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江苏”背景下城市竞争力的评价

2022-06-02 07:22:38盼,
上海电机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竞争力江苏省指标体系

葛 盼, 邵 康

(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推动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是现代化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江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我国沿海领先地位,江苏省地处中国大陆沿海中部,位于长江、淮河下游,是中国长江三角洲上游地区经济圈的重要地理组成部分;改革开放40 年以来,江苏省经济发展实现了稳定持续快速协调增长,2021 年江苏省GDP 为11.64 万亿元,同比增长8.6%,高于我国国内平均水平,全省人均GDP 更是达到了2.13 万美元,这也是我国内地第一个人均GDP 超过2 万美元的省份。作为经济发展成绩单近乎于满分的江苏,其所在省内目前依然明显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红利显著减弱、科技发展创新水平整体有待持续提升、金融环境对县域实体经济增长支撑力不足、资源环境条件约束明显加强等问题,这均对江苏省经济系统的健康、全面、快速、稳定、协调发展态势造成了较大的潜在不利影响。其中问题最为突出尖锐的就当属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从总体产业结构情况来看,第二与第三产业领域区域差距仍过大,苏南较苏北地区存在着明显的区域优势,致使江苏人才流动朝着苏南倾斜,进一步扩大了苏南与苏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网络用语“散装江苏”来源于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初期,由于江苏省一级响应和延迟开学通知都是各市分开下达的,即使是每个县、每个地区也各不相同,因此被网友称为“散装江苏”,所谓的散装其实并不完全是指江苏省各地级市“内斗严峻”,而是对江苏省省内经济发展的一种认可。江苏省共有13个地级市,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确定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这五个指标的权重,计算城市得分情况并给出排名。针对网络用语“散装江苏”研究江苏城市竞争力,分析各城市发展的优势和短板,探究缘何引发网友戏称“散装”。

1 文献综述

1.1 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人们生活在当地历史社会、经济结构、价值观念、文化、制度政策体系建设等诸多个方面综合社会因素及其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的,是一个城市为满足促进自身和未来社会整体发展战略需要的、在城市自身发展区域框架体系内能够主动参与社会各类竞争资源合理优化、有效配置和整合的能力。目前,国内学者对城市竞争力做出了大量的研究。程偲等[1]运用熵权法从经济、开放程度、社会环境和科技人才4个方面综合评价成渝地区城市竞争力。王雪丽[2]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从金融服务、产业体系、当地需求、经济活力、社会包容、政府管理6个方面评价城市综合竞争力。除了从城市综合竞争力入手外,也有从智慧城市、区域创新、城市绿色发展、城市可持续竞争力、旅游城市等方面进行城市竞争力评价。刘晔等[3]利用多元面板回归模型研究在城市竞合视角下中国智慧城市竞争力。严宇珺等[4]构建了基于生态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绿色发展竞争力指标体系绿色模型,研究城市绿色发展竞争力。邓玲等[5]从居民生活水平、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结构3个方面评价一个城市社会可持续性能力。徐知渊等[6]运用层次分析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预测城市旅游产业竞争能力。在研究江苏省城市竞争力方面,Sun等[7]从经济活力、创新效率、绿色发展、人民生活4个方面构建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指出江苏省城市竞争力水平差距正在缩小,其他省份的发展存在时滞效应,城市竞争力水平存在差异。

1.2 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

对于全面构建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做到具有系统性、动态性、相对性、开放性与差异性等共性特征。从目前国内外的实证研究资料来看,经济发展的质量仍然是中国城市竞争力评价的主要核心部分,城市其他功能的发挥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当然,以衡量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能力指标来全面表征其城市竞争力,并不等同于城市竞争力实际上就是指城市发展能力。在本文考察中认为社会发展应当与经济发展相对应,在当前某些城市发展的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福利水平并未真正随着城市整体经济发展能力的提高而提高,收入差距明显过大、失业、贫困加重等问题屡见不鲜,从而大大影响城市竞争力水平。因此,构建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应当考虑社会发展的因素。除此以外,城市人口、环境和基础设施也不可或缺。

