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勾连比读 撷取名著芬芳

2022-06-02 05:26陈亚琴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保尔整本书名著

陈亚琴

摘要

勾连比读是名著阅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能够激发阅读主体的积极性,体现阅读行为的能动性,提高阅读内容的广泛性。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师生既可以从阅读对象出发,将整本书的前后内容、名著与名著、名著与教材、名著与生活相勾连,进行“1+N”式勾连比读;也可以从阅读内容出发,开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主题意蕴等方面的专题探究式勾连比读,实现真正的深度阅讀。

关键词

名著阅读 勾连比读 深度阅读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的“名著导读”,都有读书方法指导。近年来,思维导图阅读法和勾连比读阅读法成为阅读教学中使用较多的方法。经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相较于思维导图阅读法,勾连比读阅读法能够更加切实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真阅读,使学生提升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以及深层次提高阅读品位。

一、勾连比读在名著阅读中的作用

(一)激发阅读主体的积极性。

勾连比读,是指读者在阅读某一部名著时,将整本书的前后内容进行勾连,或者将整本书与其他作品进行勾连,同中求异的比较阅读方法。在勾连比读的过程中,阅读主体的思维会不断与作品内容碰撞出火花。例如:读者阅读《镜花缘》,读到林之洋滞留女儿国时,不禁会想起《西游记》中,唐僧被女儿国国王扣留的有趣情形;读到小人国和大人国时,又会联想起《格列佛游记》中的小人国和大人国。为什么这些不同作家的笔下都描写了相似的国家?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习俗背景又有什么不同?读者的好奇心被激发,更加投入地进行阅读与思考。在勾连比读中,阅读主体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了。

(二)体现阅读行为的能动性。

在勾连比读中,阅读主体将整本书的前后内容或整本书与其他名著的内容进行联系、比较,阅读行为更加具体,从中获得的知识也使主体的探究行为更富于实质意义。读者会对自己在勾连比读中发现并产生浓烈兴趣的主题进行再阅读、深挖掘,这种自发的阅读行为正是勾连比读推动阅读主体能动性的表现。例如,阅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时,有人关注“狐女”“鬼女”,通过她们与世间男子的爱恨情仇,研究当时的婚姻家庭生活观念;有人关注落魄文人、穷酸才子的命运,挖掘科举制度的社会根源;还有人着眼狐鬼妖怪故事背后的意蕴,探究理想与现实的联系;等等。每个读者勾连的对象不同,比读的目标和结果自然也各不相同。

(三)提高阅读内容的广泛性。

读者要想对一部名著进行深层次阅读,并不断形成、发展新的阅读经验和感悟,就要尽量提高阅读的广泛性,将本书与其他同类作品进行勾连、比较,有效延展阅读的宽度,增加阅读的厚度。例如,读者在阅读名著《傅雷家书》时,可将其与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进行比读,探究两位大学者在读书方法上的异同;还可将其与《曾国藩家书》《诫子书》等进行比读,探讨杰出人物之间不同的教子理念。

二、勾连比读在名著阅读中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实际运用勾连比读法时,师生既可以从阅读对象出发,进行“1+N”式勾连比读,将作品读得丰厚;也可以从阅读内容出发,进行专题探究式勾连比读,将作品读得深刻。

(一)“1+N”式勾连比读。

所谓“1+N”式勾连比读,“1”就是指某部名著中的某一元素,“N”既可以是同一名著中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元素,也可以是其他某部甚至多部作品中的共同元素。在名著阅读教学中,教师带领学生将某部名著的某一元素延展开来,与整本书内部的其他元素进行前后勾连,或者与其他名著以及教材进行勾连,甚至与现实生活进行勾连,可以令学生在比较分析中读出作品的丰富内涵和深厚价值。

1.整本书内部的前后勾连。

勾连比读的最基本形态是整本书内部的前后勾连。学生阅读完一部名著后,可以将整本书的情节内容、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进行梳理、归纳,在不断推进的纵深阅读中,熟悉作品内容,厘清作品特色,感受作品魅力。例如,在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勾连出许多丰富的内容:由保尔与谢廖沙的最后一次相遇,勾连到保尔与冬妮亚的最后一次相遇、保尔与丽达的最后一次相遇;由保尔作为钢铁战士的刚强的一面,勾连到保尔作为血肉之躯的温情的一面;由保尔与母亲、兄长之间的亲情,勾连到保尔与三个女性之间的爱情,以及与革命同志和童年伙伴的友情;等等。这样的全方位、多角度勾连,可以令学生充分体会保尔这一人物形象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并从小说中挖掘出母爱、生命意义、回归等各种各样的微主题。正是在对整本书进行各种形式和多个角度的勾连比读中,师生将文学名著读得更深更透。

2.名著与名著之间的勾连。

初中阶段,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长,学生在阅读某部名著时,常会对其中的某些内容、情节或某个人物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于是便会不自觉地进行勾连比较。正是在这样的比较阅读中,学生遵循了正确的思想导向,明确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平凡的世界》两部文学作品中,很多学生就发现了文学名著对一个人的重要影响: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牛虻》对保尔的影响巨大,引导他为理想而奋斗,支撑他同病痛做斗争;而在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喜欢的名著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他与保尔产生了很多精神上的共鸣,受到了极大的启发和鼓舞。文学名著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思想观念就是学生在勾连比读几部名著的过程中形成的。

