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人涛
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俞则忠先生《产业融合新论》一书,是目前我国在“产业融合”领域研究中一部有理论深度与实践力度的专著。作者长期关注理论研究热点,把产业融合与自己的创业创新实践相结合,形成一部有鲜明特色的著作。
特别是针对当前我国的形势,提出在“双循环”中实现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实现“十四五”规划实施等重要问题。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该书既填补了我国理论界和学术界在产业融合研究方面的“空白”,又把历史性、理论性、知识性、实践性有机结合起来。在许多方面都有可圈可点的地方,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读者分享和关注。
关于产业融合历史和逻辑起点与融合发展
作者在构建《产业融合新论》一书的理论体系时,首先是把“历史与逻辑统一”思想作为该书的起点。从分析产业融合的基础、产业融合的发展、产业融合实现方式;研究互联网时代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与未来社区新模式、产业融合发展新特点;探索产业融合发展规律、产业融合发展新机遇、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产业融合发展战略思考。全书似乎给读者描绘了我国产业融合的前景与历史画卷,彰显了产业融合这个历史和逻辑起点的基石!
第一,从产业融合的思想来看。作者认为,在历史上有许多经济思想家和理论家曾经提出过产业融合的观点和思想。因此,产业融合不是信息时代和网络化时代的产物,而是工场手工业时期与机器大工业时期的产物。因此,作者从经济思想家那里追寻产业融合的“思想火花”与思想萌芽。其中的代表人物是马克思和马歇尔。
作者认为马克思产业融合思想,首先是从分工的问题入手的。因为分工是一种古老的社会现象,也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在分工思想史上,经济学家们虽然谈到了分工,却没有向它提出质疑,而马克思第一个对分工问题做出较为全面、科学、系统的分析,特别是马克思提出分工是政治经济学的范畴,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一是马克思分工思想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分工理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分工思想。二是马克思分工思想的逻辑是从分工的自然发生到分工的消灭,从异化到世界历史、再到共产主义,逻辑地再现了他关于分工思想生成与嬗变的现实运动。三是马克思分工思想是来自于实践,他提出了大工业在它的资本主义形式上,还会再生产出旧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专业等。
由此看来,在马克思那里,分工不仅是“政治经济学一切范畴的范畴”,而是走向历史唯物主义深处的核心范畴,这就是马克思产业融合思想的内涵。接着,作者认为,关于马歇尔产业融合思想,首先认识到组织是一种生产要素。通过改进组织以获得报酬递增,可以通过外部经济与内部经济两条途径实现。因此,分工总是与组织问题联系在一起,是报酬递增的源泉。他提出不同分工层次有不同的专业要求思想,还认为在机器生产条件下也会出现与分工作用力相反融合运动的情况。作者认为,从马克思与马歇尔对产业融合的观点和思想来看,核心问题和思想主要有两个:一是融合是分工的否定之否定,融合是分工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结合生产。因此说,没有发达的产业分工,就没有高度的产业融合。二是分工具有层次性差异,不同分工层次具有不同的专业化要求。与此同时,作者还肯定了当代西方产业融合思想方面的作用和影响。
第二,从产业融合的理论来看。作者认为,产业融合理论(分工理论),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分工思想。后来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分工思想与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分工思想,这些分工思想对马克思产业融合理论的产生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马克思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分工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之间的联系,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仅仅从经济学视域研究分工的局限,为分工理论诞生奠定了基础。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一起通过分析分工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范畴的内在关系,创立了唯物史观。从马克思分工理论体系来看,社会分工是马克思构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分工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作者认为,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内容非常丰富,但最重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关于社会分工必然性问题,二是关于社会分工是协作问题,三是關于社会分工是自觉分工问题。只有深刻认识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才能为当下的产业融合发展作出新的解读。
第三,从产业融合的规制来看。作者认为,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规制的保障。这个问题是产业融合中政府的管制问题。产业融合的规制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个是原则规制的层面,一个是政策规制的层面,一个是规则与机构融合的层面。作者通过分析强调,规制规则与机构融合问题,其核心问题是要考虑融合中的各方面利益和关系。因此,只有重视规制规则与机构融合的重要作用,才能充分发挥产业融合中各方的作用。
第四,从产业融合发展来看。作者认为,产业融合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产业融合的历史发展。产业融合有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从概念到内容也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最早研究分工问题的是古希腊的思想家,尤其是古希腊柏拉图和色诺芬的分工思想。从柏拉图来看,他在《理想国》等书中阐述了社会分工的原则和功能等问题。从色诺芬来看,他在《经济论》一书中,从使用价值角度考察了社会分工问题,强调劳动分工的必要性。后来,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是最早使用分工术语的。他在《国富论》一书中,从劳动分工的角度阐述了分工对于提高生产效率、增进国民财富的重要作用。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亚当·斯密“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国家与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等问题。