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娟
【摘要】统编版新教材将《拿来主义》安排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之下,设计在高一必修上第六单元中,该单元指导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直接指向了议论的“针对性”和“概括性”,本课教学设计定位为“如何使议论具有针对性”。
【关键词】高中语文;鲁迅;拿来主义;针对性;探究任务
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写于1934年6月4日,主要是针对当时对待外来文化的某些错误态度而写的。在过去的教学中,笔者多是以《拿来主义》为例,着眼于驳论,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诸如,在读写结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梳理、探究和反思,认识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驳论等。
新教材把《拿来主义》安放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群之下,设计在高一必修上第六单元中,指导的人文主题是学习之道。“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直接指向了议论的“针对性”和“概括性”,经过了一系列的思辨,最终把本课的教学设计定位为“如何使议论具有针对性”。
一、教学起点:问卷调查,了解学情
鲁迅先生在高中生群体中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方面,以“民族魂”著称于世的鲁迅先生一生中创作了无数经典作品,所有学生都认识并敬仰他;另一方面,他运用最多的文学形式——杂文难以被学生真正读懂。杂文是鲁迅先生向旧体制与黑暗势力发起挑战的武器。通过杂文,鲁迅显现出他不屈不挠与旧势力战斗到底的革命者形象。鲁迅先生的杂文作品中的爱与悲悯情怀、批判战斗精神对学生有着丰富的人文教育价值,但杂文冷峻简练、犀利讽刺的语言并不容易读懂。以下是学生问卷调查的全部内容,以期了解学生对鲁迅先生及《拿来主义》文本的理解程度。
1.平时你获得鲁迅信息最多的渠道是( )
A.教科书 B.其它书籍 C.电影电视话剧等
D.网络 E.他人讲述
2.以下符合你对鲁迅阅读的情况的是( )
A.只看过语文书中的鲁迅文章
B.看过各种教辅书中鲁迅的作品,多為考试需要
C.除了在学校学习鲁迅,课外也会主动看鲁迅文章
D.买了很多鲁迅的书,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看完
E.我不太喜欢读鲁迅的文章
3.你看鲁迅作品的目的是( )
A.应付考试 B.希望自己更有思想
C.经典作品,应该阅读
D.希望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E.希望了解鲁迅和他所生活的时代
4.你认为以下那句话是鲁迅写的( )
A.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B.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C.爱人赠我玫瑰花;我回她什么:赤练蛇。
D.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
5.你对鲁迅杂文的印象( )
A.天马行空,晦涩难懂 B.阴阳怪气,风趣幽默
C.锋芒毕露,犀利刻毒 D.针砭时弊,思想深刻
6.下面哪句话,应该不是对鲁迅杂文的评价 ( )
A.郁达夫 至于他的随笔杂感,更提供了前不见古人,而后人又绝不能追随的风格,首先其特色为观察之深刻,谈锋之犀利,比喻之巧妙,文笔之简洁,又因其飘溢几分幽默的气氛,就难怪读者会感到一种即使喝毒酒也不怕死似的凄厉的风味。
B.瞿秋白 鲁迅在最近十五年来,断断续续地写过许多论文和杂感,尤其是杂感来得多。于是有人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杂感专家”。“专”在“杂”里者,显然含有鄙视的意思。可是,正因为一些蚊子苍蝇讨厌他的杂感,这种文体就证明了自己的战斗的意义。
C.巴金 近二三十年来他的正义的呼声响彻了中国的暗夜,在荆棘遍地的荒野中,他高举着思想的火炬,领导无数的青年向着远远的一线亮光前进。
7.你曾经或现在是某位明星的粉丝,进入过某个“饭圈”。你对“饭圈”文化的了解程度( )
A.我进入过“饭圈”,很了解“饭圈”文化。
B.我进入过“饭圈”,对“饭圈”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C.我没有进入过“饭圈”,但了解过“饭圈”文化。
D.我对“饭圈”文化基本不了解。
8.前面我们学习了《劝学》《师说》,你掌握了哪些论证方法( )
A.比喻论证 B.道理论证 C.对比论证 D.其它
9.请你梳理预习《拿来主义》中遇到的三个问题,并尝试对问题进行分析。
调查表明,很多学生不明白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创作背景,相对于“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很多学生不能理解“拿来主义”这个核心词的深层含义,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论证方法,但不能理解“大宅子”比喻论证内在逻辑。
明确教学目标: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层内涵。学习鲁迅针对外来文化“拿来主义”的现实态度和时代担当精神。明确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掌握使议论说理具有针对性的要领。
二、教学过程:任务驱动,环环相扣
(一)导入
课前暖场:播放B站一位00后UP主锌镁同学填词改编的歌曲《起风了》,该作品创作者本身是一位高一学生,作品以流行歌曲为载体,把鲁迅先生各个阶段的作品串联起来,对学生来说,相当有吸引力。
问题导入:请同学们结合字典或者搜索百度,解释“拿来主义”的意思。“拿来”是一个动作,指把物体由彼处拿到此处,“主义”是对事物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拿来主义”是对“拿来”所持有的系统的理论和主张。
(二)探究任务
任务一:鲁迅先生针对什么社会现实创作《拿来主义》?
