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恩杰 路艳霞
“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
“我大抵是熬不过这一天了,单单等你的消息就心烦。”
“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
“你瞧,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林黛玉发疯文学”近来在网上成为热搜。在微博,拥有1.3亿阅读量和5.3万讨论者;在抖音 ,男版林黛玉发疯文学文案、林黛玉发疯语录、林黛玉发疯式聊天等话题,更是激发了网友们的创作与模仿欲望。《红楼梦》经典文学形象林黛玉穿越几百年,参与到人们的现实生活中,也因此成为一个有趣的网络文化现象。
网友将“林怼怼”推上热搜
在微博上,有网友将1987版电视剧《红楼梦》里林黛玉怼人的几段剧情剪辑成一个短视频。比如,周瑞家的给林黛玉来送花,林黛玉问,“是单给我一个人的,还是别的姑娘都有?”周瑞家的答,“各位都有了,这两枝是姑娘的了。”林黛玉冷笑一声,“哼,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来的不会给我!”还有林黛玉到了薛宝钗屋里,看到贾宝玉也在这里,便说,“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间错开来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姐姐(薛宝钗)怎么反而不明白这意思?”另有林黛玉调侃史湘云的,“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不会叫,就是爱哥哥爱哥哥的”……
网友“天涯N0N0”引用《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话语,“我哪里比得了她们,什么金啊玉的,我不过只是草木人罢了”;网友“轻罗扇z”则引用薛宝钗的话,“这颦丫头(林黛玉)一张嘴,真真是叫人爱也不是恨也不是”;网友“小小热水瓶”则评论称,“没办法,拿到现在叫傲娇,叫作,虽然作,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倔犟,通透,才气,劲儿劲儿的,叫人很难不爱,有时候还觉得宝玉配不上她呢!”
另有网友把《红楼梦》里林黛玉的一些俏皮话和怼人的话挑选出来制作成经典语录海报,还有的给她取了“林怼怼”的外号。
网友还结合当下一些年轻人学历内卷、职场躺平的心态,对这原著里的语句又进行了当下生活化的解读和修改。当朋友许久没有回消息时,可以发“你大抵是倦了,竟回我这般敷衍”;当女朋友怼男朋友时,还可以来一句“哥哥要是这般态度,倒不如直接不理我的好,显得我无理取闹了些”……“林黛玉发疯文学太好用”道出了不少网友的心声。
网络上对“发疯文学”的定义是“快乐又实用的文体”,“林黛玉发疯文学”又为之赋予更多文化味。在网友看来,它进可嘲讽,退可自嘲,用娇嗔缓解尴尬和焦虑,既委婉表达了想法,又留有一定余地,特别适合网络社交。于是,模仿《红楼梦》中林黛玉语言风格的一些网络用语、二创视频、模仿视频等开始流行。
其话语符合当下年轻人文化心理
在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辽阳市红学会秘书长夏晓宁看来,网友将林黛玉“发疯文学”推上热搜这种方式没有什么不好。之所以网络流传更多的是林黛玉,网络文学创作有很多也以林黛玉为主,是因为这个人物更能引起现代读者的兴趣,她自我、真性情、有才情,而且热搜上不止一次提到黛玉,包括一些黛玉体小视频。
“网络的本质属性更倾向社交平台,林黛玉‘发疯文学’上热搜且阅读量过亿说明关注的人多。而众说不一,说明有人在讨论。大部分都还是出于喜欢她的这种语言体方式,觉得可爱、有趣、真实、过瘾。”夏晓宁称,这其实也是爽文在社交话语中的一种体现,符合当下年轻人想怼人还想怼得特别、怼得有才情有文化的心理。只有被传播被喜欢,才会有更多的人去关注,反过来,更多的关注就会吸引更多的人去回归到文本阅读,吸引更多的人去关注林黛玉这个人物和《红楼梦》这本书。
“发疯文学”会成经典流传的一个痕迹
夏晓宁称,也看到有人怕将来提到《红楼梦》、提到林黛玉的时候会以为林黛玉文学就是发疯文学,其实不用怕,在将来的年代里这可能会成为红楼梦经典流传过程中的一个现象,是经典流传过程中的一个痕迹。
在网友看来,林黛玉式的“发疯”行为,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发疯”,透过这种互联网文学形式,是一种更加委婉、得体的“调侃式”的自我情绪表达。它与大家熟知的“YYDS”、“绝绝子”、“拿去吧你”、“凡尔赛”等等类似,在每一次新互联网文学现象出现背后,都在不断丰富着人们在网络世界里的文化趣味,也在记录和见证着网友在网络世界里的文化创造力。
此外,有人质疑网友将林黛玉怼人的话语单独挑出来搞成经典语录,而不看這些话语在原著里的语境,有断章取义之嫌。对此,夏晓宁认为,读书总是能还原真相的,时间也能,而且文学经典能流传百年的都没有那么脆弱。“我们这么多年的文化教育结果也没有那么脆弱。只要念过书,一般都知道《红楼梦》,了解林黛玉不止会怼人。所以说断章取义倒也没那么严重。”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编审陶玮也认为:“《红楼梦》是一部内涵丰富的经典,每个时代的读者对《红楼梦》都会产生具有时代特征的独特理解,甚至对于每一个人而言,不同年龄阶段读《红楼梦》又都会有不一样的注重面和不一样的体会。”她总结道,近来的黛玉体、林怼怼体、黛玉发疯体的流行,充分反映了《红楼梦》作为文学经典的影响力,说明当今读者对林黛玉经典形象的关注和喜爱。
“黛玉发疯体是很有趣的现象,满足了当今情绪表达的需求,但我们不要只关注黛玉这一个特点,而忽略对林黛玉这个文学经典形象更深刻更全面的理解。”陶玮建议,借黛玉热大家可以去读一读《红楼梦》原著,读一读专业研究者对林黛玉形象的解读。
“那么你会了解到,林黛玉是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文学经典形象,《红楼梦》中的每一个美人,都有一个缺点,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多面的、立体的,这正是曹雪芹塑造人物的精彩之处。”陶玮认为,书中的林黛玉纯真热烈,才华过人,追求独立自由,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封建末世时代产生的新思想和新形象,具有跨越历史的永恒的艺术价值。而且,细读文本,除了巧嘴、敏感、尖锐,也会看到林黛玉有平等待人、善良亲和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