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的代表作中,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马克思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分工与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相联系,突破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仅从经济学视觉角度研究分工的局限性,为马克思主义分工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而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是近代英国新古典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代表作是《经济学原理》。马歇尔继承了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尤其是发展了亚当·斯密关于劳动分工从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入手的观点,然后分析分工与组织的关系,以及组织对报酬递增的积极意义。另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代表、美国经济学家阿林·杨格在《报酬递增与经济进步》一书中,对“斯密定理”进行了拓展。他提出,报酬递增的原因不是规模经济,而是产业不断分工和专业化的结果。从上面一些有代表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有关产业融合的思想与理论来看,产业融合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从是产业融合概念与产业融合内容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二是产业融合跨界发展。产业融合一直就是在“跨界”中融合发展的。从不同行业与领域的分工和协作,到跨界的产业融合和发展。甚至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又产生了一个新行业和新产业。而从产业融合跨界发展的现实来看,只有通过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才能加快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为国家经济发展与企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和活力!尤其是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各个产业单打独斗已经难以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而产业间的跨界融合,将会与新的重大需求相互促进和发展。所以,未来我国将会出现新的市场需求,从而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发展趋势。
三是产业融合共享发展。共享经济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重要产物,其本质是依靠互联网技术,尤其是大数据技术和区块链技术将社会闲置资源重新利用起来,进而创造出新的市场价值。但是,随着共享经济涉及领域的不断增多,数据的安全、流通、共享以及隐私保护问题逐渐显现,大数据技术已然成为共享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而区块链技术是由各种技术与通讯协议组成的全新互联网架构,通过其加密分享、分布式账本等特征,直接为数据流通与共享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区块链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产业融合,可以颠覆传统共享经济商业模式,进行模式与发展创新。
关于产业融合方式和核心与现实意义
作者在《产业融合新论》一书中,着重强调和阐述了我国产业融合的实现方式、互联网时代产业融合的核心、产业融合对未来社区发展的现实作用和意义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分析我国在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发展态势与我国正在形成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深入探索“互联网+”产业融合的走向,以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一,从产业融合实现方式来看。作者认为,为了深入认识产业融合发展,必须了解和认识产业融合方式问题。尤其是传统产业与科技产业融合实现方式、互联网产业与相关产业跨界融合实现方式、金融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实现方式问题。与此同时,还要把握产业融合与服务创新、投资和消费等问题,使融合各方达到共赢效果。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产业融合的延伸渗透实现方式。产业延伸与渗透是产业融合的一种重要方式。为了实现产业融合,通常可以选择“延伸、渗透、创新”等方式。因为企业经过产业延伸与渗透方式,就可以实现质的提升与量的扩张,抓住新的发展机会。二是产业重组与融合实现方式。产业重组与融合的方式很多,但作者侧重于从“纵横交错”的新思维和新视角,深入探索产业重组与融合实现方式,即:产业重组的纵向融合方式——通过向上下游的延伸产业链条,纵深发展产业,提升产业附加值;产业重组的横向融合实现方式——通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叠加,渗透融合形成新的产业类型;产业重组的交叉融合实现方式——通过产业重组交叉融合是在关键产业的引领下,以重要产业的价值链为切入点、以关键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支点,通过重组完全结为一体的整合过程。三是产业创新与融合发展实现方式。创新与发展是产业融合的永恒主题。在产业创新与融合发展中,除了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外,更多的是产业融合问题。
第二,从互联网时代产业融合来看。作者认为,互联网时代的产业融合是伴随着技术变革而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产业融合将逐渐发生改变,这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因此,在这个互联网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需要研究的产业融合问题有很多,因为“互联网+”时代会带来一系列的产业变革。这样,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互联网时代产业融合的特点和规律,深化产业融合与提升互联网化水平,加快互联网时代经济的发展。
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随着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必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巨大变革,选择走科技含量高與经济效益好的产业融合发展道路。在这种情况下,高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就需要寻找各个产业中相关融合要素的互补匹配,从而使原产业及其在边界处融合出的新产业。二是区域合作与跨界产业融合。互联网时代区域合作与跨界产业融合是一个新的问题。我国政府已经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相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时代区域合作与跨界产业融合将成为一个新的亮点。我们通过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把相关的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与各个产业全部有机地联系起来,将不同产业高度融合与重组产业生态。因此,作者强调这个新型的产业生态对未来我国经济发展将会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三是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互联网时代数字经济与文旅产业融合是一个重要问题。特别是在文旅产业中,由于数字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成为文旅产业发展的一种强劲动力。比如说,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有关部门提出进一步推动数字文旅产业发展的问题。从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帮扶,努力降低疫情影响,增强数字文旅企业发展信心和后劲。因此,在今后的一个时期要积极推动文化旅游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文旅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不断融入数字经济发展大格局。