首先,明确《拿来主义》的出处——《且介亭杂文》,且介亭这个名字是有来历的,当时鲁迅先生所居住的上海北四川路——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的一个亭子,从字形上来看,且介是 “租界”的一半,实际上鲁迅先生的“且介亭”就是指的半租界,半租界意味着国家主权的沦丧,表达了鲁迅先生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愤恨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而杂文就是鲁迅进行批判的武器。鲁迅先生的杂文被誉为“匕首和投枪”,特点是因事而感,以事引议。
其次,引导学生还原历史,观看1934年5月28日的《大晚报》的原图,结合鲁迅先生5月30日《谁在没落》的文章,理性看待《大晚报》大篇幅报道中国艺术家们去苏联演出事件的意图,明确这些艺术家所代表的艺术流派在当时的苏联并不受欢迎,而《大晚报》却给他们赋予“发扬国光”的意义,具有讽刺意味,国民政府把中国的艺术家送出去的做法,代表了当时文化复古的思潮。
最后,明确鲁迅先生《拿来主义》这篇杂文是针对《大晚报》关于徐悲鸿、梅兰芳“发扬国光”的不实报道做的一个反驳,同时也对上个世纪30年代三种错误的社会思潮(流行的西化、保守的闭关、盲目的复古)进行了批判。
任务二:结合《拿来主义》第1-6段梳理以下表格,明确写作对象,分析作者是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批判的?
针对性地理解“闭关主义”的内涵与危害,理解“大门给枪炮打破了”指的是清政府闭关锁国行不通,“碰了一串钉子”喻指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导致了“送去主义”。
针对性地理解“送去主义”的内涵与危害,关注“发扬国光”“一点进步”的反语及“捧”“挂”等谄媚的动作,揭露了作者对国民党政府“送去主义”行径的批判。理解有关尼采的类比,“尼采自诩是太阳,光热无穷”类比清政府自诩地大物博,尼采最终“发了疯”类比“子孙后代将遭遇惨禍”,明确国民党政府“送去主义”的结果是子孙后代在“佳节大典之际,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揭露了祸及子孙、国将不国的惨痛后果。与此同时,辨析鲁迅的时代送梅兰芳和我们今天送李子柒的区别,前者是媚外求荣,祸及子孙,后者是讲述中国故事,进行文化输出,以田园牧歌式的视频治愈当代人浮躁的心灵,向全世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思辨之后,明确历史上的“送去主义”会导致“送来主义”。
针对性地理解“送来主义”的内涵与危害,明确“送来”的东西,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文化、军事、经济的侵略。诸如,鸦片毒害了我们的身体,废钢炮妨害了我们的军力,电影、香粉腐蚀了我们的心灵,日本的小东西掠夺了我们的财富,所有这些使“清醒的青年也发生了恐怖”。此外,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拓展延伸,明确不单单我们国在历史上遭受过“送来主义”的毒害,别的国家也遭受过“送来”的危害,以世界奶源之都阿根廷为例,说明这样一个曾经发达的国家深受美国“送来”的转基因大豆之毒害,变为经济结构单一的国家,沦落到现在成为奶源进口国的惨剧。
引导学生思考,“送来主义”也行不通,是不是又要走回 “闭关主义”的老路?各种“主义”是不是要陷入一种历史的循环呢?很明显不行,于是引出“拿来主义”这个核心概念。“拿来主义”在文本中的解读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动用脑髓”是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放出眼光”是能够突破当下的局限,着眼于全局看待问题,运用发展地眼光来做出判断,“自己来拿”是有甄别的智慧和“拿来”的行动。鲁迅先生以“大宅子”为喻,引导读者思考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其中的“孱头”“昏蛋”“废物”代表了“不占有、不挑选”的错误态度,后面引出“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的一系列比喻所构成群喻论证,群喻论证非常有说服力,但又不容易读懂,所以设计了课本剧表演的环节。
任务三:课本剧表演——《给大宅子找个新主人》
表演者:马楚炜 郑定烨 陈辉斌 蔡浩铃 周晓阳 张栩豪 马嘉甫;剪辑人:马楚炜
任务四:请结合文本第8-10段和同学们的表演,分析鲁迅先生是如何有针对性地论证“拿来主义”?
