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2-06-02 13:13:09张旻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0期
关键词:产教院校融合

张旻

[摘           要]  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带动了产业驱动与实体经济的转型,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不仅要对学生职业技能提升问题予以关注,还要帮助学生实现职业素养水平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整体发展,满足社会产业链需求,从而带动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主要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现状予以研究,全面分析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教育理念和学生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问题。希望在现有产教融合趋势下,高职院校能根据自身教育目标和方向制订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优势和职业教育优势的过程中,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    键   词]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职业素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137-03

基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飞速发展的全新时代,企业产业结构调整速度不断提升,因此,社会对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社会技能型人才建设中,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主要供给场所,为我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但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过程中,制造业不断升级优化,企业的产业结构也做出了相应调整,在此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与市场需求上呈现出明显不对等的趋势。高职院校的人才知识掌握与技能掌握水平无法满足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甚至出现了企业供求与人才培养脱节的问题。因此,为全方位带动职业教育发展,帮助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人才需求,我国于2014年先后出台了现代学徒制与产教融合等教育制度与改革方案,意在全方位推动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优化。为此,本文将以产教融合为基础全方位探究高职教育阶段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现状,并就现有问题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希望在加速产业结构优化的同时,带动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

一、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具体内涵

职业素养是指专业或职业活动开展中,工作人员除了要掌握熟练的技能手段外,还要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与综合品德。良好的职业行为和素养需要在职场发展中不断学习,从而养成习惯性的职场素质[1]。比如,精准掌握企业工作规范要求与办公流程,积极反馈和提出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通过制订健全的工作计划,定期进行工作总结,严格落实企业工作的具体要求。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针对职业教育的政策方案,在方案中要求职业教育阶段要始终贯彻立德树人的任务,要求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过程中,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优势特点。

二、高职院校教育阶段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阶段,但是部分地区高职教育水平仍然十分有限,和先进的城市发展存在明显的距离。当前高职教育阶段学生职业素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缺乏先进的职业素养培养理念

当前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教育期间往往将重点放在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领域,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关注度较少,特别是在高职院校课程安排中,主要课程都以技能专业课程为主,对职业素养课程配备并不合理,部分院校甚至只开设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或职业生涯规划课程[2]。通过分析这些课程发现,由于这类课程的理论性特点较强,教师存在灌输式教学现象,课堂整体存在明显的枯燥性和乏味性问题,无法和现代企业要求的职业素养实践课程相联系,导致产教融合背景下,社会仍然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因此也无法实现职业素养培养的现代化推进与发展[3]。

(二)校企合作模式无法满足职业素养培养要求

在现代高校发展过程中,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发展的重要模式,校企合作往往以企业合作班或虚拟订单班的形式出现。在企业的委托下,高职院校负责招生,而人才培养计划则由校企双方根据企业发展要求共同制订。某种程度而言,此种教学模式下企业的实际参与效果并不显著[4]。在参与期间,往往是学生上岗实习后才和企业有所接触,并没有深刻理解企业文化和企业对职业院校学生素养需求的介绍,所以很多校企合作班的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无法实现企业认同感的提升,工作的具体内容也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要求,致使企业人才流失率明显上升,严重打击了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参与积极性,造成了校企合作模式形式化发展问题。

(三)高职教师综合素质差异显著

和本科院校發展相比,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所以师资力量的组成特点存在明显复杂性。教师的职称教学经历和学历存在明显差异,这也使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素养存在明显不同。特别是在科学课堂教学期间,很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以前就职于中职院校,这类教师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深远,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其教学理念和方法并没有在时代变化下予以更新,在教学中和学生理念存在明显冲突。由于教师和学生双方认知存在偏差,因此,在教学期间往往会出现师生关系的不稳定发展,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有序推进。此外,个别教师在教学期间更注重自身教研情况,没有对教学本职工作予以关注,无法严格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推进也受到了严重影响[5]。

(四)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有待增强

当前,高职学生和以往学生的个性特点出现了明显不同,特别是在职业素养意识问题上,学生的认知并不全面。通过对教学实践情况的探索可知,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本专业知识学习并不感兴趣,因此,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往往存在敷衍情绪,无法真正融合到企业职业发展环境中,难以实现职业素养意识的增强。此外,在现代社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的同时,学生所处的学习与成长环境更加舒适,因此,在参与学习或实习过程中,无法发挥出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也没有对自身职业发展制订科学的规划方案。部分学生在参与企业面试过程中,最关注的问题是薪资问题,并没有考虑自己能否承担起对应的职位要求。很多学生在听到要去企业一线工作后,往往较抗拒,甚至还没有参与实际工作,就出现了打退堂鼓的情况。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意义