第三,从产业融合与未来社区新模式来看。作者认为,产业融合与未来社区发展关系密切,因为产业融合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未来社区的服务与模式,因此,要加强对服务业产业融合的研究,使我国企业抓住服务业产业融合的机会,在未来社区融入服务业以及整个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融合与未来社区新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可以这样说,产业融合与未来社区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是伴随着健康产业、智能医疗、数字经济等融入到未来社区服务领域,政府的导向与融合对整个产业效能息息相关。未来社区将会出现这样的景象:邻里场景、教育场景、健康场景、创业场景、建筑场景、交通场景、低碳场景、服务场景、治理场景等,这些场景为未来社区管理与服务带来了各种融合的社会元素。所以,积极探索产业融合与未来社区新模式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于產业融合的特点和规律与发展趋势
作者在《产业融合新论》一书中,自始至终突出一个“新”字,从分析产业融合“新论”的特点,阐述产业融合发展规律,产业融合发展新机遇,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以及从战略高度思考产业融合发展的重大问题。该书给人们的总体感觉就是有新意和新思想,以及新思维和新思考。
第一,从产业融合发展新特点来看。作者认为,通过对我国产业融合的分析和研究,认识到在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产业融合发展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因此,深入观察和分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特点,对于掌握产业融合发展方向,认识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性,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具体表现有:一是产业融合多样性特点。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工业物联网、产业互联网、工业4.0、“互联网+”的发展。在这样的一个大变革时代,产业融合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例如,科技产业融合的多样性,区域化产业融合的多样性,产业跨界融合的多样性。二是产业融合的多层面特点。全球产业发展呈现融合化、智能化、低碳化趋势,正在重塑产业结构与产业形态。因此,产业融合的多层面特点,既是大势所趋,也是产业演进的必然。
我们从产业融合的结构来看,越来越多呈现出不同的层面。比如说,从农业、工业、服务业、信息业、知识业,这些是在同一个产业、产业链、产业网中相互渗透与相互融合的产业形态。所以,产业融合多层面特点是动态演变,并在差异化发展中实现多层面融合和新业态。三是产业融合多路径特点。产业融合要打通创新与经济增长的传导路径,而创新与产业融合就成为经济增长的一条传导通道。比如说,创新能否与产业有效融合,在多大范围内与程度上实现融合?可见这些产业融合需要更多的路径和通道,才能逐步解决当前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所以,作者强调我国产业融合应该是多路径的。或者说,路径是多种多样的。
第二,从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来看。作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的发展,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社会经济现象。因此,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在技术融合基础上,就出现相互交叉与相互渗透并融为一体的现象。并呈现出新的产业属性或新型产业形态动态发展过程,以及产业融合发展的规律性。
主要表现有:一是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增长规律。产业融合发展规律反映社会经济的发展,因为经济增长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因此,我们深入研究产业融合促进经济增长规律,既是经济理论发展的需要,也是产业融合的实践要求。比如说,产业融合既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产业结构优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产业融合需要经济发展新动能,是相对过去传统经济增长动能而言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产业融合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加速器。二是产业融合推动技术创新规律。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是产业融合推动技术创新的规律。我国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就离不开科技支撑能力的提升。应该主动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与经济社会主战场,要强化原始创新与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释放创新活力,让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比如说,产业融合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力,产业融合是推动创新的重要抓手,产业融合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三是产业融合促使金融变革规律。金融与产业融合,产业融合促使金融变革,这是一条必然的规律。随着我国金融业的发展,产业之间融合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发展方向,一种新型发展形态。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产业融合促进各个产业之间发展及相互间的联系,尤其是要认识到与金融业融合能够打破以往传统经济下各个产业之间相互独立的状态,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比如说,产业融合与金融互动发展,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发展,新技术与金融融合推动行业变革。
