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发展策略探究

2022-06-04 14:24:54丁娜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策划

摘要:“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出版业作为文化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有责任和义务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主题出版显然已经成为出版业宣传和践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载体,大学出版社作为出版业中重要的机构,更要责无旁贷地将主题出版做好做精做强。因此,文章基于大学出版社的角度,通过宏观分析我国主题出版的现状和微观分析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的现状,发现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现存的问题,并结合当前形势研究问题根源,进而提出解决路径,进而总结出在“十四五”时期,大学出版社必须提高自己的政治站位,服务于大局,履行社会责任,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及资源优势,做好主题出版的选题策划、“三审三校”等工作,担负起应尽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十四五”;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重点图书;选题策划

中图分类号:G23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5-0242-03

一、我国主题出版现状

“主题出版”最早可以追溯到19年前,当时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开启主题出版工程,并指出,“主题出版是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就一些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会议、重大节庆日而进行的选题策划和出版活动”。这项工程的实施,明确了出版行业服务于社会的主要方向,即为宣传国家大政方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提供导向[1]。

在这项工程开展的近20年时间里,主题出版物无论从单品印刷数量还是从传播持续效果来看,都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国家新闻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每年都会对上一年度的新闻出版产业进行数据采集、汇总和分析,并于年底发布相关的权威性分析报告。从近几年的报告可以看出,在整个出版产业中,主题出版所占比重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良好态势,并且已经开始成为出版产业增长的催化剂。从出版内容和作者资源来看,主题出版的優质内容、吸纳和凝聚作者等作用正在不断强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各家出版社的重视。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更高层次的发展与需求,主题出版的选题策划、出版活动不再单一地停留在党和国家工作的“四个重大”上,而是逐步涵盖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方方面面,采取的视角更加全面。

近期,有关专家及研究机构提出,“虽然文学作品、学术专著等在传统意义上不属于主题出版,但当其被赋予党和国家的意志,反映时代需求时,也就具有了主题出版的属性”。这个提法突破了以往对于主题出版定义的局限,促使人们重新对其内涵与外延展开更多的探究,也为出版的选题策划与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学术参考[2]。近年来,主题出版物呈现出更加丰富多样的题材和形式。

二、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现状

(一)大学出版社出版特点及现状

我国的大学出版社主要是在大学主持下成立起来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国有企业。大学出版社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要宗旨是依托大学这个母体单位,服务于大学的教科研,所以其主营业务一般为大学教材、教辅以及学术专著的出版发行与宣传。截至2021年,我国共有584家出版社,其中大学出版社共114家,大学出版社数量占比(19.5%)虽然不高,但据“开卷信息”数据统计,目前大学出版社的销售码洋占比近三成。从中可以看出大学出版社在整个出版业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不容小觑的地位。

一直以来,大学出版社的主要出版选题及出版内容是基于其学科优势,多集中在学术和教育出版方面。从大学出版社的历史沿革来看,其更多关注的是社会效益,而对经济效益的关注度似乎不那么明显。虽然在经历了全面转企改制后,大学出版社引进了先进的市场竞争机制,对于经济效益也慢慢开始重视起来,但在出版种类和传播力度上依然存在不小的局限。

(二)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现状及存在问题

回顾“十三五”时期,我国主题出版的重要性已经日益凸显,主题出版热度不断提升,使各家出版社对主题出版的重视度随之上升,但大学出版社的主题出版相较于其他出版社数量普遍偏少[3]。

由上表可以清晰地看出,无论是从大学出版社入选的主题图书种类,还是从大学出版社入选的分布情况来看,均属于凤毛麟角。而且,入选的大学出版社集中度较高,主要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和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两家单位。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是唯一一家连续五年入选的大学出版社,几乎成了大学出版社的行业标杆。但从近三年(2019—2021年)的数据来看,令人欣慰的是,开始陆续有其他大学出版社注入新鲜血液,如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等。

