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研究

2022-06-02 13:13:09王智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0期
关键词:劳动时代教育

王智杰

[摘           要]  劳动教育是高校人才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高校必须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意蕴,深化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大学生的一个必然要求。在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观理论基础及价值意蕴简单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针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实困境,给出具体的对策措施。

[关    键   词]  高校;劳动教育;价值意蕴;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獻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128-03

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能更好地激发人们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热情,是一种对人本质的回归,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引领新时代青年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观的理论基础

(一)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上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认为劳动是人同社会间的深刻统一,肯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作用。我党在长期的执政过程中将生产劳动同教育有机结合,重视劳动教育,培养了众多投身于社会主义生产建设的劳动者。新时代的教育方针有利于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劳动品质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让自身劳动能力更加精益求精,体现了独特的育人价值,也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创造人本身的一个具体表现。可见,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一个继承与创新。

(二)在我国劳动教育发展上的汲取与升华

劳动教育同德、智、体、美一度被称之为教育的“五育”,国家也一直强调在教育中要受教育者实现“五育”协同全面发展。

劳动教育是社会主义“五育”教育的基础,只有高度重视劳动教育,确保劳动教育能健康科学发展,才能确保“五育”教育体系科学发展。只有对劳动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对劳动实践性的育人体系不断充实,理论、实践双管齐抓,才能确保劳动教育能够深入学生的心、脑中。且劳动教育贯穿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从学前、初级教育,到中等、高级教育,甚至是职业教育中都会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因此,教育中对劳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且要确保劳动教育的整体衔接性与连续性,这样才能让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得到有效衔接,实现整体贯通。

劳动教育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开展的关键,劳动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将劳动教育融入教学体系的实践中,还能够对学生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劳动中提高劳动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在德、智、体、美等中厚植劳动情怀能构建科学教育体系,形成“以劳树德、以劳融学、以劳育美、以劳创新、以劳健体”五维联动的全过程育人模式,方便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可见,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对我国劳动教育发展的汲取及有效升华。

(三)是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思考与总结

习近平强调因为劳动创造,中华民族才拥有了今天的成就。在我国古今文学作品中无不包含着劳动思想论述,对人们辛勤劳动品质进行了大力弘扬。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更是对劳动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对劳动教育的独特作用进行了高度肯定。习近平还强调教育中应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热爱劳动、善于劳动的一代又一代的高素质劳动者。新时代劳动教育应坚持教育同劳动结合的教育方针,深化产教融合,让劳动同教育各方面要素高度融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才有利于个人价值的实现,才能让劳动更好地回归本质属性,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劳动的良好风尚。可见,新时代加强高校劳动教育是对习近平劳动教育观的深度思考及总结。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大国工匠的现实需求

未来技术工人是中国创造的最主要力量,而技能技术性的劳动教育是培养技术工人的主要途径。新时代高校应重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特别要激励更多劳动青年走上技术成才、技术报国的道路,为国家培养更多高技术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就需要高校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因此,各高校应在学校开设专门劳动通识课程,提高劳动教育重视度,引导学生在劳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通过辛勤劳动成为新时代的劳模工匠。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对于我国来讲,教育本身就是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服务的,通过劳动教育能帮助学生掌握劳动知识,丰富劳动技能,还能让学生在劳动中养成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精神,在劳动中对学生进行锻炼,这体现了体育价值追求。劳动能修德、增智,可以说劳动教育同德、智、体、美“四育”关系密切,是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新时代我们一直强调高校教育要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劳动教育能明智,锤炼品德,提升审美,强身健体,综合育人。大学生通过劳动实践能更好地开阔视野,更深层次地认识社会。还能通过劳动增强身体素质,改造自身,在志愿劳动服务实践中获得纯真善良。可以说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学生自我改造、全面提升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科学发展的行动指南。

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开展的现实困境

(一)劳动教育意识淡薄,相关部门配合度较差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时应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强化劳动教育意识,但当前还有一些高校不重视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相关措施的贯彻存在严重的形式化倾向,对劳动教育的顺利推进造成了很大的阻碍。且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强调同其他“四育”间的联系,但一些高校的劳动教育在其他教学中渗透有限,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不仅需要高校拥有完善的劳动教育机制,还需要教育部门及相关企业的配合支持,这样劳动教育的质量才有保障。但当前一些高校同相关部门缺乏沟通,对劳动教育文件理念理解不到位,影响了劳动教育策略制定,且一些高校学生参加劳动实践的机会不多,劳动教育质量提升有限。

(二)劳动教育形式单一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开展中还存在教育形式单一的问题,使得很多学生对劳动教育缺乏兴趣,主要体现在:(1)一些高校劳动教育不考虑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教育计划脱离学生实际,教育效果难以凸显。(2)一些高校出于经费及学生安全考虑仅以课堂教育方式开展劳动教育,教育形式过于单一,课堂氛围非常僵化,劳动知识也无从掌握。(3)在劳动教育开展中,一些教师不能将劳动教育同自身的专业课程充分结合,不仅没有让劳动知识对专业教育起到丰富作用,还影响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及理解,使学生理解出现了偏差。

(三)劳动教育缺乏鲜明的教育特色

新时代高校应基于本校现有劳动资源开展劳动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但一些高校在劳动教育开展中照搬其他学校的教育方案,丧失了本校的工作特色,教育工作难以有效推进。部分高校的劳动教育目标还存在设置笼统的情况,目标分层不科学,难以匹配更适合的教育方式,使得学生难以掌握劳动技巧,劳动素养难以有效提升。

