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分析

2022-06-02 13:24蔡鑫鑫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雷雨互联网+多媒体

蔡鑫鑫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教育”已经普遍存在,在教学实践中深受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借助互联网的帮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成为课堂探究的主体,并且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开阔视野。

一、利用“互联网+”做好课前准备

在课堂学习之前,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通过微信、QQ、钉钉或者是其他网络学习平台与学生交流和沟通,鼓励学生把自主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是困惑告诉教师。“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学习平台,有利于学生主动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存在的问题反馈给教师。例如在学习《庖丁解牛》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导学案”,鼓励学生进行预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对于一些文言字词,如莫、盖、道、因、然等的意义和用法会形成直观性认识。对于故事中的“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等成语,也会形成自己的理解,但是对于故事想要表达的寓意,有的学生并没有掌握。通过这样的反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会围绕着文章的内涵,带领学生结合他们的现实生活进行理解和探究。

二、利用“互联网+”组织教学过程

1.创设趣味教学情境

教师要积极地借助“互联网+”的帮助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产生乐学情绪。例如在学习《雷雨》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帮助,在课堂伊始为学生播放《雷雨》视频片段,让学生直观地观看了解戏剧中的主要人物和冲突,并且在观看中了解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和性格,思考戏剧的结构布局特点,概括出戏剧的思想主题。视频中的真实人物形象,会瞬间让学生了解鲁侍萍和周朴园,有利于学生在对人物分析中感受人物性格特点,形成自己的理解。视频中的形象更加直观、生动,有利于学生融入情境中自主体会和感悟,在情境中了解故事的发展和过程,主动思考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深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情境的帮助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化感知,通过观察人物形象,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动作等来自主分析,形成对文章的认识。

2.精心设计课堂任务

课堂任务是启迪学生思维的“催化剂”,也是促进学生主动探究的“导火索”。学生通过对课堂任务的思考和分析会主动地加工语言知识,在探究中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教师要积极地借助互联网来创设任务情境或者是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思考语言知识,在主动加工中深化认识。例如在学习《过秦论》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帮助为学生布置任务:请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会主动寻找,积极分析,通过认真阅读的方式来寻找通假字。当学生总结出来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瞬间呈现答案。多媒体的快捷和便利瞬间展现,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快速掌握正确知识。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探究文章的主旨和表达的思想。当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后,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正确答案,会方便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形成客观性认识,夯实基础,提高理解能力。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会主动参与到课堂探究中,积极加工语言知识,在分析中内化知识,在探究中理解规律,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认识,提高语言能力。

三、利用“互联网+”安排课后工作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和表现一一作出评价。但是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帮助在课后对学生进行评价和指导,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形成深刻性认知。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帮助给学生留言,把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現通过客观评价的方式告诉学生。或者是为学生提供评价表,通过具体数据量化的方式让学生看到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通过教师直观性的评价,学生会对自己的课堂表现有更清楚的了解,及时调整思路,端正学习态度,针对教师的评价进行改正和提高。学生会针对教师的评价来思考和反思,关注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探究,深化认识,主动加工,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理解。

总之,“互联网+”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创新,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视野变得更加开阔,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学生通过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参与课堂,会变得更加主动,通过探究和分析的方式来理解知识,感受语言,在不断积累中会产生兴趣,内化知识,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作者简介: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雷雨互联网+多媒体
借助多媒体探寻有效设问的“四度”
雷雨天
雷雨
雷雨
多媒体在《机械制图》课中的应用
雷雨
多媒体达人炼成记
适切 适时 适度——说说语文课堂的多媒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