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殿试高中探花,翰林出身,其在当京官时是“清流党”的骨干,谏诤之名闻天下。此公学问好,一生爱读书,后来出任封疆大吏时,依然为学不辍。
光绪七年,张之洞以内阁学士升任山西巡抚。到任后,正碰上山西省修通志,别的巡抚老爷恐怕顶多做些批示表明重视这项文化工程。张之洞却不然,他对修方志的具体问题都要发表意见——谁叫他爱做学问呢。当时主修方志的是府学教授杨笃秋,其在修志中碰到一本金石类的古籍曰《勾吴鉴》,又叫《公吴鉴》,遂请教张之洞,两人认为“勾”与“公”可能是声转通假,但苦于找不到证据。
有位名叫王纬的陕西人在山西做官,他是拔贡(科举制度中选拔贡入国子监的生员的一种)出身,博学多通,但是个书呆子,处理政事的能力很弱,被降职为县丞。王纬听说这事,写了一封信给张之洞,说“《仪礼》郑(玄)注:勾亦作公”。确凿的证据找到了,张之洞大为欣赏,马上让王纬官复原职。
从此以后,张之洞不以官秩差别甚大和王纬结为学术上的朋友,常在一起切磋学问,王纬因此一下子成为山西官场的红人。
张之洞任山西巡抚次年逢壬午科乡试,按照成例主考官由朝廷派出,巡抚任监临,即总监贡院内外一切行政事务。入闱后,得一个月呆在考场不能外出,但张之洞耐不住寂寞,想找几个有学问的人和他聊天,以打发这段时光。于是特别调来王纬担任收卷官,其实就是陪他的清客。两人还是太冷清了,张之洞又让王纬再推荐一个人,但王纬没有合适的人选。于是张之洞就提到一个人——榆次的吴县令,此人系大才子袁枚外甥之孙,原云贵总督潘铎(道光年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的女婿。
张之洞心想这样家庭出身的人肯定爱读书。可实际上这位吴县令根本不喜欢读书。在乡闱中一个月陪着巡抚老爷,什么也说不出来。张之洞和王纬谈话时说到那些典籍他茫然不知。搞得张之洞很恼火,于是讽刺吴县令读书不通,老丈人潘铎丰富的藏书只能送给外人,给他是明珠暗投。
张之洞这话太损人了。不仅如此,乡试完毕后,张之洞不让吴某回富庶的榆次县,而将其调往雁门关以北贫瘠的广灵县做县令,就连广灵县前任县令亏空了数千两银子,也让接任的吴某填补。为此,吴某又羞愧又气愤,很快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