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2022-06-02 13:24徐杨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生命语文孩子

徐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教育的主体是人,生命是人一切活动的前提与基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贯彻“生命教育”是应然之举,学生的精神世界需要依靠语文的人文内涵去滋润丰盈。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一)生命教育的提出与意义

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拜金主义和消费主义盛行。从苦难中走出的父辈不可避免地将“出人头地”这一期望寄托于孩子的身上,由此诱发出一批“读书只为发财”的私利之人。重视物质追求而忽视精神价值,是当时教育最为可悲的一个弊病。

而“生命教育”正是在有着相同境遇的大洋彼岸应运而生的。这一概念最先由杰·唐纳·华特士提出,旨在发掘学生对自身生命价值的认识与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从马斯洛需求理论的角度来说,生命教育应当是一切教育的基础——认识生死,同时也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自我实现。生命教育不仅要教会少年儿童认识生死,珍爱生命,更要引导少年儿童正确理解生命存在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关注自我的同时,也关注他人的生命、其他物种的生命以及人与自然、宇宙、时间的关系,从而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二)小学阶段生命教育的重要性

从当今社会的某些现象来看,少年儿童对于生命依然没有足够的了解与正确的认知。校园霸凌、虐待动物、自杀自残……触目惊心的事件透露出青少年对生命的漠视和对关爱的缺失。

社会的改变本质上在于人的改变,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途径就是依靠基础教育。如今,生命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若仔细分解新课标的内涵,我们可以发现,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变为现代的“生命教育”在新课改中已经有了显著的趋势。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转变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行之有效的生命教育能够事半功倍。特别是语文教育,其独特的文本教学和情感体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感受生命,认识生命,为孩子人格的塑造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教师应该抓住这一关键节点,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优势,对生命教育进行渗透。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实践

教师可以从课堂教学、写作指导、阅读训练和课外实践四大板块进行生命教育。

(一)在课堂教学中体验人生

语文课堂可以说是一场情感的共鸣盛宴。语文课堂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如何让学生在文字中寻摸到人生的体验,就是我们应当不断实践与探索的方向。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注重课堂的情境设计,避免学生将课堂与生活、文本与现实割裂开。以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这一单元通过《慈母情深》等三篇课文来展现父爱、母爱。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内心的变化,通过角色扮演、朗读及心理揣摩来进行体验。在《慈母情深》课后的小练笔中,要求学生练习说说自己“鼻子一酸”的经历,其实也就是一种情感的迁移。由课文联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不仅能够带给学生更真实的体验,也能帮助学生深化内心感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建立完整、科学的体验、感悟、评价体系,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百味。一个对人生有着丰富体验与感悟的人,更能够塑造出良好的人生观。这也是生命教育的目的所在。

(二)在写作指导中表达自我

写作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的内心的外显表达行为。一个会写作的人,往往都对自我的内心有着深刻的认识与理解。在写作指导中注重学生的自我表达,有助于学生生命意识的强化。

低年级学段的写话训练,其实可以算是简短的写作。这一学段重在帮助学生记录下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想象,要让孩子大胆写、自由写,最大程度地保留孩子世界的童真,甚至于鼓励天马行空的“乱讲”。只有真实,而非迎合大人的表达,才能够反映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想象。

中高年级的学生则在记录生活的基础上,能够有适量的自我情感表达了。课程标准中提到“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其实就是鼓励教师在教学指导中关注学生的真实表达。生命教育在于教育真正的人。教师在写作指导中鼓励大胆表达、真实表达,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在自信的展现中感受到自己和他人、和世界的联系。

(三)在阅读训练中认识世界

在閱读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对于阅读载体的选择,主要分为以下三大类。

一是人与人的认识。以杨红樱系列丛书、曹文轩美文等为例。在这一主题中,学生能够在文本中发现人的重要价值,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使孩子们能够学会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二是人与地的认识。即人与环境的认识。我们可以选择《鲁滨逊漂流记》和自然社科类杂志等,帮助孩子看见自然的美好,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体会到所有生命存在的意义。

三是人与天的认识。小学阶段以童话、科幻小说为主,如《小王子》《乔治的宇宙大爆炸》等,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与宇宙、时间的关系,由此产生对未来的憧憬,朝着生命蓝图前进。

值得注意的是,目标性过于明确的阅读训练反而会触发孩子的畏难情绪,降低阅读兴趣。“泛读”则更有利于孩子系统地构建对世界的认知,从而启发自我的生命意识。

(四)在课外实践中实现价值

人是社会的人,必然要在社会中寻到自己的价值。而自我价值的实现,能够帮助学生切实感受生命的快乐。

新课标中“综合性学习”的目标就体现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家庭及社会等多方资源,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来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与实践。亲子互动、社区活动、实地考察、研究报告等都在教材中有所体现。如五下第三单元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就将语文学习延伸到了课堂之外,训练学生合理利用课外资源的能力。在最后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中,学生也能感受到合作的快乐和自我收获的成就感。

不仅如此,创造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也十分重要。设计广告语、排演课本剧、诗词朗诵、演讲比赛等活动也都能搭建良好舞台,让学生充分发挥自我能力。语文教学不仅要沉进去,同时也要冒出来,这样才能让学生学而不厌,思而不倦。

语文能力贯穿人的一生,一个善于思考、乐于表达的人必定能够发现世界的美和找到自己的价值。生命教育的意义就在于此。

在信息化社会高速发展的现在,少年儿童尚未成熟的心智接触过于成熟的信息,其实是有着重大隐患的。在小学各学科中最有可能也最利于渗透生命意识的语文教学中,唤醒学生思想,实现学生自我价值是我们的准则与目标。小学语文教师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生命教育的责任,在课堂教学、写作指导、阅读训练和课外实践等活动中将生命教育有机融入,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生命语文孩子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