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向荣
【摘要】在经济与科技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我国电视广播行业不断崛起,运用各种新兴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案,优化数字广播技术,有效摆脱了传统媒体发展的弊端,使得广播电视媒体的受众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在受众基数不断增长的背景下,中国电视广播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然而,中国电视广播业在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投入,有效破解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难题。在电视广播行业中,数字广播技术的应用对行业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国家还为数字广播技术在电视广播业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经济和政策支持,进一步增强了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活力,有效拓宽了中国电视广播业未来的发展空间。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电视广播事业的发展,本文主要介绍了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概念和特点,对该技术的实际应用进行了探讨,并就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为该技术在在电视广播行业中更好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广播电视;数字技术;应用与发展
中图分类号:TN9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2.06.007
在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持续提升的带动下,尤其是对具有较强娱乐特征的电视来说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积极应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能够有效处理好传统电视容易受到外部信号干扰导致的图像质量差等问题,有效避免了传统电视广播行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弊端。数字电视广播有着独特的有事,不仅可以满足数字电视广播在移动过程中对信号接收的需求,满足观众观看信息的需求,同时观众也可以根据自身喜好自由选择电视节目。这也充分说明了,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在进一步加强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推广与创新力度的过程中将成为我国电视广播行业转型升级的带动力量。
1.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概述
1.1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概念分析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作为一种我国数字电视不断发展的过程重要的应用技术,主要采用采样、编码转换、量化处理等多种方法和手段,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转换为二进制数字信号。这样就实现了传统模拟电视信号的处理、传输和存储。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提高电视信号数据传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了对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对电视数字信号传输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就传输方式而言,我国数字电视信号传输主要包括地面无线传输、卫星传输和地面有线传输。其中,地面无线传输使用频率较高,技术水平相对成熟。
1.2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优势分析
不同类型的广播技术都有其特定的优势,数字地面广播技术来说就具有诸多优势。如这种技术成本投入低、实际应用要求低、抗干扰性强等,在当前的电视广播行业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在持续扩大数字电视信息覆盖范围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无线电波输出的方式,让区域内的用户可以利用电视台制高点的天线实现对电视广播的观看和收听,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满足用户对电视广播多样化的需求。例如,手机电视目前非常流行。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只要有手机或者平板设备,一样能观看电视节目,非常方便。
1.3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内在特点分析
1.3.1 技术的应用范围广泛
目前,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如光纤、卫星、数字微波等。这些方法可以更好地传输电视广播信号,具有很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可以充分摆脱传统电视广播技术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局限,进一步增强了数字信号传输的灵活性、稳定性高。利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能够更加高效地使用无线频谱资源,有助于业务领域的拓宽,对全面提升电视广播行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1.3.2 技术的稳定性更强
此外,数字电视广播技术能够更好地以二进制模式识别和传输信号,并且在信号传输过程中电视信号的波动范围小,稳定性强。同时,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支持下,还可以赋予设备自动调节和自动控制的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此外,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有很强的扩展价值,可以进一步提高通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设备数字信号输出的稳定性较高。由于数字电视中只有两级数字信号,分别为0和1,在实际使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过程中,只需满足电路识别的要求,不会有很大的波动。
1.3.3 技术创造的经济价值较高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还可以充分与计算机、互联网等技术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对相关设备的自动调整与控制。鉴于我国当前拥有比较丰富的无线频谱资源,因此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在目前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充分应用这些资源,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电视广播行业发展,便于优化移动接收服务,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佳的收视体验,并为广播电视媒体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 我国电视广播电视领域的发展情况分析
2.1 广播电视的传统形式正发生变化,新型技术逐渐被大众接受
目前,广播电视领域存在的通信传输方式有很多,其中数字形式包括光纤传输、微波传输等。地面传輸方式主要是通过无线电视广播的发展形成目前的通信传输结构。手机电视不仅是数字电视广播的一种形式,也是目前使用最多的通信工具。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手机电视的价格不断降低,手机电视不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这种传播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当用户在接收了无线电波信号以后,就可以打开电视收看自己喜欢的节目。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挥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字电视广播接收信号时,需要在电视台保持稳定的信号传输,这样就可以保证天线发射的无线电波能够覆盖周围的大部分用户,该功能进行信号发射的次数较多,因此可以有效解决网络传输中存在的盲区问题,也具有比较完善的单频网功能。并且对频谱资源的使用效果也能够提供保障。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在不断应用于发展的过程中,就能够进一步加强对信号的接收,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观看电视节目将变得更加便捷。
2.2 不同传输形式的服务对象发生变化,技术使用更多元
地面数字电视是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接收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使用固定天线接收信号、移动天线接收信号,在电视上展现声音与图像的固定接收型以及由手机电视、车载电视等组成的移动接收型。其中固定接收以固定电视最具代表性,与固定天线类似,在信号接收的过程中是不可以随意进行移动的,这是因为在移动电视自后其信号接收效果会受到影响,甚至完全无法接收信号。因此在调试好信号之后,固定电视一般都是固定不同的。相比而言,移动接收信号的方式有许多,如手机电视、车载电视等,都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完成对信号的接收。
2.3 电视广播传输的数字化进程逐渐加快,优质化便捷化服务成竞争优势
目前,电视广播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如何推动电视广播技术的数字化发展上。将数字技术充分应用于电视广播,可以进一步优化电视广播的节目效果,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有必要将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应用于电视广播的各个方面,以数字技术为支撑,进一步推动电视广播的转型升级。数字技术是电视广播中的一项核心技术,包括采集、编辑和传输,正在逐步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它对提高信息传输的质量和效率,促进电视广播系统的自动化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建立一个集成了信息编辑、信号传输、节目制作等多种功能的综合网络系统,实现相关资源的有效共享,为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提供先进的科技支撑,进一步拓宽数字电视广播的覆盖范围,实现广播电视节目的全面优化,也可以为电视用户提供更便捷化、更优质化的服务。
2.4 节目拓展范围变广,多元化节目成主要竞争力
