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产业是中国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具有“短平快”的特点,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绿色桑蚕产品需求量也逐渐增大,为桑蚕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简述了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桑蚕产业发展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1桑蚕产业发展现状
1.1市场需求量不断提升
丝绸是中国重要出口产品之一,中国桑蚕产品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极高,由于桑蚕产品使用范围极为广泛,中国桑蚕相关产品已经销往150余个国家,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升,人民对于纺织品质量要求较高,为桑蚕产业注入了扩张动力,为其未来市场空间的逐步扩大奠定了基础[1]。
1.2国内循环与内需释放
在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背景下,必将进一步释放国内丝绸消费潜力,提升丝绸产品的内销比例。蚕丝被、高档丝绸家纺等大宗茧丝绸产品消费需求将不断提高,属于大健康产业的蚕桑茧丝多元应用产品也将进一步得到消费市场的认可。这有利于巩固蚕桑基地建设,发挥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促进全产业链发展和多元化转型。
1.3乡村振兴与产业发展
产业扶贫是促进农民增收、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舉措。由于桑蚕产业对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政策的落实与实施促使桑蚕产业转型加速;蚕桑经济是典型的山区经济、生态经济和小康经济,发展蚕桑产业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2]。
2桑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茧丝市场风险加大
蚕桑产业链长,丝绸产品外向程度高,受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影响,茧丝价格经常大幅波动,产业发展极不稳定。受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及2020年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茧丝绸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导致国内茧丝价格下跌,加剧了企业与蚕农的市场风险。由于中美贸易摩擦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及新冠肺炎疫情的不确定性,未来市场供求关系变化更趋复杂,茧丝价格波动必然对蚕桑茧丝绸产业链所涉及到的蚕种、蚕茧、生丝、绸缎和终端产品等各生产环节产生较大影响。
2.2生产成本上升
蚕桑产业主要包括栽桑和养蚕,产业生产环节用工相对较多。首先,多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蚕桑产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的现象。劳动力价格也出现了明显的上升现象,增加了蚕桑产业的生产成本;其次,由于桑蚕对生长环境的要求标准较高,为了保证桑蚕的健康生长,必须在前期为桑蚕建设标准的养殖室,并辅以相应的配套设施,确保室内温度、湿度及通风效果,满足桑蚕的生长要求,这都提高了养殖成本,前期投入成本较高,限制了桑蚕养殖规模;再次在蚕桑产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肥、农药、蚕种等物资价格逐渐上涨,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蚕桑生产成本,降低了蚕农经济效益和生产积极性。
2.3桑蚕养殖风险较大
桑蚕是一种对外界环境较为敏感的昆虫,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桑蚕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3~25℃,对生存环境的湿度、温度及通风状态都有较苛刻的要求。温度、湿度的异常变化,都会影响蚕的生长发育,也会导致病害发生;在养殖工作中一旦管理不善,就很可能导致桑蚕大规模死亡,使蚕农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许多地区养殖状况较差,人蚕混居,口袋蚕房普遍存在,与养殖标准要求相差甚远,配套设施不完善,经常忽视对养殖室的清洁消毒。此外,在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还面临着较大的自然风险,一旦遇到春季低温、夏季极端高温、秋季干旱等现象,就会给桑蚕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另外,桑叶被空气污染、农药中毒等现象时有发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蚕农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桑蚕业的发展。
2.4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
桑蚕产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基层桑蚕养殖技术严重落后,对产业认知不足与粗放的管理模式严重影响养蚕的成功率;更新关键种养技术不积极,在无匹配的种养技术及健全的技术服务体系支持下,饲养技术水平较低,管理模式粗放,蚕病爆发使得农户饲养成功率下降,经济效益也明显下降。
3桑蚕产业发展建议
基本原则:一是因地制宜,特色发展。落实乡村振兴举措,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根据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突出地域、民族、文化、行业特色,科学规划,统筹布局,推进产业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形成规模化优势和区域化特色。二是市场主导,统筹发展。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农业、工业、商贸、文创等领域统筹协调,整合资源,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坚持产品市场导向,丰富产品种类和拓展市场空间。三是坚持产业循序推进原则。正视产业自身发展规律,逐步延伸茧丝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环节,提高深加工能力,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四是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原则。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势,大力发展龙头企业联结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的组织模式,带动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省力化生产,全面提升蚕桑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蚕桑比较效益和产业综合绩效。五是坚持科技文化支撑原则。加强科技创新,构建以科研教学单位和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
