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思政研究

2022-06-04 19:33舒胜宏
当代体育 2022年20期
关键词:课外思政体育

舒胜宏

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甚至在一段时间内逐渐被淡化。而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会注重学生运动技能的掌握、运动成绩的提升,没有意识到体育育人的功能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提出,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办学宗旨,灵活利用课堂教学渠道,实现专业教学与思政理论教学的同向同行,共同推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首先深入分析了高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思政教学的现状,阐述了体育课程和課外体育活动蕴藏的思政元素及其体现出的教育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高校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课程思政开展的主要思路及主要策略措施。

体育教师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革创新教学理念,转变自身错误的教学认知,敢于担责,认真履职,这样才能打造出课程思政教学的全新局面。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本身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其涉及到的内容形式多元化,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道德理念、思想认知。而教师在这样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和帮助,强化其学习体验,有针对性的将爱国主义、道德素养、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创新意识、价值引领渗透融入到体育活动中,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品质、健全人格的优秀社会主义接班人。

1 高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思政教学的现状

1.1 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认知

一方面,部分体育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知,认为自己的工作内容在于向学生传递体育相关知识技能,使其拥有强健的体魄应对未来实际工作,而思想政治教育不属于其工作范畴。如果要在教学工作及课外活动中渗透融入思政相关元素,本质上是增加了其教学压力,使其工作内容增多,因此,部分教师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教师没有站在全局的角度上对课程思政进行思考和探究,没有相应的政治素养、教学使命感,认为课程活动的开展只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没有意识到其对于民族振兴的重要现实意义,因此,部分教师并不愿意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体育教学中,也就无法实现二者的同向同行。

1.2 缺乏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体育教师只是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传递和讲授,并没有将其与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有机的渗透融合,同时,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正确认知,导致其在教学活动中缺乏良好的素材整合意识,无法将学生的专业特征与体育课程教学的育人作用有机的结合起来,缺乏二者渗透融入的切入点。基本没有教师会将课程思政的相关内容纳入到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中,久而久之,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不足,也没有储备健全完善丰富的知识内容,直接阻碍了课程教学的价值发挥。

1.3 缺乏健全高效的课程思政平台

课程思政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不是单一的向学生传递理论基础即可,而是实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引导学生走出教室、进入社会,深入分析现阶段体育教育体育产业发展的现状需求,帮助学生全面系统的了解体育事业的未来发展趋势,加强自身的教学体验,切实提高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应当基于现实情况有针对性的创设体育博物馆、实践育人基地、体育社区等等相关的平台,加强课程思政实践教学的开展,以此推动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

1.4 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监督机制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主动性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的整体效果。如果教师的工作内容不一样,教学压力不一样,但在薪酬待遇方面却一样,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的教学热情,也不会去思考探究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尤其是对于体育教师来讲,如果过于注重学生的成绩,没有意识到对其的综合培养,那么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存在损人利己、没有规则意识的不良行为,这样的个体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在这样的背景下,要推动体育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高校管理人员应当基于现状制定出相应的监督管理、考核评价机制,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激发教学热情,使得教师自觉主动地关注课程思政,并采用多元化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育人功能。

2 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蕴藏的思政元素及其体现出的教育作用

2.1 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激发其爱国热情

近年来,国家的综合实力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体育事业也在原有基础上取得了突破与创新。体育在外交、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形象塑造上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充分凸显出我国的国际地位,从深层次来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运动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仍然会存在一定的缺陷不足,例如,体育竞赛存在种族歧视、滥用兴奋剂等等不良现象,国内体育则有假球、体育资源不匹配、供给不平衡、无法满足社会群众的健身需要等等多元化的问题。在实践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现阶段存在的相关问题、困境,有针对性地向学生讲解我国体育的发展历程,使其意识到体育项目对国家社会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成为体育大国的艰辛历程,以及要成为体育强国应当付出的努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从真正意义上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使其为中国梦、复兴梦的实现贡献力量,不懈奋斗。

2.2 有效培养出社会合格公民

体育教育不同于普通的专业学科和文化学科教学,其对于社会合格公民的培养至关重要。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养,使其在生活和工作中自觉主动地维护国家法律,积极参与到社会公众性事务中,勇于承担责任。而这与体育教育蕴藏的体育精神、体育文化则与之不谋而合。例如,学生在竞技运动开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公平、公正、竞争意识、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及裁判、胜不骄败不馁以及面对输赢的风度都是我国体育精神的外在表现,这也是  现代公民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精神素养。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训练、体育精神深刻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健全学生人格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青少年的心理状况、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及国家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能够有效塑造健全的人格,实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中蕴藏着的丰富思政元素也是数学、物理等学科无法比拟的。基于此,体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深入分析体育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思想内涵、社交元素,充分利用学科发展优势,有针对性的将素质提升、体能发展、技能技巧掌握、人格塑造整合起来,以此为学生的全面系统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4 传递历史发展相关知识

体育运动的发展已经经过千百年来的文化沉淀,其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环境所体现出的特征大不相同,从最初的祭祀活动到部落游戏,从最初的竞技体育逐渐发展为全球范围内的综合运动体育,项目的发展创新都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出民族的文化特色。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文化一直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随着社会的演变、人类文明的进程不断继承发扬,因此高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本质上就是为了向学生讲述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使得学生全面高效的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从而实现自身人文素养的提高。