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该技术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发挥了非常显著的作用,尤其是卫星数字广播、多媒体节目和数字节目的制作。目前,它的发展规模愈来愈大,从生产,传输生产能力上都可以看出技术的发展是突飞猛进的。近年来,我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应用平台,并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数字电视广播商业模式。在市场范围不断拓宽的背景下,为进一步健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提供了丰富的经验支持,有效提升了电视广播节目的生产能力,节目开发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3.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从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现状来看,该技术在我国经济较发达的中心城市有广泛的应用,受各类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年来,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推广还存在很多问题,实际上移动网络的发展,进一步制约了我国数字电视和广播电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国需要进一步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做出合理、科学的规划才能应对时代发展的需要。许多先进的经营模式仍然受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且一般应用于公交车、地铁的平台上,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真正为企业创造的效益并非立竿见影。另外,个体用户对信息、娱乐的需求还存在一点问题,导致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无法获得良好的效果,只有进一步满足了用户的个人需求,才能够让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过程中作出巨大贡献。
4.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实际应用和发展方向
4.1 数字广播技术的发展方向
4.1.1 实现广播电视音频的数字化
音频信息处理与应用是数字电视信号转换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应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过程中,需要将电视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以便于传输。对于电视音频图像,由于对音频质量和性能的转换精度要求很高,音频记录信息的数字转换还包括定量显示和编码、音频信号采样等。因此,在保证音频数据传输质量和效率的基础上,需要结合声音信号的具体采样频率进行科学决策,确保能够最大程度维护音频数据信号传输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尽量在信号传输的过程中降低噪音对音频数据信息造成的干扰。另外,在对语音信号进行选择的过程中,还需要尽量保证音频数据信息的准确性,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保障音频数据处理的效果。
4.1.2 实现广播电视图像的数字化
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图像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用户可以在广播电视系统中搜索节目,或者在不影响系统中节目存储和播放质量的情况下反复操作(比如节目预约、回放、定时等)。在这个过程中,数字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各种类型的数模信号和相应的转换器作为信号转换的媒介,在mprg视频压缩技术的支持下实现对数字信号的采样和定量分析,最终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数字技术不仅可以有效压缩数据信息,还可以降低相关数据的存储容量,最大限度地避免数据信息冗余的问题。加强数字技术在广播电视图像中的应用,也可以充分发挥补偿算法的不足。通过采样、量化和编码,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剩余时间,从而进让广播电视图像的稳定性更强。
4.2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时间应用趋势
4.2.1 手机电视
因此,有大量的移动终端产品,如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使电视频道和移动终端设备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例如,手机电视就是典型的代表。智能手机和非智能手机一闪而过。在设置智能手机操作的手机时,應重点优化电视的操作系统和视频功能。移动设备的使用和销售革除了传统固定电视机的地域和时间限制,只要有无线网络覆盖,用户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电视节目,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能够为电视广播的发展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
4.2.2 车载电视
得益于社会经济发展,汽车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首选工具,在汽车行驶速度不超过120km/h的情况下,车载电视接收电视信号较稳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可以及时观看电视节目,有助于强化车载电视的观看效果。新时期,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为移动车载电视的开发与应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车载电视的重要项目,并对车载电视数字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用户越来越重视车载电视信号接收的时效性。同时,当前的交通工具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丰富的交通工具都能够给人们提供优质的节目体验。
4.2.3 固定电视
固定電视在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起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将有效提高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应用的经济效益,也为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提供更充分的经济保障。电视信号加密后,电视台可以使用命令点天线进行信号扩散和传输。用户只能通过定期付费观看相关电视节目。在接收信号的过程中,可以使用数字机顶盒来接收信号。
5. 广播电视中数字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未来,中国的数字电视技术将不仅在数字电视层面得到广泛应用,还将在其他商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就是说,在数字电视技术不断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中,它不仅可以促进数字广播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对其他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此外,数字电视技术将与移动通信技术向同一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以移动终端为基础的电视业务数量将不断增长。在未来我国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发展不断成熟的过程中,还会加强与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联合,进一步促进数字广播电视行业采编、制作、传输等一体化发展,从一点程度上能够实现国家级网络干线与地方网络分配线的有效联通,为促进我国电视网络运营体系与通信网络运营体系的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技术层面的支撑。
6. 结语
在现代广播电视中,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属于一项核心技术,可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普及程度将不断提高,以不断提高电视传输技术的数字化水平。同时,处理和信息技术也将朝着数字化方向发展,这将进一步促进中国广播业传输效率和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中国广播电视自动化、智能化发展。近年来我国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网络技术呈现出了融合发展的趋势,这就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行业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与传统模式下的电视广播相比,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从一定程度上引领了一波电视技术改革的潮流,为电视广播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导。因此,我国广播电视行业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要遵循时代发展规律,认真分析自身发展现状,加强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创新、推广与应用,为充分发挥技术对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邢春光.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思考的相关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21(05):131-132.
[2]张如林.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9(24):213-214.
[3]陈发智.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思考[J].传媒论坛,2018,1(05):30.
[4]王钧霆.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及其应用分析思考[J].科技传播,2017,9(04):49-50.
[5]梁业浪.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17(01):76-77+80.[6]康海娥.数字电视广播技术及其应用分析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5,1(16):15+17.
[7]张欣奇.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思考的相关分析[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10(35):8544-8545+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