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丽静 梁邦意
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越来越关心国民的身体健康,教育部门提倡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而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是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实施目标。不过,目前教育体系还存在着为应试教育服务的现象,导致学校一味重视语数外成绩的提升,从而忽略体育课程的推行,使国民体育意识缺乏一定的认知。本文将根据新课改的具体要求以及时代发展对学生体育素质提出的新的挑战,深入研究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意义以及具体推行意义,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改善提高祖国未来栋梁的身体素质水平。
素质教育是以人的性格为基础,以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注重对人智慧潜能的开发,养成健全个性的一种教育。现代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对大学生能力及素养的提升较为注重,因此素质教育在现代高校教育也是较为推崇的,高校体育课程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在帮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推崇素质教育,高校体育课程也将培养“健康第一”作为终生体育思想,不断增强学生自我保健能力,提升学生身心健康水平,从而不断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帮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良好的生活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各种电子设备网络的诞生,很多大学生沉迷网络或虚拟世界中,缺乏锻炼,身体素质呈现出下滑的趋势,参与体育运动的频率也在不断缩减。不仅如此,高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缩减,很多普通高校仅将体育课程开设在学生大一大二,一般仅安排2-3年的体育课程时间,设定的课时也是一周两个课时,这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来看是相当不足的。
针对当前学生和学校对体育课程越来越不注重现状,教育部在2002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专门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出新的要求,这也将体育教学改革的高潮顺利推动。体育教育整体改革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大学体育整体功能的不断完善,将体育课内外有机结合成一个整体,逐步实现体育教学课程内外一体化,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体育教育事业的积极性和体育锻炼的自主性,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的培养目标,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 高校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1.1 一体化教学改革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会议上明确界定“健康中国”的内涵,将其界定为:在指向人体健康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由体育的本质属性决定的,体育所拥有的社会属性也是培育和弘扬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由此可见我国传统的体育教育目标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也无法实现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和享受乐趣为一体的体育教学目标要求。健康中国不仅仅是对当下中国健康问题而提出的,也是为了使中国健康可持续发展,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与未来,同时也是承担健康中国建设的主要承担者,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甚至家长和学校都过于注重知识文化的学习,而对学生体魄的关注相对较少,很多家长和教师都将体育看作可有可无的,因此体育教育资源配置极不合理,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及其不符合,体育教育课堂形式单一,教学方法陈旧等,这些都对学校体育教学的质量产生严重威胁,直接对学生体育学校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及其不理想,很多学生存在肥胖、近视等,这不仅仅是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为学生带来了焦虑、抑郁等心理精神疾病問题,这直接会导致失和、失教、失业、失德的美好社会疾病问题。我国当前实行的健康中国战略提出的健康观念是一种全周期、全方位的观念,根本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因此我们对当前体育教育的使命与价值也需要重新审视,才能将其变为引导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总抓手。
学生需要有积极的体育态度,具备良好的体育素养,兼具熟练的运动技能,才能促进终身体育健康,高等教育作为社会与学校衔接的桥梁,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最后的关口,因此其教育成效意义重大。虽然近年来为了推行素质教育,国家和高校都加强对体育教育的重视力度,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高校体育工作,但成效却并不好,很多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仍偏低,大多数学生缺乏体育健康促进行为习惯,绝大多数学生进行体育锻炼也仅仅局限在体育教学课堂上,再加上很多学生对运动技能要求较高,或难以坚持体育运动的强度,长此以往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也逐渐消减直至消失。这也是和我国体育教学现状息息相关,当前我国体育教学大都是简单重复的身体素质联系,在教学内容、方法及课程的组织形式等方面都没有太大变化,再加上传统应试教育和重智轻体观念的存在,使得高校体育教育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也大都处于自主组织,组织和管理现状大都是无组织、无秩序、无效果,大学生很难通过这样的体育活动获得愉悦感、满足感及幸福感,获得的心理效益不理想,无法达成健康体育锻炼的良性循环。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且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体育场地、器材老化或缺失,体育教师数量和质量均有待提高等问题,这种问题在短期之内是很难得到改善的,因此学生仅仅依靠每周两个课时是很难实现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目标的。高校应当立足于体育教育现状,从现状出发,探索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改革方案,如将体育课堂教学延展至课外,建立体育社团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鼓励学生组成不同类别的学习小组,分小组开展课外活动,从而将课内和课外体育活动有机衔接起来,构建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模式,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避免当前场地、设备、师资等的不足带来的限制,以现有的设备设施及师资力量为基础,减轻学校负担,同时可以在具体的实践中充分利用互联网和高科技设备,对模式效果进行督导、评价等,发挥出小组探究的合作学习效果,调动学生最大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打造出一种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不断提升学生的体育人文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养成体育健康运动的习惯。
1.2 影响学生体育锻炼频率的原因