徐海东等[8]将一个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分为创新驱动的知识城市、公平包容的和谐城市、环境友好的生态城市、多元一体的文化城市、城乡一体的全域城市以及开放便捷的信息城市6 大方面。吴少华等[9]将城市竞争力分为经济实力、基础设施、社会保障、资源环境、科技创新以及对外开放6 个指标进行研究。Ni等[10]讨论了创造城市竞争力的因素、最具竞争力的城市类型,以及最具竞争力城市所采取的政策和举措。Sáez 等[11]通过搜集文献发现人们越来越有兴趣将生活质量与城市竞争力联系起来。Činčikaitė 等[12]认为城市化不仅意味着经济竞争力的提高,还意味着污染、贫困、犯罪和失业等一系列问题。总之,通过阅读文献发现,国内外学者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大多依据经济、人口、环境、教育等指标,其中均在波特的城市竞争力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优化和完善城市竞争力模型。除此以外,对城市竞争力的评价还须从不同方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并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可获得性以及系统性。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变量的选择

提高江苏省城市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协调城市间的互动发展以及江苏整体实力的提升。本文通过对江苏省城市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结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等5个方面对江苏省各城市竞争力进行评价。指标体系中包含5个2级指标和12个3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江苏省2020年样本数据见表2。

表1 评价指标体系

表2 江苏省2020年样本数据

2.2 实证分析

(1)效度检验。利用3级指标体系对江苏省城市竞争能力进行评价,首先要确定各指标的权重系数。本研究用SPSS 22.0进行分析,为了有效消除量纲数据的误差影响,对原始指标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分析处理。利用KMO检验[13]和巴特利特检验筛选数据进行可行性检验[14],最终筛选出12个3级指标。KMO和巴特利特检验法可以用于检验变量间相关性程度,其原理是比较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与偏相关系数,KMO值越接近1,表明变量间相关性越强;反之,越接近0,相关性越弱。其中这12个3级指标KMO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见表3。

表3 KMO和巴特利特检验结果

经检验,KMO 值为0.607,大于0.5;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结果的显著性为0,小于5%的显著性水平,表明该数据已通过了效度检验,可以据此进行因子分析。

(2)确定主因子。运用SPSS 22.0 对数据表提取主成分,得到方差贡献率及方差累计贡献率,如表4所示。

表4 方差贡献率及方差累计贡献率

从以上12 个3 级因子指标中共提取并计算得出3 个特征根大于1 的主成分,表明有3 个主要因子,其方差贡献率达到96.46%,即其中的3 个主要因子解释了原始数据表中96.46%因子的信息,因子指标的分析及研究验证结果可靠。在SPSS中考虑使用最大方差法,实现对主成分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15],得到旋转后的成分矩阵见表5。

表5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第1主成分包含指标中的大量信息,方差贡献率达到40.537%,其中包含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电话普及率,反映了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水平(F1)。第2 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32.859%,主要包括常住人口数、就业人数、卫生机构数,包含经济发展与设施建设程度(F2)。第3主成分方差贡献率为23.056%,包括重点文化服务业企业单位数、园林绿地面积等信息,主要反映城市环境和社会文娱发展程度(F3)。

(3)计算权重。利用因子分析模型计算权重w,具体方法为

式中:xki∈A,A为旋转后的成分矩阵,k=1,2,3。

2级指标和3级指标的权重占比如表6所示。由表可知,2 级指标中社会发展指标的权重最大(0.239 7),其次是基础设施(0.237 8)、经济发展(0.189 3)、环境(0.169 1)、人口与劳动力(0.165 9),说明筛选后的12个3级指标重点突出了社会发展与城市基础设施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这同时也较符合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所有的3级指标权重均大于0.070 0,其对江苏省城市竞争力的提升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

