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爱东坡

2022-06-02 07:28钱忱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才情黄州东坡

钱忱

如果有人问我,在中国历代名人中最爱谁?我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他,就是那位自称“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不好人”的苏轼。

我爱才华横溢的苏轼。他21岁参加科考,一考成名天下知。若不是当年的主考官欧阳修为了避嫌,看到苏轼的锦绣文章误以为是自己的学生曾巩的考卷,故意把他评为第二,否则就是妥妥的第一。要不然,大文豪在发榜之后也不会发出“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的感慨;宋仁宗在读过苏轼、苏辙两兄弟的策论之后,也不会高兴地和皇后讲:“我今天为儿孙选了两位宰相。”在人才辈出、大家云集的北宋时期,作为一代青年才俊,初显身手就能得到如此褒奖,可见其才情之高,让人爱慕。

但我更爱历经生命洗礼的苏东坡。因与宋神宗支持的王安石在变法上政见不同,苏轼不幸陷入党争引发“乌台诗案”,被关押审讯近半年之后,从湖州被贬到贫穷落后的黄州,而且还是戴罪之身。这是苏轼仕途命运的第一道坎坷,让他真正感受到了“高處不胜寒”,但这不是唯一的一次。

初到黄州,因为家里人口众多收入微薄,生活十分困窘。黄州太守徐君猷见他生活无着,在城外东坡划给他一块“故营地”,让其躬耕,帮补生计。“东坡”之名,由此而来。从此,那双曾经翻阅天下典籍、时常指点江山的双手开始了最艰苦、最真实的劳作。他在劳动的磨砺中品尝着生活的滋味,在纷杂的岁月里体会着世态的炎凉。在远离朝廷的日子里,原先的许多朋友纷纷唯恐避之不及,不仅鲜有往来,甚至书信不回,“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或许便是他此时最真实的写照。苏轼自称常常“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那个光鲜亮丽的苏轼不见了,那个众星拱月的苏轼不见了,让他渐渐自喜,渐不为外人识。但正是这种闭塞和孤独,让他有了放浪山水间的自由。黄州地处长江中游,周边古迹名胜甚多,苏轼常常驾一叶扁舟,或约三五好友,或孑然一身,在明月清风里“吟啸”,在茫茫白雾中探寻,望山崖高壁而感慨,闻孤鹤长鸣而顿悟。黄州优美的自然山水给了他新的启发,黄州特殊的人生际遇给了他新的感触,他在困顿中寻找快乐,在艰难中磨炼意志,在孤独中沉淀思想,他的才情终于在黄州以另一种形式迸发了。在被贬谪的1500多天里,他创作了750多篇作品,多为代表之作,包括文学上的“一词两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书法上的《寒食帖》。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黄州他渐渐地回归于清纯与空灵,看淡功名利禄,开始用审美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用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入可辅国理政,出可吟风啸月。他像一道并不刺眼的光辉,照亮那个时代的夜空;像一个并不逆耳的声响,提醒那个王朝的良知;像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泊,给人一种宁静;像一种停止了申诉的平和,给人一种力量。

正是这种温和的光芒,这种宁静的力量,让苏东坡走过了其后人生的一道道坎坷,历经一次次沉浮,但他永远以旷达和超脱、温暖和沉静对待人生、对待他人。他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芒穿透了千年的时空,光照着今天的世界,给我们以温暖,给我们以力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猜你喜欢
才情黄州东坡
咏北京冬奥会健儿
杨优秀
观菊赏鹦有怀
早春欣见海棠绽
定风波
浣溪沙·游黄州遗爱湖
柳枝词
与高中诸学友聚会黄州
东坡画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