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工匠精神培养方法研究

2022-06-02 09:38:51刘进华严红根叶宏黄克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0期
关键词:工匠校企实训

刘进华 严红根 叶宏 黄克

[摘           要]  想要徹底实现制造强国的转变,制造业领域中将着重强调工匠精神。而高职院校作为技术型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在教学中应时刻加强工匠精神渗透和塑造。在校企合作下高职学生不仅能够深入学习专业知识,而且可以更加充分地了解岗位工作要求,这对其形成工匠精神有一定促进作用。基于此,主要立足于校企合作模式对高职院校落实工匠精神培养的具体方案进行分析。

[关    键   词]  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071-03

工匠精神所指的是在基础岗位上钻研工艺技术,提高自身能力,更重要的是该类劳动者应具有无私奉献和勤俭奋斗的优良品质,具有以上精神能够使其成为高质量的人才。高职教育办学目的是为社会各领域培养高质量、高涵养的技能型人才,包含职业精神与技能两个方面。但目前通过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仍存在轻精神、重技能的教育现象,而近年来中国企业转型愈发深入,企业对工匠精神也更为看重,所以各高职院校为保证人才教育方向正确,应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方式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

一、通过校企合作加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自工匠精神被提出后,高职院校对其重视程度在逐渐加深,并且通过院校的持续探索和创新,在培养学生群体工匠精神方面也已经取得明显效果。从综合层面分析,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应突出多元化特点,将该教学目标和校企合作进行有机融合具有较强可行性。一方面,校企合作下强调工匠精神培养,可将校企合作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而最关键的则是企业是高职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重要载体和阵地。因此,在工匠精神大力推动下企业也需在此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所以从根本目标上看,企业与学校两大主体具备目标统一的特征。与此同时,校企合作下,在培养学生个体工匠精神时,应充分利用企业及学校已有资源,保证工匠精神培养能够取得重大教育成效。例如,当前已有众多企业和院校通过构建长期合作关系以及工匠精神培养合作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另一方面,校企合作引导下工匠精神培养有助于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专业能力的提升。校企合作后,高职学生可获取到更多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而这一过程中正是其树立职业精神品质、提高职业道德与能力的重要契机,此时通过直观性引导,学生职业价值取向形成会更加准确。因此,高职院校应对企业战略合作给予高度重视,并且要根据学生需求和时代变化不断调整合作理念与方案,以保证合作教育作用能够最大化发挥。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工匠精神培养现存问题

近年来,众多高职院校对校企合作培养工匠精神的方案已十分重视,并且也有诸多优秀合作案例涌现,这一发展情况对工匠精神培养有较强支撑性,并且对校企合作模式更新和优化有较强促进作用。但从工匠精神培养的要求和标准来看,少数的高职院校对该教学目标仍未完全落实,从而导致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存在一定制约性,深入分析后发现影响工匠精神培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合作理念创新不足

针对高职学生渗透工匠精神,强化其职业素养,各个院校应围绕“专注、创新、拼搏、钻研、耐心、严谨”等方面个体素质展开,所以校企合作除要加强实践训练外,还应特别关注学生个体素质养成。但从当前部分院校的实际培养情况来看,其仍存在合作理念创新不足的问题,一些学校仅是将合作企业看作实践教学载体与平台,而并未立足工匠精神培养对校企合作模式进行全面性的思考与设计,从而导致高职生工匠精神培养系统性、多元性缺乏[1]。此外,也有个别院校对企业创新性与积极性发挥并不注重,致使两大主体合作模式针对性不强,例如,部分学校在运用企业资源时缺乏深度研究;企业在合作过程中也未对学生职业道德与素养教育加以重视,如此一来,合作教学价值将难以发挥。

(二)合作体系不够完善

完善的合作体系是保证校企合作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但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并未针对校企合作设置一套完整的合作流程。例如,部分学校与企业进行合作时“扎推”现象明显,甚至也存在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同时校企合作广度与深度不足,在合作评价方面较薄弱,尤其个别院校并未在合作体系中纳入工匠精神培养。除此之外,部分高职院校合作领域拓展度不足,如合作过程中指导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引领体系建设不够合理,致使合作教学模式一直停留于基础层面。

(三)合作载体有待整合

分析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现状来看,校企合作平台融合度不足是影响其教育引导作用发挥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互联网+”校企合作平台建立不到位、科技信息应用不足等情况皆会严重影响校企合作开展状态。除此之外,部分院校在校企合作开展过程中未构建“线上、线下”结合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例如,企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基层人才未在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方面发挥有效的思想引导作用,从而导致学生职业素养成长过慢。