(四)劳动教育实施渠道单一

一些高校囿于师资、场地、经费的限制,在劳动教育实施中存在渠道单一等问题。一些高校将劳动教育氛围一般性的实践活动、技能活动、体力劳动锻炼等统一在德育课中进行。一些高校社会实践采取点面结合组队方式,除学校学生骨干有充分物质保障外,多数学生要自愿组队或者单独参与社会实践,这种实践方式难以确保教育成效,对社会实践实效性造成极大的影响。

四、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完善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为更好完善及推进高校劳动教育开展,必须不断加强高校同相关部门间的合作,加强对劳动教育政策的理解,强化劳动教育意识,为劳动教育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还应同相关公益组织加强合作,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加强联系、强化劳动教育意识的基础上,要紧扣国家发展及时代脉搏,完善好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具体来说,应做好如下两方面设计。

1.强化制度保障

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及人才培养体系中。高校领导者要知晓劳动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知晓劳动教育对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作用,对劳动教育开展给予高度重视,要建立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做好劳动教育责任划分,配备齐物力、人力资源,并做好教育中的相关考核等管理,以此推动劳动教育回归。要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学生培养方案中,构建集专业学习、课程实验、项目活动、社会实践等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对教学体系精准定位设计,科学实施。

2.构建互动式教育机制

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父母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尽管大学阶段很多家长对学生教育参与度是下降的,但家庭教育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延续。尤其是当下一些家长承担了大部分劳动,使得子女劳动能力极度弱化。因此,高校开展劳动教育应将家庭纳入其中,要建立学校、家庭联动式的劳动教育机制。在新生报到及家校互动中,要为家长讲明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提升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取得家长的配合。但当前应试教育评价失位,“唯主科论”“唯分数论”思想依然存在。如能将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及劳动教育考核结果作为升学就业和人才选拔评价指标的话,必将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劳动教育、强化学生自觉劳动的热潮。当前相关单位及部门应有配合劳动教育实施的义务,要建立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打破传统学校教育相对封闭的状态,让社会单位及团体提供更多资源,这样才能确保劳动教育的开展成效。

(二)创新劳动教育的教育方式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对教育方式有较高的要求,高校需对自身劳动教育方式不断创新。(1)提升教师劳动教育认知度。高校应加强对教师劳动教育的学习,提高劳动教育认知度,鼓励学校创新劳动教育的开展方式。还要逐步完善教师研讨机制,让教师间通过交流讨论创新劳动教育思路,以更好地提升劳动教育水平。(2)提高劳动教育课程安排的科学性。高校要对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及实践课程科学规划安排,鼓励教师按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进行课程安排,这样能更好地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3)对专业课程中劳动教育元素充分挖掘。高校需鼓励专业教师对本专业课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充分挖掘,在专业教育中将劳动教育知识有机渗透融入,让专业课程教育内容得以丰富的基础上,从而更好地提高劳动教育成效。

(三)突出劳动教育的教育特色

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一定要同本校具体情况紧密结合,鼓励教师依托本校现有的实际劳动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从而打造出凸显本校劳动特色的教育体系。(1)明确学校劳动教育资源。高校教师要对本校劳动教育资源形式、种类和数量全面了解,同时要结合这些资源制订合理、可靠的劳动教育方案,让本校劳动教育资源在教育中发挥良好的作用。(2)制订完善的劳动教育工作计划。在全面了解本校劳动教育资源后,还需依据这些资源制订完善的劳动教育工作计划,制订可行性教育目标,对各教师做好分工,教师间彼此合作,共同确保工作计划的实施。(3)打造学校劳动教育特色。各高校应参照同类院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优势互补,逐渐打造出本校独特的劳动教育特色,以更好地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

(四)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渠道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开展中需多课堂融合不断拓展,教育实施渠道。要在充分利用第一课堂的基础上,利用好第二课外实践课堂,将劳动教育同学生兴趣点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才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劳动技能。(1)第一课堂劳动教育。高校应对学期内劳动教育课时进行规定,并依托“理论+实践”结合的方式设置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课程,为学生打造一个温暖人心的第一课堂。(2)第二课堂劳动实践。高校应每学期都设置劳动周,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并依托相关社团活动开展劳动主体的相关活动,让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劳动育人的作用。(3)实习劳动实训。高校应面向学生开设与劳动技术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程,让学生在实训中锻炼劳动技能,知晓劳动精神的真正内涵,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从而更好地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不仅承载着成才的任务,还承载着成人的重要使命。新时代在高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形势所需。劳动教育作为系统工程,高校在开展中应依托本校资源优势,完善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创新劳动教育的教育方式,突出劳动教育的教育特色,拓展劳动教育的实施渠道,只有这样才能对劳动教育内容不断优化,让大学生劳动成为自发性的劳动,才能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质量及成效。

参考文献:

[1]左延彬,付靜.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和实践探索: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J].科技管理研究,2021(6).

[2]廖烨檬.新时代劳动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和路径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1,37(11):102-103.

[3]胡庆,张静,刘子琳,等.新时代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社会科学前沿,2021,10(1):77-82.

[4]贾丽辉.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实施原则及策略[J].现代教育管理,2021(6):38-43.

[5]吴亚辉.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J].马克思主义文化研究,2021(1):114-126.

编辑 鲁翠红

猜你喜欢
劳动时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热爱劳动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HANDS OFF THE WHEEL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足球周刊(2016年14期)2016-11-02 10:5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