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荣 苏慧平
[摘 要] 在互联网+背景下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讲授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充分挖掘的思政元素,把时事新闻事件作为案例,结合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努力把思政元素和专业课相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结合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将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引入进行案例设计,从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案例和教学评价与成效等方面阐述具体的课程思政实践过程。
[关 键 词] 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038-03
以学习者为中心,多元主体参与,通过“线上探索+线下互动+线上提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完成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深挖与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知识点有关的思政元素,以假设情景、角色扮演等方法将思政元素嵌入课程培育环境。运用互联网技术,把国内外的新闻热点和传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教师引导并及时调整教学环节,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调动积极性、主动性,促进专业课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一、挖掘思政元素
团队成员充分紧跟社会热点问题的思政元素,仔细梳理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中的主要知识点,挖掘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热点相结合,分别建立直流电机、变压器、交流电机、控制电机的课程思政案例库,促进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
二、教学设计
如何使电机与拖动技术课程教学既有“思政课”味道,又没有“思政课”痕迹,对教学方式提出了要求。通过对教学方式展开问卷调查,发现在目前“课程思政”的开展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较少,这极大地影响了“课程思政”的效果。团队成员积极开展教学方式创新研讨,设计了“思政小课堂”“抗疫故事我来说”“科学故事说一说”等环节,结合自建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资源库教学平台,形成“线上探索+线下互动+线上提升”课程思政模式,促进师生深度互动交流,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主体角色中。
每个项目教学前,依据“ABBC”的原则,将团队成员依据不同性格、不同测试成绩分为六组,将线上学生平均分到每组,结合素材,多形式组织开展“云思政”。
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项目特点,编制符合学习需求的活页项目书;以实际工作任务为载体,将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形成完整工作过程的任务。例如,直流电机项目分为四个教学任务。通过任务一“直流电机的安装与检修”,从根本上分析直流电机,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通过任务二“直流电动机的检测”和任务三“直流电动机的运行”,在操作实践中升级基础知识,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最终整个项目落脚于任务四“直流电动机的检修”,在知识、技能全面掌握的情况下,增强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对接,将知识转化为职业情景所需的能力,学以致用。
三、教学实施过程
以任务一“直流电机的安装与检修”为例。课前,教师将本节课知识点的视频、动画等信息资源上传到微知库平台,发布学习任务书和课前探索小测。学生完成在线学习和课前探索小测,并在互动论坛发表观点,上传自己关心的问题。这个环节通过问题导向,实现知识先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意识。教师观察学生课前探索小测答题数据和互动论坛的预习困惑,掌握学生课前探索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课中,通过教学视频、交互动画、趣味闯关游戏等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设置“说一说”“学一学”“做一做”“考一考”“评一评”五个环节,运用“小组讨论”“小组PK”“小组分享”以及“小组互评”等形式,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进行学习引导。“说一说”环节,小组分享各自课前任务的完成情况,将线上答疑的内容总结到活页式工单中,教师聆听并点评小组的汇报,然后引导学生制订拆装直流电机计划,培养学生考虑周全的能力。“学一学”环节,结合虚拟仿真平台,小组合作探究直流电机的结构,并进行主要零部件的分类。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职责明确精神。接着通过小组PK,在虚拟仿真平台中完成直流电机拆装的预拆装,通过小组PK,培养压力下的对抗能力和不断进取、超越自我的精神,由教师宣布比赛结果,小组组长进行点评,教师总结点评并示范。通过学生队长点评,培养学生沟通表达的能力、虚心接受的品质和勇于改正的精神。“做一做”环节,教师通过趣味动画讲解安全注意事项和拆装工艺,引导学生分组按照电机检修的操作规范,使用正确的工具进行拆装练习,重点辅导能力较弱的学生。学生分组结合虚拟仿真平台的操作,反复练习拆装,提高熟练度,并总结拆装顺序,完成活页式工单。此环节通过教师示范、反复练习进行强化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安全意识,乐于助人和劳动精神。“考一考”环节,模拟实际的电机检修任务,拆装直流电机,小组分享抢修方法,学生跟随教师回忆实训中的操作步骤,沿着教师的思路引导,总结拆装顺序的顺口溜,加强拆装顺序的记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评一评”环节,学生按照操作规范自查任務实施情况,接受小组自评和互评,对自己本任务的完成情况做总结。企业老师通过操作视频对每个小组的规范性进行点评,教师利用教学平台,结合学生课前和课中“说一说”“学一学”“做一做”“考一考”“评一评”五个环节的参与情况、课前探索小测、课中小测试,根据学生是否能说出直流电机的主要零部件结构及作用,拆装工艺和顺序是否正确,进行点评,并做总结。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勇于担当的工作态度。
总之,在训练学生探究电机原理和电机操作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深思电机课程蕴含的处世哲学,实现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专业课程与思政课深度融合。
课后,学生完成课后小测,消化课内知识,并到实训室自行练习直流电机的拆装,准备参与“1+X”考证训练,同时准备参与下次课的课前学习。借助自建数字博物馆等平台对重点技能进行强化拓展,培养学生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及终身学习的理念。