三、基于校企合作模式高职工匠精神培养策略

针对工匠精神培养,各高职院校应突出创新理念和系统思维,要持续拓展合作教育思路,尤其要对融合创新给予高度重视。院校本身应充分发挥主动性,进一步加强与企业间的深入合作,同时也应注意加强合作模式创新,通过创新思维运用,使工匠精神培养目标与校企合作融合更加深入,以保证校企合作功能可全面发挥。

(一)调整校企合作理念

采用校企合作的方法优化高职学生职业精神与品质,提高其对工匠精神的理解深度具有超强可行性,所以各学校应以此为前提不断创新两大主体合作理念。该过程中学校应将校企合作视为学生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平台,围绕两者合作模式展开研究,设计功能更强、更具创新意义的合作模式。例如,校企合作环节,院校可结合自身发展制定技术引领制度、职业导师制度等,通过相关制度的确立,全方位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思政教育和能力教育,以保证工匠精神培养时校企合作可发挥最大教育优势[2]。鉴于此,开展校企合作,高职院校应突出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尤其是要特别关注企业人才资源优势,围绕该资源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工匠精神培养环节,如此方能确保校企合作模式持续创新。

(二)发挥专业课程主渠道作用

1.修订人才教育方案

针对人才教育方案的更改和创新,各高职院校应要求合作企业参与修订任务,该过程中学校应将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纳入重要培养目标。与此同时,在思政课程及就业指导课程中也应要求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法渗透“精益求精”的精神,以此强化学生的个体品质和职业道德。

2.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高职专业课教学,除基本的专业知识教学外,教师也应善于分析实际情况,并以此为前提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应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与技能不断钻研,以此让其充分掌握工匠精神。除此之外,教师也应明确工作实践对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性,只有将职业场景与工匠精神相连接时才能更好地引导高职学生群体树立职业追求与信仰。鉴于此,各院校应将实践课程比例放大,要尽可能地通过实训课程以及企业实习两种方式有计划地培养工匠精神。关于实训课程设计应围绕技术课题和企业所生产的真实产品,要实现整个实训过程即是产品开发的过程,如此一来,学生能在完成实训学习任务的同时充分感受产品诞生过程以及具体的工作岗位需求。通过将工作和学习环境充分融合,可在学生设计、实操过程中激发其职业情感形成。一方面,可避免教师沿用传统理论讲述方法进行职业精神宣讲;另一方面,可让学生充分体验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实质。

3.评价最终学习效果

目前,在各種技能大赛上,评委在对作品进行评判时通常会将整个作品精细度和质量视为重要考量标准,所以由此即可看出工匠精神培养的迫切性。但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在实施课程评价时仍习惯于采用“计件制”的考核制度,若在测评中教师仅是看中产品数量和完成速度将会导致学生群体忽视工匠精神养成。而为有效弥补精度差距,在课程评价上各院校应摒弃以往的笔试考核形式,需注意提高评价灵活度,学校可结合各专业特点针对性选择论文、毕业设计、笔试或实操等多样化形式完整考核[3]。同时,除基本的课业成绩和知识掌握程度外,教师还应将学生的出勤实况、课堂表现纳为学期成绩,并且考核项目中也应适当增加学生个体职业素养测评,即对高职学生表达沟通力、自学能力、团队协作力等诸多方面加以综合分析,由此实现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的完美结合。

(三)加强工匠型师资队伍建设

1.专职教师培养

只有校内专业课教师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匠精神,才能做到在日常教学中随时渗透该精神。所以,高职教师应充分领悟工匠精神内涵,并时刻谨记其要求,促使自身能够成为“匠师”“业师”。教学中要求教师应一直保持仁爱之心,并且要能够通过个体人格魅力影响每位校内学生,同时也要带领学生一同完成职业规划,而教师则应将工匠精神转变为职业习惯,将其融入每节课教学中,从而扩大无意识影响深度。从职业素养上讲,“工匠型”教师要求极高,除自身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过硬外,还要保证在企业发展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此,高职院校应明确要求专业教师入企进行能力强化,通过选择技巧性强的工作岗位进一步加强与企业师傅的深入合作,以此提高自身专业实践能力。除此之外,在进入企业学习后,专业课教师还应结合实际生产需求,围绕企业生产项目实施教学化改造,将其转变为校内实训项目,提高自身课程建设与开发能力[4]。通过强调教师自行培育匠人能力与匠心,可助推教师将生产实践与授课内容相融合,并且随着教师能力增强,也可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2.兼职教师聘用