从近三年中宣部公布的主题出版重点图书大学社的入选名单来看,2019年入选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马克思与〈资本论〉》《对话中国》,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的《“画说初心”丛书》;2020年入选的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中国脱贫攻坚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丛书》、北京大学出版社的《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100年》、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查医生援鄂日记》、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的《“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系列丛书》;2021年入选的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数字解读中国:中国的发展坐标与发展成就》《消除贫困:中国的承诺》、北京大学出版社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探索》、黑龙江大学出版社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书系》、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外国人亲历的辛亥革命”丛书》。可见,大学出版社重点主题出版的选题结构较往年更加丰富起来。

综上,虽然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开始有了一些成就,但就目前而言,多数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依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对主题出版的理解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主题出版物特色不够鲜明,整体缺少较强的思想性和学术性。

其次是出版理念相对落后,选题策划意识薄弱,缺少积极主动、自下而上的主观能动性。

最后是内容质量差强人意。有不少大学出版社为了蹭热度,生搬硬套将一些本不属于主题出版范畴的选题和内容强行归类,这实际上跟真正的主题出版背道而驰[4]。

此外,在整个出版流程的前期没有认真对选题、内容、作者等资源进行持续、深入、多角度的挖掘和开发,在中期压缩出版时间、减少质检环节,从而导致后期出版物存在选题老套毫无新意、内容粗糙差强人意、编校质量很难合格等问题。对于以上问题,大学出版社应根据自身情况找出应对措施和解决路径。

三、“十四五”时期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发展路径

(一)积极开展主题出版选题策划活动

“十四五”时期,依据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出版业会涉及多方面内容的调整与改革。随着主题出版对优秀作者和优质内容的吸引、聚集,它在行业内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不断显现,主题出版将会是新闻出版业“十四五”的重要一环[5]。

根据中宣部办公厅印发通知,明确了2022年主题出版六个方面的选题重点:突出“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聚焦主题主线,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营造良好氛围;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展现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和广阔空间;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更好弘扬新风正气;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

结合上述内容和近五年中宣部公布的入选重点主题出版物名单可以看出,主题出版物内容不再单一聚焦政治事件或政治理论,而是延伸至更广阔的空间,如文化、经济、科技、历史等多个领域。主题出版物也不再是社会效益的单独体现,而是在保证社会效益的同时兼顾经济效益。众所周知,一部优秀的主题出版物往往是政治性、学术性和市场性的完美统一,也可以说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典范。因此在选题策划时,一定要切中焦点和热点,这需要策划人具有较高的政治水准、深厚的学术积淀以及与时俱进的敏感性[6]。

大学出版社区别于其他出版社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具备不同的學科优势及教学资源。基于此,大学出版社应该在学术及教育领域里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在策划选题上做出多元性和多样性的探索与尝试,力争打造一批主题出版精品,实现大学出版社的可持续发展。大学出版社应该明晰,教育出版和学术出版遵循的主线恰恰是主题出版,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相互依存。

大学出版社应该制定长远战略,要从国家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以及社会和文明的演进等视角深入挖掘出版资源,也要广泛寻找以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为目标,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内容素材的选题。精耕细作,通过“专业水准+文化品位+通俗表达”,提高重大主题与读者阅读体验、阅读需求之间的适配度,推动线上与线下深度融合,集中全力出好书,做精主题出版。

(二)充实和壮大作者队伍

作者和出版社在整个图书出版过程中应该是双向选择、相互依附、相互影响、共同成长的关系。一部书稿不仅象征着作者的智慧结晶,还凝聚着作者的辛勤汗水,因此,出版社应该尊重和重视作者的劳动成果,本着实事求是、互利互惠、相互尊重的原则,及时、认真、细致、诚恳地与作者沟通交流。只有这样,出版社才会取得作者的理解与支持。出版社一旦拥有了良好的口碑,就会吸引大量的读者,认同度也会提高,社会影响力也会随之提升。这样,不少作者就愿意将自己的稿件投向该社,出版社在得到充足的稿件后就会进行甄选,最终优秀作品得以出版。这实际上是出版的一种良性循环。

