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冰洁/文
根据普陀区18个文化基因重点项目,按照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基因构建普陀海洋文化基因谱系图。根据谱系图框架提炼海洋文化符号,以“渔”“佛”“红”三个标志性文化符号,进而提出应用转化设计:集聚同类型基因项目,拓展“渔”文化产业延伸;整合同内涵基因项目,加强“佛”文化融合开发;链接同价值基因项目,挖掘“红”文化发展潜力。
英国学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文化基因”一词。文化基因互相连接形成了有秩序的、能完整记录该地域所有文化信息的文化基因谱系图。在目前文化基因谱系图的研究中,按照物质文化基因与非物质文化基因分类的方式被普遍使用。物质文化基因是指以实体物质形式存在的,并通过物质进行表现、传播与传承的文化,例如景观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等;而非物质文化基因是指以精神形式存在的,并通过讲述和行为等方式进行表现、传播与传承的文化,如语言文化、民俗文化等。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明确提到“迫切需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进一步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于2025年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020年,浙江省开始推进《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施方案(试行)》,浙江省各区、县(市)开始对本区域的文化元素、要素、基因特点进行一次全面的梳理,在此基础上制订本地“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工作。舟山市普陀区共收录文化元素200余个,从中精心筛选“传统木船技艺”等18个元素作为重点文化基因解码项目汇编成册,完成《普陀区文化基因解码报告》。2022年,浙江省公布首批1878项文化基因解码工程,舟山市普陀区获得“优秀”等次。其中,“木船制造技艺”“沈家门渔港”“定海测候所”三项被认定为优秀解码项目[1]。普陀海洋文化基因谱系图1所示。
图1 普陀海洋文化基因谱系图
至此,普陀区已基本摸清了区域内文化现象、文化元素的基本分布和概况,建立了家底数据“一张网”;梳理了区域内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清单,形成了重点元素“一张表”;完成了部分重点文化元素解码,形成了解码报告“一本书”。下一步,根据《浙江省“文化基因解码工程”实施方案(试行)》相关要求,普陀区将逐步探索部分解码成果的转化利用,形成了转化利用项目“一个库”,规划打造普陀文化新标识,激活文旅发展新动能。
普陀区海洋文化中物质文化基因主要包括建筑文化和生产文化,其中建筑文化中的蚂蚁岛人民公社旧址和定海测候所旧址作为历史遗迹的代表,前者作为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代表着“艰苦创业、敢啃骨头、勇争一流”的蚂蚁岛精神传承,后者作为全国第一家海岛头等测候所,由近代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倡导,传递着舟山渔民勇于探索,向海而生的冒险精神。而沈家门渔港作为专业性渔港著称中外,与挪威的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世界三大群众性渔港。东起半升客渡,西至渔都海市舟山国际水产城,常年船只川流不息。休渔期更是桅樯如林,俨然一座水上船城。开渔节时,十里港区千舟竞发,气势磅礴。入夜,港区渔火万点,灿若银河,蔚为壮观。而物质文化基因的另一组成部分包括传统木船制造技艺、五匠技艺、普陀海鲜传统加工技艺、普陀水仙等。普陀向海而生,船是渔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千百年来,繁华的舟山渔场孕育出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在海岛上产生了无数个以修造船舶为生的能工巧匠。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是历代海岛劳动人民在渔业生产实践中创造的智慧结晶。2008年,传统木船制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普陀水仙作为舟山市的市花,同样承载了舟山人民独特的精神面貌。
普陀区的非物质文化基因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文学艺术、表演艺术、红色文化等4个部分。信仰文化在中国东南部沿海具有极广泛的群众基础,普陀区由于“海天佛国”普陀山的存在,形成了良好的区域效应。其中莲花洋又叫莲洋,以日本遣唐使慧锷欲迎观音像回国,在莲花洋受海牛铁莲花阻渡的传说得名。在普陀东港最东边的莲花洋上,便是莲花岛。它是一座雕塑公园,也是一座艺术之岛。岛上的“慧锷广场”宛若一座星盘,正中央的慧锷古僧像仿佛坐在船头,面朝莲花洋。而在通往莲花岛的800米长堤上,矗立着300多尊罗汉,形成了一道引人入胜的禅宗文化景观。而接待寺在明清时为普陀山“宝陀观音寺”下院,始建于明成化元年,该寺有着一段与明末抗清不可分割的历史,曾为张名振、张煌言等抗清名将坚持海岛抗清的重要据点和屯兵扎营处。因此,接待寺不仅具有信仰价值,更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学艺术中普陀渔民画在本地和周边城市保持了良好的传承,普陀渔民画自古代船饰画演变而来。后一代渔民传承了船饰画粗犷、夸张的风格,最终演变成现代的普陀渔民画。2012年普陀渔民画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普陀渔民画作品大多出自渔哥渔嫂、渔家儿女之手,以渔民生产、生活为题材,以海洋生物、海山景观和渔家风情为主要内容,用画笔流露出自己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和对大海的深情眷恋,作品散发着浓郁的“海腥味”。“里斯本丸”营救事件作为红色文化中的代表,纪念了东极岛渔民在二战中冒死营救沉船落水的英军俘虏,是中英两国在二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成为了两国人民结下深厚友谊的历史佳话,同时也深深地体现了普陀渔民“逢落水必救人”的传统背后质朴互助的渔民精神[2]。