从产教融合的组合形式上看,融合成员的价值取向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产业链成员的经济利益和教育链的社会利益,但经济与社会利益本质存在明显矛盾,在发展过程中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很可能影响社会利益,但片面追求社会利益,同样会对市场经济的发展造成干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对两方面内容的融合,就需要获取双方利益平衡点,而产教融合下,这一平衡点就是人才资源。在校企合作和接触日益频繁的现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已经不满足于和一般企业的合作,而是不断选择优质企业进行合作,从而实现自身教学规模和教育技术水平的提升。在现有国家政策帮助下,高校和优秀企业也针对国家发展形势提出了产教融合的全新理念。在此期间,不仅能保证人才培养和输出的有效性,还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资源的需求,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共赢发展。同时在产教融合的全新模式下,校园和企业能够充分合作,积极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实现教学手段与生产实践的连接。在此期间,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才之间的交流更密切,能更好地加速教育链和产业链的融合发展。因此,社会发展期间也要准确认识到,在不断推进的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和企业利益也要进行有效归结,针对不同领域需求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6]。同时,在教育领域中产教融合可以帮助校园在企业资源的带动下,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的专业型人才,顺应教育领域对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要求。在产业发展领域中,产教融合工作的开展,使人才培养形式能够发挥较强的排他性优势,最终获取的人力资源效益明显优于人才教育成本投入。所以在后续社会发展中,产教融合必将成为校园和企业合作共赢的重要手段。

此外,无论是校园教育还是企业发展,对人才的培养都应将重点放在职业属性培养上,这也是某种程度而言的职业素养。在校企合作模式推行前,教育领域并没有提出职业素养培养方案。很多职业院校只是按照职业生涯教育或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而学生进入企业后,则由企业开展针对性岗前培训或老带新教育。此种教育手段虽然看起来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但在职业教育中,此种教育方式并不合理,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因为在学校教育阶段,校园就业指导课程课时较短,且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落后性,应用的教学模式缺乏科学性和时代性特点,而企业教育阶段对员工则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要求员工实现操作规范和统一,对其个性化发展并没有引起必要关注。长期在此种模式下,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必然会受到较大影响。而校企合作期间,产教融合的方式直接影响学生從学校学习到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是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基础[7]。在高职院校教育中,除了要发挥职业教育的特殊性特点,还要紧密结合企业发展要求,确保学生的职业素养内涵在企业发展中能够体现出不同特点,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企业不同岗位的发展需求,并为后续人才建设提供有效帮助。

四、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发展的具体方案

(一)构建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校企人才培养模式

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产教融合已经成为职业教育重要的改革趋势和方向。产教融合,不仅是简单的校企合作,而且要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发展文化的融合。在校园和企业在教育资源实习培训等专业领域的深度合作基础上,企业可以实现对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参与,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全面的工作内容指导。在职业院校中,学生入学就要接受企业教育,从而在校园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帮助下完成专业知识学习,实现专业技能培养,在强化岗位训练的同时,尽早适应职场发展特点,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此外,在学生学习期间,还能直接考取企业认证证书,毕业后可直接上岗参与工作,大大降低了学生在企业发展中的磨合成本。由于在校园学习期间为学生构建了真实的企业发展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且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思考能力不断提升,也更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也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比如对学生学习时间进行弹性安排,改进以往课堂教学形式,通过构建专业的人才评价体系,制订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方案[8]。

(二)推动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职业素养发展的良好氛围

在高职院校教育过程中,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人才素质培养有深远影响,所以职业院校在强化硬件设施安排中,更应该加强对校园文化的构建。比如部分院校可以开设专业工作室,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公益手段的传承发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可以邀请企业专业人员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利用多种活动手段为学生传递职业理念和专业知识[9]。此外,职业院校还可以在教学楼、实验室等不同空间进行职业场景的构建,组织校企师生参与交流见面会,让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更直观地感受不同的职场氛围,从而引导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加深对本专业知识的理解,在提升专业认知度与热爱程度上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专业学习过程中。通过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规范,制订健全的职业发展目标,为今后社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在教师职业素养提升背景下推动学生职业素养发展

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中更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思路,始终将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素质培养纳入职业素养发展中。在职业素养教育阶段,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课程的开展,都需要严格联系教学实际,在教学内容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有机结合过程中,带动学生实现其职业素养的良性发展[10]。在此期间,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和锻炼的机会。通过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培训,引导学生亲自参与到企业实践过程中,正确了解现代企业的经营情况与市场发展特色,从而在针对性为学生提供教学帮助的同时,引导学生实现职业素养的健康发展。换言之,只有高职院校教师个人素养不断优化,才能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有机统一,在教育教学有的放矢的同时,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健康发展奠定稳定的基础。

五、结语

在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职业素养是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企业单位,都要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的必要性,在精准提供教育教学资源帮助的同时,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从而为国家人才基础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珍珍,徐峰,李云贵.产教融合背景下浙江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3):225-226.

[2]周凤玲.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探讨[J].广西教育(高等教育),2020(7):31-33.

[3]沈洋.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商科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现状调查:以S学院商学院为例[J].大观周刊,2020(10):128.

[4]孙晓文.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新模式探索[J].大学,2021(6):53-54.

[5]成青,王卉.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背景的高职人文素质课程建设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3):8-9.

[6]李晶洁,唐传辉.产教融合下的高职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魅力中国,2021(15):346.

[7]刘佳琪.“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J].空中美语,2021(2):543-544.

[8]马家群,陈连锦.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职人文素质课程的融合:以新媒体环境为研究背景[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19(1):71-73.

[9]蔡家齐.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9,18(9):210-211.

[10]田红磊,徐美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J].魅力中国,2020(24):47.

编辑 郑晓燕

猜你喜欢
产教院校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2-01-12 06:16:36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中国市场(2021年34期)2021-08-29 03:25:38
融合菜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现代出版(2020年3期)2020-06-20 07:10:34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6:56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商周刊(2018年22期)2018-11-02 06:05:30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