通过邀请企业内的技能大师和能工巧匠入校担任兼职教师,可使工匠精神培养效果持续提升。企业人才不仅职业技能过硬,而且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工作素养,将其聘用为校内兼职教师参与核心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教学授课以及指导学生毕业设计等诸多方面,可让学生在名师引导下充分感受工匠精神。此外,高职院校也可选择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兼职教师所组织的研究项目。通过该方式大大增加学生与教师的接触机会,以保证其能够时刻受到熏陶和感染。这样也有利于学生快速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并在兼职教师影响下进一步强化自身职业素养。

(四)构建专业化实训教学基地

1.校内实训场地建设

工匠精神培养中校内实训基地是主要场所,同时该场地也是高职院校落实实践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将企业生产与实训基地场景相结合可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工匠精神价值,从而实现有目的地学习和追求工匠精神。首先,校内实训基地的建立可采用企业与学校共建的方式落实,将车间、生产项目甚至是整个工厂搬至高职院校内,该过程中要不断对实训基地功能进行完善,其中包含职业能力培养实训中心以及相关职业岗位设立等,具体的实训流程也应严格按照企业生产要求实施管理,要着重强调真实性特征[5]。其次,实训项目设置,该部分应以教师入企实训所参与的真实案例为主,通过教师转化将其一一变为具体的实践教学案例,项目设置过程中应该遵循虚拟到真实、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展开设计,随后教师应依据教学目标和要求组织学生群体参与实训任务,整个过程中教师应以真实生产任务标准作为教学要求,并以此为前提进行教学考核与评价,为高职学生营造真实的职业场景,促使其能够以端正的职业精神完成实训任务。

2.校外实训场地利用

尽管校内实训基地能够将真实的工作环境进行还原,但其毕竟属于虚拟化构成,不可完全代替企业实习,所以通过对校外实训基地的充分利用可将校内实训的不足之处充分弥补。合作企业应将自身作用全面发挥,而学校应负责筛选具有先进生产设备、规模较大且管理科学规范、技术雄厚、工作氛围优质的企业作为高职学生参与校外实训的主要场所,以保证教学中的部分实践课程能够充分转移到企业完成教学,同时也可在企业中获取更多实际生产项目,而学生在企业师傅及校内教师的双重指导下,其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必然会有显著提高[6]。除此之外,对学生课程成绩实施评定时也可邀请企业技术人员进行参与,以保证整个评价过程专业度更强。通过让高职学生进入企业参与课外实习,可让其在频繁接触真实岗位工作情况后,能够通过企业文化引导正确掌握工匠精神内涵,并做到以此为方向不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与此同时,提前了解后续就业的岗位需求,可大大缩减学生就业后的适应时间,并使其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与其企业要求高度契合。

综上所述,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工匠精神培養是当前时代高职院校实施教育改革的关键内容,在此模式引导下不仅可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而且可助推学生全面发展。所以,各学校应通过深入调整校企合作理念、发挥专业课程主渠道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专业化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让工匠精神培养目标能够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王万梅.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视角[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2):8-11.

[2]付玥.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20):47-49.

[3]别见见.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策略和实践研究[J].女人坊,2021(13).

[4]李松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育“工匠精神”的实现路径研究[J].女人坊,2021(15).

[5]李海涛,苑红蕊,贺凌枫.“双高”战略视域下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路径探析[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38(10):47-51.

[6]陈慧敏,胡盘峰.校企合作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2018(3):33-35.

编辑 郑晓燕

①基金项目:2021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人才工匠精神培育路径研究”(2021SJA2124);2021年度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科技项目“高职校企合作中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2021kj58);2022年度镇江市软科学研究项目“镇江市新农人培育路径研究”。

作者简介:刘进华(1977—),女,硕士,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研究、社会服务。

猜你喜欢
工匠校企实训
90后大工匠
国企管理(2022年3期)2022-05-17 01:38:45
工匠风采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工匠神形
当代工人(2019年11期)2019-07-10 14:59:10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 09:11:04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电子制作(2017年8期)2017-06-05 09:36:15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 08:15:33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 05:52:15
工匠赞
大江南北(2016年6期)2016-11-21 21:15:31
微课在数控实训课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