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笑仙 滕晓婳 周龙军 庞少月 韦靖
[摘 要] 当前关于新媒体时代如何传承、发展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较多,但通过知网查询,基于微信公众号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依托所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尝试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为同行进一步开展研究抛砖引玉。通过研究与实践,将微信公众号作为翻转课堂的载体、成果展示的载体、“三全育人”的载体、考试考核的载体、技能比赛的载体,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与实践乃至校园文化建设的全过程,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拓宽传统文化的知识来源、赋予传统文化现代气息、促进师生交流互动等作用。
[关 键 词] 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微信公众号;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0-0028-04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或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体系。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中华民族的传人,也将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样需要民族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近年来,各高职院校陆续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几千年积淀而成的中国传统文化门类众多,且各类别又自成一体,无论是丰富多变的外在形式,还是富有哲理的内在思想,都不可能在区区三四十个课时的课堂教学中得以完全呈现或体验,学生往往刚接触了皮毛,课程就结束了,意犹未尽之余又无可奈何。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如何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让学生在课堂内外都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探索将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微信公众号导入课堂,再将课堂延伸到公众号,使其成为教与学的一个多方位应用及创作平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在高职院校的设置情况及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情况
由于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德才兼备、职业技能与人文素质并重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因此,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虽然以专业技能课程为主,但也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为各专业设置一定数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公选课程,这些课程一般由语言文字、传统思想、国学经典、中国文学、诗词鉴赏、书法绘画、民族音乐、曲艺表演、饮食厨艺、茶道礼仪、服装服饰等组成。就笔者所在的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而言,每学期都会开设5门人文公选课程,每门课程32个课时,面向全院各专业的大二学生,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定其中1门参加学习,整个高职阶段每个学生一般能报读一到两门课程。
(二)课程教学现状
以笔者所在院校为例,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由公共基础部负责,包括课程设置、课程标准、教学标准、教材选定、教师安排、考试考核。课程一般分为网络课和线下课两种,网络课由学生自行安排时间观看教学视频及参加线上考试,线下课则由教师在教室与学生面对面开展学习。线下课又分为理论课和实操课两种,由于都是選修课,且课时数较少,很难进行深入。总体而言,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强。加之学校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系统性规划[2],仅靠每学期32个课时的课堂讲授,教学成果难以达到《指导纲要》的要求。
二、微信公众号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契机及作用
(一)时代契机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部手机就相当于一个自媒体平台,每个人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发布人。其中由腾讯公司开发的微信社交软件及其衍生产品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由于其内容丰富、娱乐性强、可以交易、贴近生活、交流便利等特点,已成为包括高职院校学生在内的现代人每日必用的热门App。在内容生产方面,笔者发现数量众多的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公众号,包括中国儒释道思想、文学、书法、民俗、茶艺、音乐、绘画等主题,有的公众号粉丝数过万,说明公众号文章比长篇累牍的书籍更符合网络时代人们的碎片化阅读需求。这启发了笔者,既然学生离不开手机,离不开微信公众号,不妨因势利导,让课堂顺应科技发展和时代潮流,利用现有的传统文化公众号,同时根据课程特点和学校育人环境,由师生共建和运作主题微信公众号,不失为吸引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代契机。
(二)主要作用
1.激发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对于“00后”学生,见惯了科技产品和新潮事物,思维极其活跃,善于分享交流,富有创意,还乐于创造。微信公众号正是这样一个分享交流和创作创造的平台,学生可以在这个平台推荐分享知识,也可以将创作的作品(如书法、画作、手工等)上传到平台进行展示或比拼,正好迎合了“00后”学生的个性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2.拓宽知识来源和知识层次
