妇需要开腹进行治疗,因此会增加创伤性和出血量;同时由于子宫供血血管的交通支较多,仅靠结扎子宫和髂内的动脉难以达到完全止血效果。且运用结扎治疗还会导致患者出现临近器官的缺血症状,致使卵巢出现早衰或者膀胱缺血等,给产妇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而近年随着医学水平不断发展进步,临床针对难治性产后出血采用了介入栓塞治疗,并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该治疗方式是通过造影剂确定出血部位及血管后,将明胶海绵颗粒注入子宫或髂内动脉处,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而且明胶海绵颗粒注入后可在2-4周吸收,从而能够恢复正常供血,不会对患者的生理功能造成嚴重影响[3]。本次研究结果也已证实,观察组患者通过采用介入治疗后,患者的(手术、止血)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以及产后24h出血量均较少,最终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各项指标与采用盆腔血管结扎治疗的对照组数据比较均占据显著优势。
综上所述,对产后出血患者及时采用介入栓塞治疗,所取得的止血效果和安全性均较高,能够在短时间内达到止血目的,降低患者的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概率,从而能够减轻出血对产妇健康造成的危害。
参考文献:
郭上玮,刘敬,张华,等.盆腔血管结扎与介入治疗产后出血患者的效果比较研究[J].河北医药,2022,44(3):366-369.
凌睿.盆腔血管结扎术与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比较[J].中国乡村医药,2020,27(6):10.
孔虹.难治性产后出血盆腔动脉栓塞与结扎的临床对比研究[J].基层医学论坛,2019,23(4):5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