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彩霞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自三年级起,每个单元的导语页均从阅读要素和习作要素两方面来呈现语文要素。这些语文要素按一定序列螺旋推进、纵横联系,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编织了密密层层的训练网络。以语文核心素养来观照语文要素,阅读与习作要素更多的是对应“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而语文核心素养的其余三方面内容,都被笼统地涵盖于阅读与习作要素之中。维果茨基认为:思维与语言的关系是紧密联系和不可分离的,但思维的发展与言语的发展并不对应,它们的两条发展曲线是交叉的。这两条曲线可能会变成直线,齐头并进,甚至在某个时期会合并成一条线,但它们总是又要叉开的。“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既然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又与言语的发展并不对应,那就应该在语文要素的内容中占有一定位置,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扎扎实实地训练。
从必然性上讲,观察与想象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两大重要基点。从可能性上讲,观察与想象要素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广泛渗透,为其成为语文要素的构成部分奠定了坚实基础。
1.观察和想象是思维发展与提升的两大基点
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而观察力和想象力是构成思维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观察被称作思维的知觉,人们要对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进行分类与归纳,必然要经过有目的、有计划,且比较持久的观察。观察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想象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是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无疑,这种将客观现实的事物在头脑中虚拟再现或重新组合的技能是思维进行概括的基础。一直以来,语文教学反复强调阅读与表达。其实,从教会学生阅读到教会学生表达,中间还有非常重要的思维生长过程。观察和想象是思维生长不能忽视的两个基点。没有观察,就没有细致入微的表达,同理,没有想象,也没有生动丰富的语言。
2.观察要素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渗透
综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虽然教材编者没有明确提出观察要素之说,但观察要素是贯穿始终的。其中,低年级为学生观察素养发展的基础阶段,重在通过积累字词句式,为观察做准备。中年级循序渐进地安排了有关观察的语文要素,从细致观察、多角度和多感官观察、观察事物的变化、连续观察等多种观察方法入手,来提升学生的观察素养,丰富学生的习作素材。以三上的单元习作为例,无处不渗透着观察要素(见表1)。经过中年级对学生观察素养的培养,高年级通过训练学生的动静、点面和详略描写能力,引导学生将观察落于笔墨间,以起到间接强化学生观察素养的效果。
表1 三上单元习作的观察要素统整表
3.想象要素在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渗透
想象要素在统编教材的阅读要素和课后习题中反复出现。以三上为例,第一单元中《大青树下的小学》的课后题为“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花的学校》的课后题为“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在全册教材中,像这样要求学生依据文本进行再造想象的课后题共有8处。此外,第三单元是童话单元,阅读和习作要素分别是“感受童话丰富的想象”“试着自己编童话,写童话”。第四单元的阅读要素为“一边读一边预测,顺着故事情节去猜想。学习预测的一些基本方法”,表达要素为“尝试续编故事”。其实,预测、猜想、续编,本身就是一种依据文本提示展开想象的训练。
实际上,从文章的不同体裁来看,读童话,是体悟作家丰富的想象;编童话,是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驰骋;读诗歌,是感受诗人丰富的想象;读美文,是挖掘作者蕴藏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语句里的丰富想象。从学生习作的学段目标来看,低年段要求学生根据词语、根据图片展开想象进行写话;高年段要求学生依据生活经验和科学技术展开想象写科幻作文……由此可见,想象要素贯穿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始终。小学语文不同学段的想象要素见下页图1所示。
图1 想象要素的分布情况