传统教学,学生主要通过教材、教辅材料及教师的讲授来学习,获取的知识是相对固定的,也是有限的,有的知识还是陈旧的。而借鉴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法,将微信公众号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让学生通过公众号获取课堂以外的知识,数量不受教材版面和课程类别的限制。另外,作为互联网的一个接口,微信公众号还可以无限链接到其他平台,知识的获取可以推陈出新、源源不断。
3.赋予现代元素和现代气息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纪录片叫《如果国宝会说话》,每一集只有五分钟,它一改纪录片传统的庄重姿态,让文物成为主角,用微观化、口语化、网络语态拟人化演绎故事,以个性和创意征服青年受众[3],总导演说:“我们是用现代人能听懂的语言,以白话来描述国宝,让文物活起来,让观众感兴趣。”此乃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和传播的成功案例。因此,搭建公众号平台,将传统文化的内容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动漫或游戏等形式呈现出来,甚至由学生自导自演并录制视频,用现代流行元素和信息技术手段诠释经典,使知识具象化,这是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的有效途径。
4.便于师生交流和学习互动
微信公众号是使用最广泛的网络社交应用平台,具有开放性、传播性、即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教师借助这个平台向学生传播除课本之外的更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学生也通过微信公众号主动求知、积极创作。这不仅有利于师生交流和学习互动,也可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落到实处,为实施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新方法提供有利的载体。
三、微信公众号融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作为翻转课堂的载体,将公众号融入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
虽然同为公共基础课程,但中国传统文化跟数、理、化等其他课程注重计算和推理不同,它更关注的是学生对文化的身心体验,这些体验来源于学生对历史、民族、艺术、作品等的认知。作为开放性的资源平台,微信公众号的丰富资源,不仅满足学生对上述内容的认知需求,还为教学内容的拓展、翻转课堂的实施创造了条件。
比如,在学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之茶文化”章节时,课前教师先上传本章节知识及学习要求到公众号,然后布置学生查看,同时要求学生搜索其他与普及茶知识、传播茶文化相关的公众号文章或视频,了解中国茶的起源、茶的种类、泡茶手法、品茶礼仪、与茶有关的诗词或与茶有关的名人趣事等,增加学生对茶文化的认知。课中请学生就所了解到的知识进行分享,对大家关心的话题由教师引导大家展开交流讨论,然后由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梳理总结教学内容,最后现场一起泡茶、品茶、说茶,将师生带入茶的意境之中,熏陶身心。课后,请学生在公众号文章后面的留言区发表学习心得,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包括微信公众号在内的网络资源进一步了解我国的茶产业,特别是笔者所在的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农学相关的专业学生,了解广西茶产业的发展及品牌工艺情况,鼓励他们努力学习,掌握专业技能,将来能弘扬茶文化、发展茶产业,进而为广西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众号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将其融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各环节,帮助教师从传统的单纯知识传授中解放出来,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逐步向发现型教学模式转型[4],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作为成果展示的载体,将公众号融入实操实践教学全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教学内容实操性比较强,如书法、国画、手工、诗词创作、古筝等,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纸上谈兵,学生绝无学习的兴趣,也不可能学到东西。因此,教师可以借助主题公众号,介绍这些主题文化的知识及操作手法,提供名家作品供学生品鉴临摹,同时展示学生实操实践成果,这样可以大大激发学生动手学习的兴趣,并且达到交流互鉴的目的。
在讲授“中国传统民间工艺之刺绣艺术”章节时,要展示壮锦和绣球。课上可以请家乡在桂西北的河池、宜州、桂林片区的学生在公众号里分享织锦和抛绣球的风俗,分享刘三姐的故事。教师将壮锦和绣球的织法工艺视频放在公众号里,学生可以跟随学习操练,做出成品统一拍照汇集上传到公众号,再由学生在公众号里相互评分,教师对优秀作品进行表扬奖励。这些分享、实操及展示,不仅让学生有学习成就感,还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提高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工艺的使命感。
(三)作为“三全育人”的载体,将公众号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全过程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都明确提出,各类课程应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要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中国传统文化课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当代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八荣八耻”、耕读文化等基本都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炼而来的。将公众号作为“三全育人”的载体,可以承载更多的思政元素,使课程思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公众号内开设一个课程思政专栏,专栏内容可以包括孔孟之道(介绍孔孟的仁、义、礼、智、信等儒家思想)、榜样力量(介绍历史上勤政为民的官吏、精忠报国的名将、高尚品德的文人、孝老爱亲的典范等)、修身养性(介绍格物正心、至真至善至美等自我修养之道)、耕读文化(介绍中华农耕文明、乡土民俗、传统节日、乡村治理、劳动教育),还可以增加校史校训、“三农”讲坛等内容。北京交通大学的孙文博、姜彦竹还建议在公众号里设置“传统文化素材库、传统文化必读书目”等专栏内容[5]。学生徜徉在公众号里,在潜移默化中浸润心田、升华思想、立德明志、努力学习、报效国家。