第三,从产业融合发展新机遇来看。作者认为,2021年是我国实施“十四五”规划与“2035”远景目标的开局之年。因此,根据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精神,其中之一就是产业融合已经作为产业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形态。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和探索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培育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推进我国产业融合发展,把握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抓住产业融合发展新机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抓住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创新机遇。互联网时代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与融合创新的机遇期。当前国家推进产业深度融合的各项政策措施正在实施,新一轮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发展,为各个行业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提供了历史机遇。在这个新形势下,抓住机遇,通过实现产业融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成为产业融合的落脚点。二是要抓住促使公共资源配置整合与优化的机遇。互联网时代是促使公共资源配置整合与优化的时代。从历史和现实角度来说,我国公共资源配置体系处在社会转型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但随着社会发展解决好公共资源配置模式问题,不仅是对公共资源分配的有益探索,也是实践公共资源配置正义的重要举措。在这种情况下,要抓住促使公共资源配置整合与优化的机遇。三是要抓住推动共享经济成长与融合发展的机遇。共享经济是信息革命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新型经济形态。它依托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技术和相关平台,将分散的商品或服务进行整合,让闲置资源在供需方之间实现合理流转和优化配置,进而驱动资产权属、组织形态、就业模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多元性革新。因此,随着信息技术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产业的融合发展,我国的共享经济发展已覆盖交通出行、医疗保健、餐饮、住宿等多个领域,不断方便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我们要抓住推动共享经济成长与融合发展的重要机遇。
第四,从产业融合发展新趋势来看。作者认为,随着我国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的发展,一个构建以畅通国民经济内循环为主的新发展格局正在进行中。尤其是伴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愈演愈烈,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等新的生产要素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产业与贸易形态日益丰富多元,而产业融合将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这样的一个社会背景下,产业融合需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相融合,实现信息技术革命成果的产业化。并以一种新的产业创新方式,大力拓宽产业融合发展空间,形成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
主要表現有:一是产业融合的总趋势。由于原有产业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等产业构成要素相互整合与重组,这将对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提出创新要求。在这种新的趋势下,商业模式创新成为企业持续生存的基本条件。因此,未来产业融合将突出呈现三个方面的总趋势,新技术带动产业融合趋势,金融业推动产业融合趋势,文化产业推进产业融合趋势。所以,未来商业模式创新为技术创新与技术融合提供了支撑作用,而技术创新与技术融合是产业融合的催化剂,可以有效推动产业融合的进程。二是产业融合的基本趋势。随着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与新产业、新业态等新的生产要素不断涌现出来,使产业融合与贸易形态日益多元化。因此,未来产业融合将呈现出创新发展、纵深发展、交叉发展的层次性基本趋势。三是产业融合的新路径趋势。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产业融合成为现代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因此,产业融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推动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相融合发展。所以,随着互联网与物联网时代的发展,产业融合发展将出现以下新路径趋势:“互联网+”“农创”的产业融合路径趋势,构建“双循环”产业融合发展路径趋势,产业转型开辟产城融合路径趋势。
第五,从产业融合发展战略角度来看。作者认为,由于当今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已经发生一些重大变化。在这个大时局变化的背景下,要根据我国实施的“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精神,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步伐。以战略的眼光与高瞻远瞩的气魂,考量未来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后疫情”时代产业融合新思维。“后疫情”时代给我国产业融合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尤其是企业从生产和销售等方面有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后疫情”时代产业融合必须要有新思维,才能迎难而上,积极进取,创新发展。二是当前国际背景下产业融合新思路。从近几年来中美贸易战和科技战等,再到美国一些政客对我国崛起进行全面封杀与无端抹黑,这些做法已经成为美国公开遏制我国经济发展与企业拓展的战略手段。在这种特殊的国际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因此,产业融合必须要有新思路,才能突破美国及追随者的经济封锁和包围,使我国经济朝着持续和稳定方向发展。三是未来我国企业融合发展新活法。当今世界形势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态势,尤其是由于国内外不确定因素增加,企业融合发展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困境。在这种特殊情况下,企业融合发展要有新的活法,才能渡过难关,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实现目标。
所以,作者特别强调,应该从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不同层面上进行思考,在当前世界的大变局时代,共同寻求我国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并积极主动出击,抓住百年激变的历史机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