2.5 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

体育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与人类的进步是紧密联系的。具体而言,第一,现阶段,全球范围内的综合化体育运动的组织效率日益提高,本质上是由于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第二,运动会开幕式日益精彩也离不开现代光电技术的广泛运用;第三,人们不断突破运动极限,刷新优秀成绩,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现代科技的支持,其通过对人体科学、现代医学的深入研究、有效分析,逐步实现运动员的极限突破;第四,通过对生物力学、仿真学的探究,对原有的体育训练模式、训练方法、锻炼技术进行了革新优化,切实提高了体育教学效果;第五,积极引入当前国际上先进的运动装备,能够提高人们的整体工作效能;第六,建立健全完善的体育项目运动规则,使得整个项目活动更为科学、规范、高效,充分吸引个体注意力。

2.6 有效开展国防教育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要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必须以强大的国防力量作为有效支撑。国防力量主要依靠优良的军队、先进的武器,而优良的军队要求军人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养。因此,高校必须基于现实发展的需求,结合学生未来的职业规划科学合理的设置体育课程、课外体育活动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提高学生体能素质,树立顽强拼搏、严格自律的高尚道德品质及自律精神,这也是体育教育推动国防发展的重要体现。

3 高校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课程思政开展的主要思路

3.1 基于个人项目的课程开发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个人项目主要包括了田径、游泳、自行车、单人乒乓球、掷铁饼等等,这些项目都在一定程度上蕴藏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应当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使其具备坚定不移、精益求精高尚道德素养,同时,面对问题和困境勇于挑战、不断突破、积极进取,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同时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针对性地向学生传递运动精神,包括尊重他人、尊重规则、合理管控自身情绪等等,这些都是推动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优秀社会个体应当具备的综合素质。具体而言,针对个人项目的教学工作,教师可以根据项目类型、项目特征营造出相应的教学情景、教学环境,从简单、适中、困难等多个层次因材施教,培养并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例如,利用长跑、游泳等相关体育项目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高尚品格;利用羽毛球、乒乓球等项目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强化其情绪管控。

3.2 基于团体项目的课程开发

团体项目主要包括篮球、足球、台球等等。据调查,这样的项目也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协作能力,使其树立集体荣誉感、集体责任感,同时提高团队的组织效能。对于学生来讲,在同一个团队中要根据自身的特长优势肩负起相应的责任与义务,只有高效的完成个人任务并有效配合他人,团结协作,才能取得最终的胜利。值得注意的是,团队中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大不相同,此时必须要加强沟通协作,彼此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学会换位思考,关心爱护他人,以此搭建起和谐高效的人际关系。另外,对于集体项目的负责人、领导人来讲,参与到多元化的竞赛中能够提高自身的大局意识、决策能力,更好的实现对团体的组织协调。

3.3 基于课外体育活动的资源开发

课外体育活动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受到大众的关注和认可,但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其逐渐成为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所在。课外体育活动包括早操、大课间活动、班级活动、社团活动、实践训练、竞赛活动等等多元化的内容,其面向的群体较为广泛,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多彩多样,涉及到的体育项目类型众多。因此,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能够实现学生的智力发展、道德发展、身心健康发展,具有多元育人的价值作用,逐渐帮助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培养并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创新能力。

4 推动高校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思政教学的主要策略措施

4.1 培养并提高教师对体育课程思政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

要实现体育课程思政的有效贯彻落实,离不开体育教师的作用发挥。一方面,高校要有针对性的培养并提高教师的课程思政综合能力,结合现阶段课程思政的发展现状对其组织形式进行深入研究,鼓励教师学习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从中汲取人文素养。尤其是对于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有效探究我国体育的发展历史,明确其对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起到的重要推动作用,以此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人文素质;另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应当建立课程思政培训班,根据体育教学的特色及思政教学的内涵作用编制出相应的校本教材,同时也可以邀请行业中的优秀专家学者进入高校开展讲座活动、研讨会,以此引导教师有效梳理教学内容,革新优化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并创新授课形式,从而打造出高素质、高水平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师团队。

4.2 基于现实需求搭建起科学高效的体育课程思政教学平台

第一,高校应当基于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科学合理、高效和谐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在平台中组织开展专业技能竞赛、职业规划竞赛、创业大赛等等活动;第二,创设校外实践教学平台,例如,社区体育、体育实践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等等,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及寒暑假深入社会基层,到农村、到企业进行深入的实践调研,从而全面贯彻落实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切实解决学生在课程思政学习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困境;第三,积极组织开展民族特色体育项目。这样的项目要充分凸显出地方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民俗习惯,利用课堂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家乡的文化底蕴、文化内涵,从而逐步激发其热爱家乡,为家乡做贡献的责任意识。

4.3 建立健全完善的监督保障机制

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教學的核心所在,因此为了激发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高校应当创设奖惩机制,对表现优异、工作积极的优秀教师要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包括减轻其工作量、业绩评优、职称评定等等,同时在高校范围内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鼓励其他教师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实际工作中。

本文研究系2020年湖北高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思政‘五化’推进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2020823)之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
课外思政体育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我们的“体育梦”
取经之路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