普陀文化基因谱系中包含了3大类7小类18个元素,记录了海岛城市的千年变迁,人民抗击外来侵略,与海洋互相依存的历史征程,反映出海洋捕捞及相关作业的艰辛,以及渔业、盐业、造船业、海鲜加工业等海洋元素带来的深刻影响,造就了当地人民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勇于创新的精神。“向海而生、人海共生”是普陀海洋文化基因的根和魂。通过梳理、解构和重组,提炼出最具有传播力、彰显地域文化形象、具备发展潜力的海洋文化符号便是“渔”“佛”“红”,三者相辅相成,构成了普陀海洋文化的基石。
普陀海洋文化的应用转化应通过对“渔”“佛”“红”三个标志性文化特色符号的市场化、产品化、价值化的方式,加强文化优势、整合文化传播、打造文创产品、开发文旅融合。
“渔”文化是普陀区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核心文化内涵,主要包括了景观文化、技艺文化和表演文化,根据其不同的特点,可针对性地分为“引进来”“留下来”和“走出去”三种延伸方式。其中定海测候所、沈家门渔港作为景观文化,是“渔”文化中“引进来”的重点项目,通过组织大型体育赛事,开展夜游经济等方式以“景观+赛事”“景观+美食”的方式完成以景驻人。舟山船歌、舟山船拳等极具渔家特色的表演文化,则可通过剧院或露天演出的方式丰富演艺节庆产品,完成以艺留人。而传统木船制造技艺、普陀渔民画等技艺文化因其载体便于携带、受众广泛,是承担“渔”文化走出去,完成以艺感人的极佳项目[3]。二十大期间,舟山代表携带舟山学子和工匠共同制作的舟山传统特色木船“绿眉毛号”为党献礼,广受好评和关注。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木船虽制作精良,但制作工艺复杂、成本较高,导致下沉市场开发略显不足。可以适当通过3D打印、计算机建模等新兴技术,进行成本控制,扩大受众范围,提高市场竞争力。
“佛”文化是普陀区文旅融合优势最明显,资源转化性最高,表现力最强的文化符号。佛教四大道场之一的普陀山享誉中外,背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主要包括了景观文化、生产文化、精神文化等基因项目,其中景观文化主体区域普陀山因其地域空间有限,文旅融合的开发已趋于极限。如果将其作为信仰文化进行同内涵基因项目的核心,依然具备强大的整合能力和拓展空间。其中普陀山岛外围的接待寺、莲花洋和莲花岛、朱家尖岛等完全具备承接普陀山岛景观文化的文旅融合的延伸接待能力。而普陀水仙、普陀佛茶、素食产品作为兼顾信仰文化和生产文化特点的文化产品,对于“佛”文化的价值化、产品化的开发也完全具备可行性和可持续性。观音文化并非局限于传统意义的佛教文化,它包含“优雅从容的山水游兴”“与人为善、爱好和平的精神内涵”“自强不息的君子品格”等重要文化内蕴,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将舟山特有的民间传说、观音故事通过移动互联网、短视频、线上直播等方式进行输出,可以进一步深化普陀区“佛”文化的内涵,加强 “佛”文化的影响力,扩大“佛”文化的辐射范围。
“红”文化是普陀区目前市场化、产品化基础最薄弱,同时也是价值化发展潜力最大的的文化符号。舟山是我国解放时间最晚的几个城市之一,登步岛战斗是解放战争时期浙江境内规模最大、战况最惨烈的一役,解放军战士和舟山人民在血战登步岛的战斗中展现了英勇的革命精神和无畏的爱国之心。蚂蚁岛人民公社作为全国第一个人民公社,获得过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国务院奖状。而“里斯本丸”营救事件彰显了东极岛渔民英勇无畏的国际精神,真切地体现了我党我国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格局。这些“红”文化基因项目拥有共同的伟大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链接这些同价值观的基因项目,以登步战斗纪念馆、蚂蚁岛人民公社旧址、东极历史文化博物馆等景观为点,以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平等博爱的国际精神为线,以共产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为面,构建点、线、面一体化的普陀区“红”文化基因呈现,深刻挖掘“红”文化发展潜力[4]。
“东海广且深,由卑下百川”,广袤而包容的东海赋予了普陀区珍贵独特的海洋文化基因,基于文化基因,提取文化符号,挖掘文化内涵,发展文化应用,有助于普陀海洋文化的传承与更新,融入旅游、融入产品、融入城市建设,为城市打造文化新标识夯实基础。■
引用
[1] 乐冰洁.舟山海洋文化基因谱系构建及应用转化研究[J].特区经济,2022(11):71-76.
[2] 乐云,李嘉楹.佛山大旗头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策略研究——以文化基因为视角[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1):75-82.
[3] 张平华.舟山旅游文化资源融入文创产业发展机制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3):21-22.
[4] 冯建章,刘柯兰.人与海洋的共生: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与保护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4):7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