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体时代,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如何通过全媒体、多渠道的方式向公众发布疫情消息、引导社会舆论、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担当成为主流媒体需要面对的挑战。文章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为例,结合2022年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从机制、管理、内容等维度,探讨主流媒体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宣传报道中的模式创新,如何从多维度打好媒体深度融合的“组合拳”,进行及时、全面的报道,强化传播效果。
关键词:主流媒体;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公共事件;全媒体报道;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5-0163-03
一、引言
突发公共事件往往事关民生,广大民众都希望第一时间获得权威的消息、客观的事实、深入的解析,传统媒体显然缺乏快速、便捷的优势,然而这正是新媒体所拥有的,而新媒体的传播内容在真实、权威方面稍显不足,这也正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因此,要想最大限度满足公众需求,就需要传统媒体充分利用媒体融合的优势,提升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打造全新的信息融合联动传播格局,提高新闻报道的综合成效。在2022年苏州新冠肺炎疫情新闻报道这场大考中,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充分发挥全媒体的“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传播效应[1],大小屏联动,开放共享,占据舆论阵地,展现了主流媒体的责任和担当。
二、全速启动应急机制??承担起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
新冠肺炎疫情是典型的突发公共事件,事关社会全员的利益与安全,在报道过程中,尤其要重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权威性和专业性,这就要求在开展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建立一套快速反应的应急机制,保障新闻报道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全员调动、毫不退缩
2022年2月14日,苏州市发布疫情防控2022年第7号通告,公布发现4例新型冠状肺炎疑似病例,全市、区两级疫情防控应急处置机制立即启动,苏州广播电视总台也在第一时间启动宣传报道一级响应,迅速安排部署,把疫情防控报道当作重中之重,力求把最新鲜、最权威的信息第一时间传递给民众。全台上下立刻启动24小时应急保障值班制度,主要负责人24小时在岗在线,一线采编人员全员进入“白加黑”作战状态,在白天全员上班的情况下,夜间实行ABC三班轮转,每天确保三分之一的一线人员住在办公室,全力保障24小时内容生产不下线、在岗服务不掉线,面对舆论严格把控,确保“中心主任、副主任+主编+记者+摄像+司机+融媒编辑”的生产小组机制,落实三审工作制度。
(二)加强统筹、有序调度
为了实现新闻报道的快速响应,对宣传资源进行统一选题策划、资源共享、播发安排,充分利用多位一体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按照“大屏为主,小屏为先”的原则,依托传统大屏的权威性、专业性,根据全市疫情防控的不同阶段,开展多角度、多层面的宣传报道,及时成立苏州战疫应急报道团,一线采编部门闻令启动“战时报道”,迅速出击深入战疫一线,记录抗疫全景图,实现电视、网站、客户端、公众号等多元平台发布,做到全天候全媒体发声,第一时间把权威、真实、详细的信息发布出去,把坚守、互助、并肩作战的温暖传播出去,构建全景立体式宣传网络。
三、整体布局合力作战??全媒联动打好“组合拳”
一般来说,突发公共事件都比较复杂且瞬息万变,民众对于网络新闻的关注度也比较高,因此,要打破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壁垒,一方面要在传统报道的形式上不断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借力新媒体受众广、传播快、交互性强等优势,进一步探索新媒体新闻报道的形式,实现大小屏联动,合作共赢,强化传播效果,最大限度满足民众对突发事件信息的知情权。
(一)守好传统媒体阵地
