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萱春 遗作 张 湘 整理
1940年8月郭村保卫战后,我新四军第1纵第1团转移到搬经镇休整,团长兼政委乔信明同志到苏北指挥部开会回来时,带来一位着装整洁、背着一个背包的年轻军人。我在门口见到他时,乔团长向我介绍说,他就是苏北指挥部派到我团来任团政治部主任的曾如清同志。
我们这个团是叶飞同志领导下,在福建东部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战时改编为新四军第3支队的老6团,继叶飞之后,团里的主要领导是团长兼政委的乔信明以及我这个刚提升的参谋长。
当时部队刚解放了黄桥,为创建新的根据地,加速根据地的建设,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指示:目前工作任务是积极充实主力,严格整训部队,努力开展民众运动,建立民主政权的工作基础,随时准备迎接反“扫荡”、反摩擦的斗争。如清到我团后,深知肩负的任务繁重,他在提高部队的政治素质方面,要求是严格的。他每日起床后总是与干部谈工作,了解部队的思想及作战方面等情况。他狠抓各项政治教育,并亲临现场言传身教,下连队与干部战士同出操、同上课,及时指导部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晚上还常常要了解、检查、督促、布置部队如何进行民运工作和扩军工作。如清以前曾做过民运工作,经验丰富,因此我团在驻地及附近村庄的群众工作发展很快,仅在10天时间内就吸收新战士70余人。
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苏鲁战区副司令韩德勤,不顾人民和我军团结抗战的愿望和呼吁,调集大军向我黄桥根据地进攻。苏北指挥部政治部根据当时情况发布的《九月份政治工作方针的训令》,明确指出“准备决战是中心,决战决定一切”。曾如清认真领会贯彻上级的指示,不顾气候炎热,深入连队了解、检查、传达,贯彻上级指示情况,与干部战士座谈,帮助大家树立与韩德勤顽固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反复向全体指战员讲明打好这次反顽战斗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意义,动员同志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群策群力、勇猛顽强,为打败韩德勤顽固派的进攻而战、为扩大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而战、为新四军在苏北生存而战。
曾如清
在黄桥战役持续的三天三夜里,曾如清往返于各营各连,一面指挥战斗、一面进行思想动员工作,直到我军占领海安,才回到政治处吃了一餐晚饭。我团之所以能在黄桥战役中取得胜利,重要原因是党、团员的模范行动和战斗中的政治思想鼓动工作,这一切与曾如清的辛勤工作是分不开的。
曾如清在实践中总结和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团的政治工作方法。黄桥战役以后,我团补充了700余名俘虏过来的新战士,根据各个时期的新情况和新任务,要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具备打游击战、运动战和攻坚战的能力;与此同时,特别要注重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使这些新战士能及时提高政治觉悟和执行政策、遵守纪律的水平,使新老战士能很快地融洽起来。曾如清的担子更重了。
经受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曾如清,养成了一种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好品德,他平易近人,从不摆领导干部的架子。无论在他的办公地和住处,他总是有说有笑,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拿着小本子记录下来,然后耐心给别人以解答。即使是犯了错误的同志,他也是十分热情地给予启发和诱导,帮助他们改正缺点和错误。然而,对个别说谎和隐瞒缺点的同志,他是不肯轻易放过的,但还是心平气和地耐心教育,促其悔改。因此,受过如清批评教育和帮助的同志,无不心悦诚服。至于天天同他相处的警卫员、通信员等工作人员,更是像对待家里人一样亲切,他们有事都愿找曾如清商量如何去做。组织上配给他一匹马,他很少骑,总是让给伤病员及体弱的同志骑,有时还抢着为体弱的同志扛背包、枪支等。当部队到达宿营地时,他督促战士烧水洗脚,以解除疲劳。部队出发时,他常到各连走走,检查有否违反群众纪律等,他的言行使同志们深受教育。
曾如清对部队党的建设及培养干部是非常重视的,他大胆培养和使用青年干部,对干部的选拔非常注重个人的德才,并注重搞“五湖四海”。如:2营6连的指导员兰阿能是福建人,参加过三年游击战争,后提为营长;罗天是江西人,任营长;吴贞是上海人,任政治指导员;朱大官是湖北人,任连长,等等。由于如清同志的辛勤工作,为我团造就了一支有文化、有事业心、努力学习、艰苦奋斗、机智勇敢的青年干部队伍。他十分重视党的支部工作,经常组织各连支部书记、支委和青年团支委学习,提高这些干部的思想水平及工作能力,有时还亲自给党员上党课,并到下面连队给干部讲党课,使党支部在连队中起到模范作用。
1941年新四军重建军部后,乔信明调到苏中二分区任司令员,我提升为第1团团长,曾如清提升为政委。他的组织观念极强,对上级指示坚决贯彻执行;在工作中不论得到上级的奖励还是批评,他总是认真总结自己的不足之处。如:高明庄战斗,我团打了胜仗得到苏中军区的嘉奖,但在全团干部会议上,他却认真检查说:“由于部队经过1天1夜的战斗很疲劳,有些人睡着了,以致在敌人突围时措手不及,让少数敌人逃跑了,没能全歼日寇,说明在政治工作中,缺乏连续作战的鼓动工作。”又如:宣家堡战斗,由于当时接受任务的时间紧迫,只有4个小时就要投入战斗,我们对敌情有些麻痹思想,没有详细了解,战前在思想上对各种情况变化考虑不足,对伪军蔡鑫元、丁聚堂、颜秀伍三者之间的隔阂、矛盾估计过高,忽略了他们反共的一致性。战斗打响后,颜秀伍出来增援,接着“忠义救国军”也出来增援,影响了我们原计划部署,我方撤出了战斗,致使本来可以取胜的一仗,失掉了战机,使敌人逃窜了。我是军事指挥员,应负主要责任,但如清同志说:“在调整部署时由于夜间联络不便,在率领2营及第3团的部队变动部署时,耽误了时间,影响了战斗进展,我要负主要责任。”他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使我深受感动。
1942年秋,为了坚持苏中三分区对敌斗争,苏中军区指示我团调出第2营组成泰州县独立团(我团缺的2营,由第2团调入一个营补空缺),由如清率领去泰州,任该团的团长兼政委及中共泰州县委书记。曾如清不辱使命,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坚持该县对敌斗争的使命。
1985年,曾如清和夫人吴友廉到南昌来看我们。分别了43年之久的老战友在南昌重逢,我们都是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了,见面时眼眶都湿润了。共同追溯当年的往事,政委的思路和言谈还像当年那样清晰,说着说着,我们仿佛回到当年的战场。谈及牺牲的战友时,我团1营长罗天,在霍家庄与日寇作战时负重伤,在牺牲前将他姐姐的照片交给了曾政委,要求帮助找到他的姐姐,告知弟弟牺牲的消息。时隔40多年了,政委把罗天的嘱托一直放在心上。他那种始终如一的精神让我为之钦佩!在我们与南昌市民政局共同努力下,终于在新建县找到了罗天的姐姐家,完成了罗天烈士生前的嘱托。
如清夫妇离开南昌的那天晚上,我们手挽着手向车站走去。如清还向送行的人员说:“他是我的团长,我是他的政委。”遗憾的是当时没带照相机,没能留下我们两个老战友最后团聚的身影。我和妻子怀着依依不舍的心情,一直望着列车远去,当时的情景至今仍然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