表6 指标权重

数据标准化后通过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具体方法为

F=wX

式中:X为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

2.3 结果与分析

通过以上实证分析方法,得出江苏地区城市竞争力得分及排名,如表7所示。由表可知,各指标总体上沿着城市排名方向均处于下降的趋势,然而分指标来看,有较多城市的发展与其排名不符,情况较为明显的有:在人口与劳动力方面,苏州市、徐州市均较前一名的城市南京市、常州市有着较大的优势,而镇江市相对其排名较后的城市优势明显不足;在社会发展与环境方面,作为省会的南京市处于领先地位,这与排名相符;徐州市社会发展水平要明显低于其排名较后的城市;在基础设施方面,盐城市也略低于其较后城市。

表7 2020年江苏省地级市城市竞争力得分及排名

然而,令网友戏称“散装江苏”除了江苏整体高水平的均衡发展导致的“谁也不服谁”以外,也不排除由来已久的“省会之争”“南北之战”。“省会之争”涉及两个城市,分别是南京市和苏州市,省会南京市作为六朝古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苏州市自古地处江南繁荣地带,地理位置优越。“南北之战”是指江苏可以被分为3大区域,分别是苏南、苏中、苏北,这使得3大区域在自然、社会经济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图1、图2 为南京与苏州对比雷达图、3大区域对比雷达图。

图1 南京与苏州对比雷达图

图2 3大区域对比雷达图

从图1可以看出,在基础设施方面,南京市与苏州市基本不分伯仲;在环境与社会发展方面,作为省会的南京市有着较大的优势;在人口与劳动力和经济发展方面,苏州市要优于南京市。省会城市与地级市综合能力势均力敌为江苏“散装”原因之一。

从图2 可以看出,3 大区域不管是在综合得分还是分指标得分上均有较大的差异。苏南地区包括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宿迁、连云港、淮安、盐城。其中苏南是江苏省经济最发达的一个地区,其次是苏中,最后是苏北。2020 年江苏省各城市综合得分情况见图3。

图3 江苏省各城市综合得分

从图3 中可以明显看出,南北得分差异较大,城市综合竞争力“强”的城市为南京市与苏州市,均位于苏南;城市综合竞争力“弱”的城市,除镇江以外,均在苏北。城市综合能力发展不均为江苏“散装”原因之二。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构建了江苏省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确定了5 个2 级指标、12个3级指标的权重,并通过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出江苏省13 个地级市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江苏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较强,各城市间差异不大;而省会城市优势不足,3 大区域综合实力分化严重,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综合实力呈明显的梯度差距状态。因此,对于江苏省城市发展,让其不再“散装”,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快推动苏南产业向苏中、苏北地区转移,促进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产业分工与经济合作,将苏南地区相对优势下降的传统产业与衰退产业转移到经济低梯度地区;利用苏中、苏北相对较低的员工工资等降低成本,获取新利润空间增长点和市场发展空间,同时也能为苏中、苏北地区带来更多的就业机会。

(2)聚焦优势城市,带动优势不足城市。苏南地区中镇江市因人口不足问题限制了其经济发展,首先应从政策入手吸引人才,下调落户门槛;其次可以合并县级市或撤市划区来增加市区常住人口的同时,达到扩张城市面积的目的;最后依托周边发达城市,进行产业转移,吸引外地流动人口,促进经济建设。

(3)明确城市定位,发挥城市优势。苏南、苏中、苏北基础条件差异较大,发展不够均衡,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遵循事物发展的自身规律,把握各城市发展特点,从各城市的优势特点入手,针对客观实际,注重实效,明确城市定位,推进城市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竞争力江苏省指标体系
江苏省交通图
江苏年鉴(2021年0期)2021-03-09 05:19:44
江苏省政区图
江苏年鉴(2018年0期)2019-01-10 05:32:22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消费导刊(2018年10期)2018-08-20 02:56:32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日本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南风窗(2015年11期)2015-09-10 07:22:44
江苏省纪委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8
江苏省人大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16
在联合中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