下面简单介绍几个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思政案例。
案例一:在讲解直流电机的认识时,课前,教师将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视频和动画整合到微知库平台,并发布学习任务书。学生登录平台按任务书要求自主学习直流电机工作原理的视频,小组合作收集生活中直流电机的案例上传到教学平台,准备课中进行展示。课中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案例后,师生共同总结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科技报国志向。
案例二:在进行直流电动机起动的实操环节时,对照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和操作规范,运用仿真平台,以小组PK的形式,各个小组成员进行线上模拟操作,合理布局元器件,并安装控制线路,合格后方可进行实际接线,接线过程中,线上学生对模拟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并对线下学生的操作进行“找茬”。这个过程中,小组分工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让学生感受“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队精神。
案例三: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工作原理时,引出中国工程院马伟明院士研制十二相电动机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习科学家持之以恒、刻苦钻研、大胆创新、追求卓越的工作态度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让学生看到了精神的力量,他们是真正的民族英雄。
案例四:对直流电动机制动方法的能耗制动、反接制动、再生制动方法进行比较时,与辩证唯物主义相联系,看到事物的两面性,鼓励学生看到事情带来的积极面,看到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坚定学生的信心,让他们拥有积极乐观的精神。
案例五:在连线企业专家进行三相异步电动机故障排除的实践指导中,以大国工匠视频之车床运动控制为切入点,对接机电设备操作维护岗位工作内容及操作标准,提升学生职业荣誉感,培养学生深入钻研、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
四、教学评价与成效
本课程教学评价分别由占40%和60%的线上和线下成绩组成。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的线上测验和学习轨迹等形成线上成绩;引入6S管理体系,将学生的学习态度、遵规守纪、团结协作、质量意识、安全意识、遵规守纪意识、服从安排意识、理想信念、政治素养等融入评价模式中进行考核,通过任务单对课中实践操作、课后小制作进行教师点评(50%)、学生自评(30%)和组间互评(20%)形成线下成绩。
每个项目结束后,对学生展开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对授课是否满意、当前教学方式是否易于接受、课堂中讨论的案例是否能激发兴趣、是否有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是否能够引导培养正确的职业道德修养等。
通过整理每个项目的调查问卷,以及对资源库平台学习轨迹数据的分析,学生课前、课中、课后测试和实训任务全部完成,通过数据对比,基本理论和基本实操技能的掌握度比上一届学生有明显提升,学生乐于进行电机的接线操作,小组讨论参与度高,学生学习目标达成度高。依据教学平台的统计,电机科普知识点击率、电机类问题的提问和互动次数较往届学生有较大提升。
五、经验与反思
(一)优化“线上探索+线下互动+线上提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在“线上探索+线下互动+线上提升”教学过程中实现了教师从“主导”到“引导”,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作用。但在教学实施中发现学生在课后线上提升环节,作品完成度不高,反映出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过程,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丰富制作形式,以赛促教,以赛促改,激发学生的钻研精神和创新意识,进一步提升整体教学质量。
(二)推进专业群“三教”改革,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紧跟学院建设“双高计划”要求,推进专业群“三教”改革,根据教学内容组建各具特色的模块化课程教学团队,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材内容,建立活页式、数字化、立体化的专业群精品教材,探索分工协作模块化教学方法传授下学生最能满足企业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素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实施多元主体的综合性评价模式
实施学生、校内教师、企业导师多元主体的评价模式,并将课程考核评价指标分为显性成果(知识目标、能力目标),隐性成长(素质目标、思想意识等),通过对学生行为的可视化画像,探索增值评价,反映其成长过程。
六、结语
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必然选择。电机与拖动技术线上线下结合的思政课程教学表明,将电机知识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把家国情怀、社会责任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方向和重点,有效避免因思政内容脱离实际、空洞说教导致学生感受不深情况的发生,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电机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影响其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新时代不朽的精神丰碑,思政教育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虞丽娟.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N].光明日报,2017-07-20(14).
[2]卢黎歌,吴凯丽.课程思政中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挖掘的三重逻辑[J].思想教育研究,2020(5):74-78.
[3]冉慧娟,谢庆,葛玉敏.新冠肺炎疫情下电路课程思政案例构建及教学实践初探[J].教育观察,2020(3):119-121.
[4]张昌华,陈峦,王科盛,等.“电机学”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20(11):52-53.
[5]杨军,于君,黄昭县.新冠疫情下课程思政在大数据课程中的探索[J].汽车教育,2021(3):55-56.
编辑 张 慧
①基金项目:“‘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教学改革实践研究”(項目编号:NJDRW2004;项目负责人:张桂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践研究——以《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课程为例”(项目编号:NJDRW2005;项目负责人:苏慧平);高教学会重点课题(院校经费资助)“现代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NZJGH-XH2019035;项目负责人:麻桃花)。
作者简介:张桂荣(1991—),女,汉族,内蒙古乌兰察布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