3.名著与教材之间的勾连。

师生在阅读名著时,不应将其与教材割裂开来。如果将名著与教材篇目相勾连,我们会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共性。《名人传》介绍了三位“精神巨人”,他们都是敢于直面人生苦难,甘愿牺牲个人幸福,为人类创建精神家园的英雄。语文教材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杜甫;用热血演讲铸就生命最后华章的闻一多……他们与《名人传》中的三位巨人同处于一册教材中。如果将《名人传》与教材相关篇目进行勾连比读,学生会发现伟大人物的许多共同之处,从而对他们有更加深入的认识。这样既使教材有了更高的应用价值,又开拓了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

4.名著与生活之间的勾连。

许多名著与现实人生联系紧密,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会不经意地将名著内容与社会生活勾连起来。比如,法布尔的《昆虫记》展现的是昆虫世界,却处处体现出人类社会的特征。昆虫们的恋爱、婚姻、繁衍,无不带有人类行为的特点。笔者带领学生在阅读中搜集材料,归纳了各种类型的昆虫妈妈:有浮皮潦草、敷衍塞責型的,如螳螂、萤火虫、豌豆象妈妈;有知错而改、前松后紧型的,如隧蜂妈妈;有细心、挑剔、关怀备至型的,如圣甲虫、蜣螂、米诺多蒂菲妈妈。读《昆虫记》,是在读虫性,更是在通过虫性体味人性,通过昆虫世界观照人类社会生活。

(二)专题探究式勾连比读。

在名著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师生可以依据名著内容,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艺术手法、主题意蕴等方面出发,进行专题探究式勾连比读,实现深度阅读。

1.故事情节在比读中相映成趣。

阅读小说类名著,读者最先了解和掌握的是故事情节。学生在阅读时,可以抓住情节设置上的某个共同点,进行勾连比读。例如,很多名著的精彩情节都与“三”这个数字有关:《西游记》中有“三打白骨精”“三调芭蕉扇”“三探无底洞”:《水浒传》中有“三打祝家庄”“三败高俅”;《三国演义》中有“三顾茅庐”“三气周瑜”……学生将这些“三”式情节组成阅读专题,进行比较阅读,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小说情节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意趣。

2.人物形象在比读中绽放光彩。

人物形象分析,是名著阅读的重要探究专题。师生可将具有相同特征的人物勾连在一起,分析其共性和个性。例如,《水浒传》中,同是侠肝义胆、疾恶如仇、武艺高强的英雄好汉,鲁智深粗中有细,李逵头脑简单,武松恩怨分明。他们的形象既有共同之处,又有各自的特征,非常鲜明生动。《朝花夕拾》中,同为老年女性的长妈妈和衍太太,同为鲁迅尊敬的老师——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也都具有各自的形象特征。师生可以通过勾连比读创建人物形象专题,探究人物性格,感受作者态度,充分领略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的光彩。

3.艺术手法在比读中精彩纷呈。

在品读小说的艺术手法时,师生也可将同类型作品加以比较,以领会不同创作手法的高妙之处。例如,《格列佛游记》和《我是猫》都是荒诞讽刺类小说,可以将它们放在一起,进行艺术手法上的勾连比读。《格列佛游记》描写了慧骃国里人兽颠倒的现象,其实是运用讽刺手法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病。作品中的“耶胡”,就是现实中贪得无厌的人类。《我是猫》也运用了讽刺手法,以猫的视角观察人类社会,对拜金主义的社会风气和庸俗无聊的人物进行戏谑和批判。作品中的“我”——一只教师养的猫,既是故事的叙述者,也是评判者。“我”的见闻和评论,实际上反映了作者本人的经历和对社会的看法。在勾连比读中,师生可以充分体会两部小说精彩纷呈的讽刺手法。

4.主题意蕴在比读中清晰彰显。

塑造同类型主人公的文学作品,所表现的主题意蕴未必相同。师生可将此类文学作品列为阅读专题,对其主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平凡的世界》的主人公孙少平、《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三者在性格和经历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来自社会底层,性格坚忍顽强,敢于面对困难,拥有奋斗理想。然而,他们的归宿却不同。比读之后,不难发现,三部作品的主题各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表现了革命战士保尔经历艰难困苦,最终战胜敌人,战胜自己,百炼成钢的英雄主义精神;《平凡的世界》通过主人公孙少平在社会改革浪潮中奋斗、拼搏的经历,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骆驼祥子》通过祥子的不幸遭遇,表达了个人努力挣不脱社会泥淖,最终只能毁灭沉沦的主题。通过勾连比读,作品的主题意蕴更加清晰。

综上所述,勾连比读是名著阅读的重要方法和路径。需要提出的是,勾连比读必须以学生的整本书阅读为基础,再辅以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伴随着扎实深入的阅读行为,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语文素养。而一旦脱离了阅读行为,勾连比读就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名著阅读方法,读者也就不可能实现深度阅读的目标。总之,如果师生能够正确运用勾连比读方法,开展真实有效的深度阅读,名著阅读教学就能取得丰硕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统编教材背景下初中生名著‘三线四梯度’分层悦读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D/2020/02/33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谢秋红.构建勾连式阅读课堂,提升学生阅读素养[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3).

[2]沈业标,罗海霞.课内外“勾连式”阅读教学策略[J].全国优秀作文选(写作与阅读教学研究),2020(6).

[3]曹颖霞.“课内外勾连式”阅读,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8(7).

[4]秦玲,王晓春.语用视野下“课内外勾连式”阅读策略例谈[J]. 小学语文教师,2017(4).

猜你喜欢
保尔整本书名著
《论语》整本书阅读
替别人着想的奈保尔
救朱赫来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奈保尔去世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