由相关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普通高校中仅有四分之一的学生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有超过半数的学生在正常的体育课程之外一周仅参加1-2次体育锻炼,不仅如此,学生们还普遍存在晚睡现象,有相关调查可知,有超过半数的学生是在零点之后才睡觉,很多是因为晚上习惯晚睡,早睡反而睡不着,由此可见我国高校学生体育生活及锻炼方式存在很大问题,绝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体育锻炼,自身作息时间也不规律,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都有很大影响。但除学生缺乏锻炼和自身有关外,课程的压力、场地设施不完善等也对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产生重要影响,相关数据表明,有近40%的学生任务课程压力是影响其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学习压力并没有多大增长,但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就使得学生不得不为了就业而花费更多的时间在找工作或为毕业做准备,学生的学习时间被迫延长,再加上网络等虚拟空间和新型娱乐方式的出现,大学生很多都是刚经历过高考的磨练,初入大学教师对其监管较为松懈,学生极易沉溺在虚拟空间或被新型娱乐吸引目标,由相关数据表明,无论男女,学生将大多数课余甚至是上课时间贡献在上网或游戏上,网上冲浪和游戏也逐渐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首选,这也对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进行挤压。大学一般具备操场、体育馆,但由于场地有限或设备有限,并不能满足所有学生需求,尤其是不能满足大多数学生同时开展体育运动的需求,因此体育场地不足和设备不完善也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有相关调查可知,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大学生任务自身不行参与体育锻炼是由于没有找到合适的场地和设施,这是由于随着教育的普及和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体育设施类的基础设施数量并没有显著增加,这就使得高校体育设备、场地等总量并没有减少,但人均随着人数不断增加人均却日益下降。
1.3 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优势
体育课程内外一体化教学具有很多传统体育教学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些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能够弥补体育教学资源的不足,随着高校的扩招,很多学校都存在体育场地、器材、教师等教学资源的匮乏,传统的体育教学效果更差,二内外一体化教学则可以有效降低这种不足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增加体育锻炼时间,提升体育锻炼参与感与满足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的运动技能,长此以往不断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除此之外,学生也可以在课外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自主性,学术科研在课外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妥善安排,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大班教学忽视或无法顾全学生个性和兴趣,帮助学生利用弹性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也能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内外一体化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不断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与管理的能力,这也是帮助学生和社会接轨的重要途径,实现终身体育。对于体育专业学生或体育特长生来说,这种途径的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增加体育难度,满足体育特长生对体育教育的特殊需求,将体育教育的延续性体现出来。
2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内容的建构路径
2.1 学校可以建设课外体育小组织
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后,学生的学业压力会有一定的缓解,更多的拥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间。有些学生选择课后进一步提升自己,进行专业学习。而有些学生刚刚逃脱父母的掌控,享受自由的快乐,沉溺于游戏的世界中,甚至于闭门不出,长期坐于电脑前面,酿成猝死的惨剧。学校应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积极鼓励开展课外体育社团,丰富学生的体育生活,为志同道合的学生提供聚集途径,大家互相监督,共同促进。鼓励学生走出宿舍,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
2.2 学校可以将课外体育表现纳入考核范围
除了一些对体育活动具有一定兴趣的学生,还有许多的死宅。所以学校方面可以对课外体育表现进行硬性规定,强制这部分的学生走出宿舍,进行体育锻炼。譬如,现在很多高职院校存在晨练这一方案,晨练参与次数和学生的成绩考核直接挂钩。晨练这一举措的实施不仅有效的推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而且有助于帮助学生养成正常的作息习惯,拥有一个健康强壮的体魄。
2.3 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开设网络学习平台,并且进一步开发和拓展
现在属于信息时代,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网络课程的学习已经司空见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为那些对体育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更多专业知识的资源学习,毕竟体育运动过程中可能由于不正确的运动习惯或者运动措施造成身体的不可逆创伤。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不限时、不限地点学习的特点进行系统化专业的教学,而且也可以开发拓展网上答疑模块,保证学生的理论知识,为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例如时下学生常用的智慧树、超星等学习平台都可以为学生进行课外学习提供专业学习资源。而且现在的软件市场瞬息万变,学校可以通过一些app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起到监督的作用,并且可以对日后的课内外一体化的实施做出借鉴。
2.4 教师应将体育教学与现实生活结合,做出课程完善
实践出真知,学习是为现实生活中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服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有机结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也具有更多的应用型。例如,现在的女生对减肥有巨大的热情,这样的话,教师就可以传授一些有效减肥的运动,传播通过体育锻炼减肥的益处。那样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和教师积极互动,提升教学质量,学校方面可以开展减肥主题课程,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一箭双雕,何乐不为。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流行运动进行有关专业知识的讲解,例如现在很多学生热衷于滑板、轮滑等危险性运动,教师有义务详细讲解相关知识,帮助学生们保护自身安全,树立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的理念。
2.5 学校可以开展属于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活动或体育课程
在这个年代,特色是一个脱颖而出的制胜法宝。学生们追求个性化发展,拒绝大众。学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的发展历程、地域差异发展有自己学校特色的体育活动或者课程,帮助学生们树立学校认同感以及参与体育锻炼活动的热情。
2.6 加强APP应用指导
由于时代的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在与时俱进。抛弃过去的板书教学,如今的多媒体教学,视听一体化,使学生的学习认知更加全面具体,又因为互联网资源的无孔不入,手机的使用渗透日常生活,移动学习逐渐成为教学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组成方式,手机也成为学习的辅助工具,不再局限于玩乐。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APP使用,将教学重难点通过APP传输,有助于学生课后进行复习,并且APP使用方便快捷,随时随地可以使用,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而且由于APP性质的不同,学校可以通过不同的APP進行专业知识的传输、体育活动的监督和考核。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便利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推行,体育教师应把握时代便利,提升自身素质,实现学生的线上、线下学习,培养学生对于运动的热情,传播体育锻炼专业知识素养,提高全民身体健康指数。
(作者单位:重庆电信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