3.1加强政策扶持,增加资金投入
政府要加强对蚕桑产业工作的领导,完善行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打造蚕桑茧丝绸全产业链和构建现代蚕桑产业生产体系,根据蚕桑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产业优惠政策:一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对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投入,对桑蚕产业中的生产物资及蚕房、蚕具给予必要的资金补助,提高蚕农的生产积极性;加大规模化基地建设补贴力度,健全良种、农机补贴制度。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允许在桑园里建大蚕房,实现人蚕分居模式;二是优化营商环境、协调处理好蚕农、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之间的利益和矛盾。三是加大金融支持蚕桑产业力度,开发针对蚕桑产业的专属信贷产品,对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创新优化蚕桑生产经营主体融资担保模式。四是加大政策扶持,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优惠力度,引进实力强、一体化程度高的大型纺织、丝绸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CE3C2798-607E-4CAB-BC54-ADCB50BA3773
3.2构建新型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蚕桑生产经营水平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户发展桑蚕产业,走蚕业产业化经营道路;根据劳动力条件、蚕房规模、土地条件等合理规划桑树种植及养蚕规模;从分散经营转向规模经营,完善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障蚕农利益。推进家庭农场化生产经营,培育一批适度规模经营的养蚕大户(经营桑园面积450 hm2或年养蚕量100张左右),真正做到“以产业富民,以产业留人”。发展职业蚕农,引导养蚕大户、家庭农场从单一的蚕茧生产向以蚕茧生产为主体的立体农业、综合开发方向发展,力争亩桑综合收入达万元以上。积极探索和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之间建立风险共担的利益共享机制,施行订单生产、优质优价、二次分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与互惠互利关系,促进农工有效对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保證各方利益均衡;因地制宜推广种桑与养蚕分离的蚕桑经营模式。
3.3加强桑蚕专业人才培养,健全桑蚕技术与信息服务体系
桑蚕产业属技术密集型产业,要使农户种好桑、养好蚕、卖好茧,必须加强桑蚕专业人才培养。技术人才是促使桑蚕产业获得可持续发展条件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桑蚕产业产品质量、增加农户收入的前提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对现有人才进行培养,提高综合业务素养,强化服务意识,使基层桑蚕管理队伍具有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建立县、乡、村三级技术与信息服务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技术支持,全面提升蚕桑产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社会化服务水平,及时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及市场信息服务;通过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大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加强桑蚕示范基地及示范户建设,示范推广关键种养技术,做到示范区内关键技术入户率达100%,为桑蚕产业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3]。
3.4推广优良品种和适用技术
一是根据气候条件和收获方式选用适宜的桑树品种和栽培规格,以利于使用机械进行桑园松土、剪伐、杀虫防病和桑园套种,建立蚕、桑主要病虫害预警体系;加强农药、化肥的使用管控,桑树的氮、磷、钾肥料施用比例应控制在1:0.7:1。避免农药、化肥引起桑蚕中毒现象发生。二是因地制宜推广多抗性、品质优的蚕品种,实行“分段”养蚕法:1~3龄蚕、3~4龄蚕、5龄蚕分开饲养。开展人工饲料饲养小蚕技术,小蚕共育至3龄二口叶或4龄一口叶,提高蚕饲养成功率;三是按照“通风透气,干燥凉爽”的要求建设蚕房,实现人蚕分居;推广大蚕轨道式投叶、熟蚕自动上簇和自动脱茧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减少人工成本。
3.5开展资源多元化应用
充分利用蚕桑丰富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进一步拓展桑叶、桑果、桑枝、蚕沙、蚕蛹、蚕蛾等资源的多元开发应用,提高资源利用水平,推动蚕桑产业向饲料业、食品业、饮料业、医药业、保健业、生物产业、文化产业等行业延伸,逐步形成产业多元化发展态势。一是推进饲料桑发展。在提升传统养蚕用桑的基础上,以桑叶、桑枝作为原料,用于饲养牛、羊、猪、鸡等畜禽;二是重点开发桑叶茶、桑叶粉、桑芽菜、桑果汁、桑果酒、桑果醋等桑叶、桑果系列保健食品及其加工工艺技术、桑枝食用菌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三是加大蚕沙无害化、肥料化、资源化的开发力度,开拓蚕、蛹、蛾等在饲料、食用、药用和保健、化妆护肤等方面的功能与产品研发;四是开展桑园复合经营。在桑园地因地制宜套种经济作物,如桑-药、桑-菜(菇)等模式,提高桑园经济效益,巩固产业发展;六是生态文旅开发。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推动桑园、蚕乡等乡村旅游,使蚕桑产业功能由“生产”向“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融合”转变,拓展蚕桑产业发展空间,提高蚕桑产业综合效益。
社会经济的进步为桑蚕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伴随桑蚕产品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对桑蚕产业提出了新的挑战;这就要求桑蚕产业必须转变观念,加强技术与经营创新,促进中国桑蚕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英民.河南省桑蚕产业发展现状及种桑养蚕技术[J].河南农业,2019,516(28):10.
[2]王世业.我国种桑养蚕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J].江西农业,2019,151(2):63.
[3]李进才,杨洪珍.大姚县石羊镇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云南农业,2019(12):26-28.
(广西壮族自治区凤山县蚕业技术推广站朱朝富)CE3C2798-607E-4CAB-BC54-ADCB50BA3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