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地方主流媒体可以说是信息传播和服务的关键枢纽,也是宣传的主阵地、主战场,对于消除民众顾虑、稳定社会格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疫情期间,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的几个主干新闻栏目第一时间调整为“应战”模式,重要版面全部用于疫情防控宣传报道,确保江苏省委省政府、苏州市委市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及时准确传递到千家万户。自2月14日以来,针对每天一场的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派专员进驻时政闭环报道组,以最快的速度权威发布疫情信息,在电视端设置“权威发布”“共同守护”等栏目,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及時辟谣,持续讲好抗疫一线的感人故事。真实有效的一手信息,角度新颖、内容真实、有温度的新闻作品,能够有效疏导公众紧张情绪,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用权威、及时、暖心的报道,凝聚起强大的疫情防控合力。索福瑞数据显示,2月11日至17日,苏州广播电视总台黄金时段收视份额55.32%,环比增长8.66%,主要新闻栏目收视大幅上升,大屏端报道10次亮相央视,虽然这些数据有居民“疫情宅家”的作用,但也能看得出来民众对主流媒体的信任,越是在关键时刻,主流媒体的重要性和作用也越发凸显。
(二)深耕新媒体土壤
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在守好传统电视阵地的基础上,实现和新媒体的紧密互动。首先,能够利用传统媒体强大的舆论影响力来引导新媒体的报道基调,使之更为理性和客观。其次,新媒体则以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丰富了传统媒体的报道内容,在全台一盘棋的情况下,“一次采访,多端发布,多元呈现”的运行模式,也能在人手短缺的情况下,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1.“一鱼多吃”做好深度融合
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成了“新媒体优先、视觉优先、移动优先”的基本格局,在突发公共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更要做到“跑步前行”,第一时间发布权威消息,而“一鱼多吃”既能让新闻素材抢占先机,又可以“蹭”热度,立足传统媒体的优势,将报道深入化。
例如,2月17日,南京、常州、徐州等省内城市派出6000多名医务工作者深夜驰援苏州核酸检测。苏州广播电视总台记者连夜现场采访医疗队抵苏情况,在00:18、1:58、7:18滚动发布医疗队抵苏及连夜工作的三条短视频:《辛苦了!刚刚!徐州援苏医疗队抵达苏州》《感谢最美逆行者!多滴援苏医疗队半夜刚抵达清晨就“参战”!》《马不停蹄!援苏医疗队已投入工作!》,总阅读量超过500多万次,极大凝聚了“苏大强”的合力,增强了苏州人民战胜疫情的信心,也引发了话题热度。次日,新闻各主干栏目再次利用素材,深度加工、后续追踪,推出《“苏大强”合体兄弟城市驰援苏州》《援苏医疗队今日上岗 江苏力量助苏州战“疫”》等一组大屏报道。这一系列“组合拳”报道,既发挥了新媒体时效快的特点,也发挥了传统媒体权威性和专业性的优势,起到了组合传播、叠加传播的良好效应[2]。
2.全平台“量身”分发,统一调度集中“火力”
要扩大传播效应,在推进新闻产品的全平台播发时,也需要针对不同的平台特性,量身定制,打造不同的融媒体产品。有的产品适合在客户端、微博发布,有的则适合在抖音、视频号上播发,针对不同的发布平台,产品在文案、剪辑、风格上也要相应做出适配。例如,针对微信公众号的特点,及时策划推出了“主播新闻说”系列短视频,每天新闻发布会结束后,编辑组第一时间组稿点评,让主持人对发布会内容进行解读,相继推出“及时辟谣 点亮信心”“140秒了解奥密克戎”“今天的新闻发布会有这些好消息!”等短视频,及时传递权威声音,回应市民关切,做好防疫提醒,很多作品被大量点赞,并迅速在朋友圈出圈。
为了能够握指成拳,扩大传播的外围影响力,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第一时间在客户端平台提出了聚合专题,开设了“最新通告”“共同战疫”“防控动态”“暖心一刻”“防疫科普”“县融联盟”“新闻发布会”“《苏州战疫进行时》特别节目”等8个子栏目,集纳总台所有相关报道及短视频融媒产品,聚合传播,并同时在微博发起统一话题——“苏州战疫”,通过微博、视频号、抖音等移动端聚合产品资源,形成全媒体传播合力。截至3月2日,“苏州战疫”话题词在微博端阅读量突破1亿,在抖音端播放量超过9000万次,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效应明显提升。
3.破版直播,突破传统边界
传统电视直播采集形式单一,现场参与感差,仅覆盖电视播出,借助融媒直播平台,不仅有更强大的网络聚合能力,也有更广泛的发布渠道,互动性和参与感也更强。因此,在探索媒体融合开展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苏州广播电视总台第一时间开辟了直播版块。