大学出版社可以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充实和壮大主题出版的作者队伍。例如,可以建立一支稳定的、有政策和导向把握能力的专家团队,这样会促使集中智库的选题来源优化,可以找准主题出版的命脉,并且通过集思广益、百家争鸣激发出更多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为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提供更高的起点和标准,进一步巩固主流思想,在主流阵地上有所作为。

(三)培养高质量的编辑队伍

随着科技发展的突飞猛进,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大力培养,不仅科技产业需要,出版产业同样渴求这类人才。“十四五”时期,大学出版社要想在整个行业具备强有力的竞争优势就需要积极储备人才,尤其重点培育优秀骨干编辑,并组建一支具备敏锐洞察力、专业知识丰富、业务能力出色、沟通能力良好的编辑队伍。编辑在出版工作中承担着传播文化的使命,这就要求编辑必须严格遵循文化传播的规律,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引导社会舆论[7]。

一名优秀的编辑应具备的高素质包括政治敏锐、眼光独到、功底扎实以及合作创新精神等。出版社要想让编辑队伍产生足够的吸引力,留住优秀的专业人才,就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评估体系,评估标准可以如创新能力、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产品质量、社会贡献等,通过评估,专业编辑的综合素质能得到全方位的展现——扎实的理论功底、创新的思维模式、精练的业务技能、良好的职业传承等,进一步打造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出版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这也将极大推进出版业的进步。

四、结语

大学出版社作为国家出版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四五”时期要做到以下三个“应该”。一是应该一如既往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二是应该积极响应时代的需求,承担自己的历史使命。三是应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落实党中央关于“十四五”时期发展的重大部署,积极探索如何服务大局、完成党和国家交给出版者的重要任务,并在主题出版的深耕细作上贡献出一己之力。

参考文献:

[1] 吕建生,赵玉山.服务大局与高质量发展:大学出版“十四五”展望[J].科技与出版,2021(1):19-26.

[2] 姚丹林.试论“十四五”期间主题出版的内容聚焦、价值目标和实现路径[J].出版广角,2021(13):42-45.

[3] 祁传华.新时代出版单位做好主题出版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1,12(10):94-95.

[4] 袁亚春.做好主题出版:大学出版社何为?[J].中国出版,2021(7):16-20.

[5] 郝振省,宋嘉庚.从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看“十四五”时期出版业的发展指向[J].现代出版,2021(5):5-10.

[6] 魏丹丹.出版工作中编辑创新地位与作用[J].中国报业,2021(8):119.

[7] 王为松,韩建民.主题出版的内容与作者[J].出版与印刷,2021(4):40-48.

作者简介 丁娜,硕士,编辑,出版社责任编辑,研究方向:传播与出版。

猜你喜欢
大学出版社主题出版选题策划
由《家风十章》看主题出版的大众化探索
出版广角(2016年24期)2017-03-02 18:25:01
浅谈科技类丛书的策划
科技传播(2016年16期)2017-01-03 21:42:34
浅谈民生新闻报道
活力(2016年14期)2016-12-30 22:16:53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党刊编辑素养的思考
浅谈图书选题的立体化经营思路
出版广角(2016年16期)2016-12-13 02:44:14
传承、变革与国际合作
出版广角(2016年16期)2016-12-13 02:30:42
贴近生活,引导读者,培养新知
出版广角(2016年14期)2016-12-13 01:50:57
大学出版社微博传播分析及发展策略
出版科学(2016年5期)2016-11-10 06:44:34
中文电子书馆配市场发展探析
出版广角(2016年15期)2016-10-18 00:19:57
回应时代课题,创新主题出版
出版广角(2016年13期)2016-09-29 16: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