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A公司是一家互联网公司,不久前刚完成业务转型规划。关键时期,某重点项目负责人张先生却突然提出离职,公司内部暂时没有合适的继任人选,一旦张先生离职,该重点项目将不得不暂时搁浅。公司总经理要求人力资源总监务必把张先生留住。
人力资源总监随即与张先生进行了深入面谈并了解到,张先生对公司有很强的归属感,与领导、同事相处也比较融洽,对所从事的工作亦充满热情;他提出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对薪酬待遇不满意,具体包括:
●收入的绝对标准偏低
张先生表示,自己经常出差、加班,几乎很少照顾到家庭,但公司提供的薪酬却无法保证家庭的正常开支,家人常有抱怨;相比之下,新公司给出非常优厚的待遇,仅固定薪酬部分就已经超出了A公司的总体薪酬。
●薪酬结构令人缺少安全感
A公司秉承“刺激员工欲望,激发员工动力”的理念,一直推行“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结构。张先生的固定薪酬只占个人总体薪酬的40%左右,他负责的项目周期又都较长,回款时间不确定,没有回款的月份公司不发放绩效提成,仅凭固定工资维系日常生活,这让张先生感觉捉襟见肘,经常需要依赖信用卡才能挨到回款月份。此外,业务部门为了快速回款,及时获得提成,往往优先销售周期短、回款快的业务,张先生负责的项目因为回款周期不确定,经常受到业务部门的“歧视”,业务不稳定进一步加剧了张先生的不安全感。
●薪酬标准未能体现相对价值
两个月前,张先生负责的项目需要紧急补充人员,但由于公司薪酬水平缺乏竞争力,人力资源部多次启动招聘也未能招到合适人员。经特别申请,终于高薪挖到一名业务骨干小刘。根据张先生的描述,小刘看似经历丰富,实则能力有限,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需要张先生手把手辅导,但其工资待遇却远远高于张先生,这让张先生的心理彻底失衡了。
了解了真实情况以后,人力资源总监陷入了沉思,其实类似的场景在A公司已多次上演,很多优秀人才的离开都令人倍感惋惜,尤其是公司后续补充的人员质量越来越差,远不及离职的那些骨干。
事实上,A公司已经陷入了“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难以吸引优秀员工加入,潜力好、快速成长起来的员工很快又被竞争对手抢走,只留下一支看似忠诚、实则低效的队伍。
薪酬政策能否获得大部分员工的认可,事关企业战略目标能否有效分解、传导至每位员工,事关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案例中张先生谈到的三个主要问题,在管理上分别对应薪酬水平、薪酬结构和薪酬分配,恰好也是企业制定薪酬策略时必须重点关注的三大难题。
前述案例中,A公司选择的是滞后型薪酬策略,对员工普遍采取低于外部市场的薪酬水平,导致很多优秀的成熟员工因不满薪酬水平纷纷选择离职,企业吸引到的候选人质量也越来越差。长此以往,企业留下的只会是一批看似“忠诚、坚守”实则“低竞争力、低议价力”的人员,无法有效支撑企业的长远发展。
薪酬水平策略一般分为领先型、跟随型、滞后型与混合型四种。大型互联网企业通常采取领先型薪酬策略,国企、大中型民营企业多采用跟随型薪酬策略或混合型薪酬策略,小微型民营企业大部分采用滞后型薪酬策略。
企业薪酬水平策略没有最优模式,影响因素也比较多,常见的因素包括企业发展阶段、发展战略、盈利水平、人才稀缺程度等。一般而言,盈利水平越高,人才稀缺程度就越高,企业向员工提供的薪酬水平也会同步提升。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发展战略往往具有较大差异,分析定位也更加复杂,在实践中可以参考以下原则选择具体的薪酬水平策略(表1)。
【管理建議】
★盈利水平较高的大型互联网企业,或致力于成为行业标杆的科技型企业,建议采取领先型薪酬策略,大力引进市场上的顶尖领军型人才、特殊技术人才。
★对大部分普通企业而言,从控制人工成本的角度考虑,对公司全员采取领先型或跟随型薪酬策略不符合经营实际,对不同员工群体采取差异化的薪酬策略是更具现实意义的做法。
★一般而言,对关键核心人才应采取领先型薪酬策略,对可替代性较高的员工采取滞后型薪酬策略,对其他员工群体采取跟随型薪酬策略。
案例中,A公司推行“低底薪+高提成”的薪酬结构,重点项目负责人张先生的固定薪酬只占总体薪酬的40%左右,固定薪酬占比较低的薪酬结构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在总体薪酬低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情况下,固定薪酬占比只有40%,员工安全感缺失。(2)对于项目团队来说,有项目回款的月份才能发放项目绩效,没有回款的月份只发放低标准的固定薪酬,无法保证员工的正常生活开销。(3)大型项目通常需要多个部门协作,若项目业绩考核及提成政策与回款强挂钩,大部分员工可能只选择参与能迅速回款的短期项目。
【管理建议】
★综合考虑地区薪酬差异、岗位属性、员工基本生活保障等因素,确定固定薪酬的合理水平区间,在此基础上另行设计绩效奖励政策。
★业务项目团队薪酬模式可参照互联网企业“12+ N”的方式,12为固定发放部分,N为年度绩效奖金或项目绩效奖金,于年终考核或项目结算后兑现。
★项目考核不能仅仅局限于回款等现金流指标,应从企业经营战略及项目实际情况出发,多维度设置项目考核指标及绩效奖金兑现标准。
薪酬水平策略和薪酬结构策略确定后,还有最重要的一个步骤,即解决好企业内部团队之间、个体之间的薪酬平衡问题。
前述案例中,张先生负责公司的重点项目,且该项目与公司业务转型规划方向一致,张先生属于公司关键核心中层管理人员,但是其薪酬却一直处于市场低位。新招聘的员工小刘在经常需要张先生辅导的情况下,其薪酬却远高于张先生。由此可见,A公司的薪酬分配政策存在以下问题:(1)不符合“公平性”原则。张先生贡献更大、创造价值更多,薪酬水平却低于下属,让张先生感觉“未得到公平对待”,进而产生离职想法。(2)不符合“稀缺性”原则。张先生作为重点项目负责人,其不可替代性更强、市场稀缺度更高,公司的薪酬机制却没有体现出人才价值,故企业无法留住“急需紧缺人才”。
【管理建议】
★企业应树立鲜明的薪酬分配导向,向“创造高价值”“做出高贡献”“高度不可替代性”“高度稀缺”的团队或人才倾斜。
★结合行业惯例、薪酬水平策略及岗位价值等因素,确定不同职级、不同项目团队、不同个体之间的合理薪酬差距。企业处于快速发展期或面临开放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外部环境时,可实行较大的薪酬分配差距,比如部门(团队)之间、部门(团队)负责人与成员之间薪酬差距可达10倍以上,以激发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企业处于成熟稳定期或面临相对平稳、市场化程度不高的外部环境时,建议采取较小的薪酬分配差距,比如部门(团队)之间、部门(团队)负责人与成员之间薪酬差距不高于5倍,以鼓励部门、团队之间协同作战。
薪酬是员工能力、业绩水平的重要体现,对大部分员工而言,薪酬水平的高低、薪酬结构是否合理、薪酬是否具有内部公平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企业在确定薪酬策略时,务必要对市场竞争格局进行深入研判,根据发展战略、发展阶段、盈利水平等因素确定整体薪酬策略;在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岗位属性、员工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岗位的薪酬结构;并根据创造价值的高低、稀缺程度等确定不同团队、不同员工个体的薪酬标准。
作者單位 江苏省文化投资管理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