另外,还可以将主题公众号延伸到学校宣传部、思政教学研究部、团委、社团等组织,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的窗口之一,通过公众号形成教育合力,更好地实现“三全育人”功能。
(四)作为考核考试的载体,将公众号融入学生课程评价全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公选课,考核考试相对比较灵活,重在过程参与和过程考核,微信公众号记载着学生每个章节的学习参与情况和阶段考核信息,作为考核考试的载体,对学生的平时成绩、技能成绩及期末考核成绩进行评价评分,有根有据,体现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众号融入课程评价评分全过程,如平时成绩、考核点或者记分点是非常多元的,可以包括学生阅读公众号文章(或观看公众号视频)的情况、推荐文章和作品的情况、在文章后参与留言评论谈心得的情况、回答问卷的情况、知识点小测验或章节测试的作答情况等。技能成绩主要是参考学生的实操作品完成情况、章节学习总结或学习心得的撰写情况等。期末成绩主要由学生通过查阅公众号资料后撰写的一篇综合性论文(或报告)和一份综合测试卷的完成情况组成。当然,教师与学生必须先确定每一个评分点的计分标准及占比权重。期末总评就由上述的平时成绩、技能成绩、期末成绩加上学校规定的纪律成绩(考勤及课堂表现)组成,具体权重以教务部门制定的课程考核相关规定执行。以上提到的问卷、测验、试卷都在公众号内作答,撰写的总结、论文、报告等分别汇编上傳到公众号。如此一来,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全部在公众号里留痕,而且便于教师统计评价,也便于学生共享学习,可谓一举多得。
(五)作为技能比赛的载体,将公众号融入赛事组织宣传全过程
技能比赛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是检验教学成果的手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的竞技比赛丰富多彩,如中华经典诵读比赛、诗词创作比赛、手工创作比赛、古筝演奏比赛、戏曲表演比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演讲比赛、礼仪比赛、茶艺比赛等。这些比赛大多由学校公共基础部联合各社团协会一起承办,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用微信公众号作为比赛的载体,可以更好地起到组织、发动和宣传的作用。
具体来说,公众号可以承担的功能包括发布赛事通知、上传报名链接、记载比赛实况、展示参赛作品或表演视频、报道对參赛学生及指导老师的专访、公布比赛结果、直播颁奖典礼等。同时借助比赛的热度,在公众号上开展诸如知识问答、留言抽奖小活动,也可以在公众号上开展各种评选活动,如评选我最喜爱的作品或者创意作品评选、人气选手评选等,吸引更多师生关注公众号、关注比赛、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如果选送优秀作品参加省赛甚至获得推送国赛后,公众号还可以继续发挥后续宣传报道的作用。
四、结语
移动互联网时代,BYOD模式已成为一种趋势(注:BYOD指的是携带自己的设备办公或学习),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自行携带平板、手机等设备进入学校并参与课程学习也已经比较普遍[6],如一些教师使用超星学习通、雨课堂、QQ直播等信息化手段辅助教学,学生通过电脑或手机终端参与学习。但通过知网查询,基于微信公众号开展教学改革特别是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对此也刚刚起步,做了一些尝试,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小小的成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儿女治国齐家平天下的思想根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培养富有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的时代新人,是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理应承担的教学使命,导入微信公众号,学生可以沉浸式体验真善美、汇聚起精气神,更好地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目的,希望这些探索能为同行进一步开展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米娜.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多样化传播途径探析[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1(3):24-26.
[2]方华,孙成武.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构建的逻辑[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6(4):99-104.
[3]李锐,郭佳.《如果国宝会说话》:让文物与青年对话[EB/OL].http://www.zgwypl.com/content/details31_30 440.html.
[4]许小丽.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实践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探索应用[J].知识文库,2017(24):188.
[5]孙文博,姜彦竹.新媒体环境下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与发展[J].记者观察,2019(21):152-154.
[6]张静.浅议“互联网+”时代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J].考试周刊,2019(39):29.
编辑 鲁翠红
①基金项目:2018年院级人文社科研究课题“基于微信公众号的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应用研究”(项目编号:YZS1809)。
作者简介:黄笑仙(1970—),女,壮族,广西东兰人,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人文素质教育、公共关系。
滕晓婳(1973—),女,壮族,广西南宁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教育、高职语文教育。
周龙军(1967—),男,广西玉林人,研究生,教授,研究方向:高职语文教育。
庞少月(1982—),女,汉族,广西北海人,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政教育。
韦靖(1981—),女,汉族,广西来宾人,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对外汉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