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兵
《碳中和经济学》
作 者:中金研究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8月
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要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不仅需要政府、企业、个人三方联动,而且,也需要国与国之间通力合作。《碳中和经济学》,立足经济、聚焦政策、畅想未来趋势,深入解读碳中和的重点问题和难点领域,全景展现了中国实现碳中和的有效路径和具体措施。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业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作为一个碳排放大国,我国政府已经对外公布了碳中和的时间表。本书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深入探讨我国政府开展碳中和工作的举措和路径。提出了“碳中和之路=碳定价+技术进步+社会治理”的方略。当然,实现碳中和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提高碳价,将外部成本内部化;二是加快以技术进步為核心的生态创新,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落后的生产方式;三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鼓励低碳生活,在全社会形成低碳环保的共识。其中,创新尤为关键。因此,需要政府在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方面,予以重点关照,为每一项创新活动助力。此外,还要协调好碳中和带来的公平性问题。减排会带来企业、社会、行业、区域之间的利益调整,为此,需要政府在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做好文章,避免因碳中和加剧居民收入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
大力推动碳中和,亟需电力、钢铁、有色、交通运输、化工、建材、水泥、电解铝等八大行业,加快建设碳排放交易市场,并依据行业不同,实行差别化定价机制。比如,电力和钢铁这两个行业,可以纳入统一的碳市场,实现统一定价。而对于交通运输、化工、建材等其他行业,则宜采用碳税的碳定价机制。政府在积极引导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对碳中和的资金投入,巨大的投入,对中国金融体系是一个考验。为了更好地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中国应统一制定绿色金融的标准,健全绿色信息的披露机制,完善各种政策激励,全面发展丰富多元的绿色金融市场,加强绿色投资理念的培育,将环境风险纳入监管政策考量,促进碳中和的平稳着陆。同时,要加快推进终碳中和技术、电力领域的“光伏发电储能”计划的实施,通过降本增效,逐步实现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以此全面带动碳中和向更多领域、更广层面,有序推进。
全书认为,发展“绿色制造”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一步。依据中国碳核算数据库,2017年钢铁、水泥、化工(包括石油化工与基础化工)、有色等高耗能制造业的碳排放量,合计占全国碳排放量的约36%。因此,必须降低高耗能制造业的碳排放量,以“绿色制造”为牵引,以节能减排为指计,逐步完成碳中和技术改造,引导企业走内涵式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碳中和目标,既关乎工业生产,也涉及人们日常生活,两手都必须硬。除了钢铁、水泥、电力等八大行业,要不折不扣落实节能减排举措,积极践行“绿色制造”理念之外,政府还要统畴兼顾,按照“一盘棋”思想,把加快“绿色城市”建设纳入到碳中和目标的考核机制当中。既增强城市的宜居性,也从污染防治、减少碳排放、优化空气质量等方面,提高城市的环境健康度,从提升城市开放空间体系设计水平、绿色出行、能源高效利用等多个维度发力,促进“绿色城市”建设真正提质增效。此外,作为“绿色城市”建设中的一分子,每一位普通的民众,也都有责任和义务,从改变自身的生活方式与消费行为等方面努力,通过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推动“绿色城市”建设走深走实,为实现碳中和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全书还从绿色科技、绿色投资、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国际合作与中国担当等方面,探讨了科技创新如何助力碳中和,解析了碳中和将会带来哪些投资和发展机遇。并且,回答了为实现碳中和,国际间应如何开展合作与竞争等议题。为碳中和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系统性工程,描画出一幅壮阔的发展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