总之,观察和想象,既包含了表达之前的心理活动和特殊的思维形式,也构成了表达内容的重要来源。在阅读教学中,倘若教师将体现作者观察和想象的内容作为教学着力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是如何细致观察,又是如何展开丰富想象的,就能有效助力学生深入文学作品的精髓。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并没有把观察、想象作为重要的语文要素列出,书面考查也很少涉及观察,偶尔会考察想象作文,但大部分教师认为想象不可教。于是,有关观察和想象的相关训练逐渐虚化,成为教材中的摆设。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语文要素按照阅读与习作这两条线,序列编排,前后勾连,体现了要素训练的逻辑性。但语文素养的生长和数学逻辑的层层推进还是有所不同的,语文要素的生长过程不应该是线性的,而应该是立体的、多维的、整体的。语文要素的内容阐述应该增加观察和想象这两大语文要素,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提升,由阅读与习作要素的线性序列编排,逐步实现以阅读、表达、观察、想象为基点的立体建模,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见图2)
图2 语文要素的立体建模
阅读的过程即输入的过程,即学习作家如何观察生活,如何尽显丰富想象和抒发真挚情感,如何艺术表达的过程。观察的过程,需要丰富的阅读积累作基础和想象的融入,从而为表达储备相应的观察素材。想象的过程,同样需要阅读经验的积累作铺垫、细致独特的观察作支撑、不间断的表达作为输出通道。表达的过程,就是将阅读积累之上的观察、想象分享给读者或听者的过程。表达始终位于模型的顶点,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阅读、观察、想象,服务于学生表达素养的提升。
语文要素内容的重构必然带来教学实践的变革,如何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立足于以阅读、观察、想象、表达为基点的立体建模,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关键性问题。
要想将单元要素细化为具体的教学操作流程,教师就需要在立体建模的基础上作精细化设计。以三上第六单元为例,本单元的阅读要素为“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具体到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教师需要将这一阅读要素进一步细化,让每一篇课文都有具体教学任务,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都有梯级提升,同时又兼顾观察、想象要素,最终让教学服务于表达要素,实现单元总目标的达成。(见下页图3)
图3 基于语文要素立体建模的教学设计
在单元要素整体规划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精心设计每一课时的教学活动,尤其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精品课例,引领学生充分体悟名家名篇的写作风格。以四下《芦花鞋》的教学为例,第一课时,围绕阅读要素,引导学生尝试用小标题的方式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的重点放在领悟作家的纯美语言风格方面。教学第二课时,首先,笔者让学生通过默读找一找文章中“美的语言”“美的事物”。接着,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这些语句发现并辨别作者的观察和想象。教学至此,笔者并没有止步,而是出示自身的想象,让学生通过比较教师的想象和作家曹文轩的想象,体会作者观察的细致、想象的贴切和表达的生动,并在此基础上尝试表达自己的想象。这样的教学,贴近学生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和真实的思考,从言语信息的掌握到智慧技能的训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最终使学生体悟到,作家纯美语言的风格源于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丰富的想象。
观察、想象的要素如何在每课时的教学之中落实?有一个最简捷的路径,那就是将阅读教学的品读重点放在作者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中。通常情况下,充满生机与灵动的文字是作家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植入丰富想象和情感的结果。运用修辞手法之处往往是作家细致观察和丰富想象的结晶。以六上《好的故事》一文为例,鲁迅先生的作品对学生来说有些生涩难懂,但倘若教师抓住阅读、观察、想象、表达四个基点,带领学生品读文中的修辞语句,便会让文本的解读过程变得趣味盎然。例如,笔者在解读“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这个语句时,先引导学生发现这个句子的特别之处:这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接着,笔者让学生观察插图,联系作者梦中的景物,加以想象并补充:“()织入()中,()织入( )中,( )织入( )中……”在此基础上,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一修辞手法的认知,又将最经典的故事引入课堂:“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学生兴趣盎然地随口说出故事情节。笔者乘兴而歌,唱起了最经典的老歌:“遥远的夜空有一个弯弯的月亮,弯弯的月亮下面是那弯弯的小桥,小桥的旁边有一条弯弯的小船,弯弯的小船悠悠,是我童年的阿娇……”在浓浓的教学情趣中,学生最终悟得顶真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引发人更多的想象,营造更静谧更美妙的意境。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应改变语文要素线性的序列安排,进行立体重构,让语文要素的内容立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立体地呈现,从而引导教师也从线性的课堂教学转变为立体的语文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