任务五:请以“拿来主义”的眼光看“饭圈”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论。
发源于韩国“饭圈”文化被“拿到”到中国后,备受青少年追捧。与此同时,“饭圈”乱象频发,“饭圈“粉丝群在网上互撕谩骂,应援打榜、造谣攻讦等问题屡见不鲜。
有人说:“饭圈”文化乱象频发,不该拿来;有人说:“饭圈”文化是新媒体发展的必然产物,我们应顺势接受;也有人说:“饭圈”文化只是一种形式的借鉴,重要的是如何拿来。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发表对“饭圈”文化的看法。
写作针对性评价量表
(三)探究小结——《拿来主义》给了你哪些有针对性的启示?
1.现实意识,针砭时弊。还原创作背景,关注文章背后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导向。
2.对象意识,有针对性。说理对象明确,针对具体社会现象或问题说理。
3.问题意识,有的放矢。行文思路,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顺序。
4.驳论意识,有效说理。实操层面,能运用犀利深刻幽默讽刺的语言说理,可借鉴先破后立、破立结合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反思
任务一,引导学生还原历史,观看1934年5月28日的《大晚报》的原图,结合鲁迅先生5月30日《谁在没落》的文章,理性看待《大晚报》大篇幅报道中国艺术家们去苏联演出事件的意圖,理解“发扬国光”背后的讽刺意味。厘清当时社会存在的三种错误思潮是难点。
任务二,“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三个概念的关系辨析有一定的创意,“闭关主义”导致“送去主义”,“送去主义”导致“送来主义”,最后“送来主义”行不通,是不是又要走回“闭关主义”的老路呢?三种“主义”是不是要陷入一种历史的循环呢?很明显不行,于是巧妙地引出“拿来主义”这个核心概念。“拿来主义”在文本中的解读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理解“怎么拿”是个难点。
任务三,为任务四服务的,鲁迅先生以“大宅子”为喻,引导读者思考如何继承传统文化的问题,后面引出“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等一系列的比喻构成群喻论证,非常有说服力,但又不容易读懂,所以设计了课本剧表演的环节。课本剧表演也是这节课的创意之处,学生的出色发挥,大大激发了课堂的活力,虽然隔着屏幕,但表演者生动的语言形象地再现了文本。鲁迅杂文辛辣之笔法,在学生的演绎下,变得惟妙可感,仿佛可以让人跨越时空,看到鲁迅先生笔下那位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新青年。
任务四,各位表演者分析角色,其中消极逃避的“孱头”、完全否定的“昏蛋”、全盘接收的“废物”代表了“占有、挑选”的错误态度,而管家的扮演者关于新青年对“鱼翅”“烟灯烟枪”“姨太太”的分析,实际上是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即“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面对有营养的“鱼翅”,使用它,吃掉它。面对传统文化中旧形式的“烟灯烟枪”,存放一部分在博物馆,其余的“毁灭”,面对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姨太太”,“遣散为是”指的是毁灭。
任务五,因为时间的原因,并没有完成,但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讨论的“饭圈”文化,其实讨论的是文化担当的问题。
学者林贤治说:“鲁迅先生死于20世纪,而活在21世纪。”半个世纪的风云已过,但鲁迅先生之于当代依然有很重要的意义,鲁迅先生以自己对于中国历史整体性的深刻思索,回答了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世界、怎样对待自己的民族、怎样对待自己的问题。
今天,我们学习《拿来主义》,是希望学生有“拿来”的魄力和勇气,还应该有甄别的智慧与担当,希望学生能够成为关注国运民瘼、善于理性表达的时代新人。与此同时,我们要拥有一种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崇高境界,“拿来”的同时,更要懂得创新。这样,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国家才能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永远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必修·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2]温儒敏.浮躁中尤感鲁迅的宝贵[J].粤海风,2014(2).
[3]李琛.今天,我们如何跟高中生谈鲁迅[J].语文月刊,2011(5).
[4]卢镜,周瑜,胡斌.《拿来主义》同题设计[J] .中学语文教学,2021(11).
[5]白红霞.单元教学任务整合:精准·融合·严谨[J] .中学语文,2021(21).
责任编辑 陈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