首先,在“看苏州”客户端,对苏州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每天进行原生态直播,这种不加修饰的全景内容呈现,更具真实性、透明性,给予了观众较大的自主权和参与权。与此同时,新闻发布会直播团队统筹前后期、联动各部门,形成全媒体矩阵,及时播送疫情相关信息。值得一提的是,自第十场新闻发布会开始,新闻发布会直播团队还同步为央视提供信号。其次,特别策划推出的直播节目《苏州战疫进行时》,也实现了在电视、客户端、广播、视频号、抖音号、微博号等多平台同步直播,多元一体化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大大强化了传播效能。据统计,《苏州战疫进行时》在客户端14天总播量达963.1万,日平均播量为68.8万。在官方微信、抖音、微博三大平台总观看人次超320万。这类大小屏联动的直播模式,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融合,在新闻报道中有效加强了与观众的互动,对舆论进行了正面引导,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4.加快融媒转型 全员总动员
媒体融合,最重要、最关键的还是在于人的“融合”,其中,又主要体现在记者队伍的“融合”。上面千根线,底下一根针。电视、客户端、微博、微信公号等多个新闻端口的报道需求都需要记者的串起。在疫情防控的关键阶段、非常时期,对于一线的采编人员来说,除了供给传统端,同时积极主动加入融媒端生产,加快了融媒的转型,让非常时期的新闻战场也成为能力比武的赛场,在快节奏高效率的内容生产过程中,一批记者的融媒作战、采制剪辑能力等都得到较快提升和锻炼。
值得一提的是,疫情发生后,由于部分小区处于封闭状态,一部分身处被封小区的采编人员脱离了传统电视的采编流程,一个人,一部手机,深入现场抓细节、找典型,甚至是記录自己的生活,以多样化的个性视角,推出了众多多元的新媒体产品。其中一些名主持名记者,更是利用自身影响力加强舆论引导和科普防疫,解读政策,利用个人抖音账号发布,具有良好的社会面影响力。在这样的“转型”过程中,传统媒体记者思维逐渐发生了转变,他们开始接受新事物,尝试新技术,树立服务意识,把更多的话语权交给观众,从传统的“我拍你看、我写你读、我说你听”的模式中分离出来,从而更好地向综合型传媒人才转型。
四、以人为本,立足内容,汇聚社会正能量
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也是媒体影响力的“试金石”,及时传递权威消息,回应社会关切,消除民众的恐慌,是主流媒体的责任。在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媒体在抢占时效性的同时,更要关注内容本身的质量,用真相来释疑,用真心来聚力,才能做好舆论导向工作,维护社会的稳定。
疫情发生后,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在手机客户端迅速开设了“防疫科普”“防控动态”等辟谣平台,推出《加 500元半小时出核酸结果?这些新诈骗手段要警惕!》《苏州工业园区要“封城”?谣言!》等多篇原创辟谣报道,及时解释疫情防控中的诸多疑问,揭露疫情防控幕后工作,让民众加深对疫情的了解,减少对未知的焦虑。
在新闻报道中充分强调关注事件中的正能量故事,展现向善向美的力量,采编队伍冲锋一线,勇做苏州战疫宣传的排头兵、主力军。对内对外加速传递苏州战疫正能量,摄像记者把镜头对准一线医护、社区工作者、各行各业志愿者等,高频次宣传典型人物、暖心故事,让战疫暖流汇聚成为凝心聚力的一股洪流。如《不停被打断的采访 记录抗疫一线的忙碌》,记者进行了三天连续跟踪,拍摄了400多个镜头素材,记录下了这些细节:书记喇叭、手机、对讲机不离身;拍摄下了这些辛苦:志愿者们站着吃饭、年轻的社工想多分担一点全天不休;遇到了这些温暖:爱心企业送物上门、社区居民遇到忙碌的社工总要说一声辛苦了。《苏州人把艰难日子,过成了诗意江南》,记者敏锐地捕捉到一组苏州人在樱花雨中打伞测核酸的画面,迅速在全国火出圈。这些走心、暖心的报道,展现了苏州人民在疫情面前积极乐观的态度,凝聚了共同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也达成了“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时代使命[3]。
五、结语
突发公共事件考验着社会各方的应变能力,检验着新闻媒体的反应能力、报道能力,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报道工作中,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效融合,能够显著提高新闻报道的反应效率和传播影响力。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大考,苏州广播电视总台充分发挥潜能,打好媒体深度融合的“组合拳”,坚持创新为先、融合为要,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形成了反应迅速、管理灵活、内容多元、功能全面的传播与服务体系,努力建设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与公信力的新型主流媒体,更好地承担起社会责任和担当。
参考文献:
[1] 曾其勇.战“疫”宣传大考下地方广电融媒传播策略探析:以惠州市广播电视台为例[J].视听,2021(8):179-180.
[2] 张瑜,梁波.突发事件报道“组合拳”创新范式初探:以现代快报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实践为例.[J].中国报业,2021(10):19-20.
[3] 曾光伟.融合时代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模式探索与创新[J].新闻文化建设,2021(11):78.
作者简介 张莹,硕士,记者,苏州市广播电视总台《新闻夜班车》栏目责任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