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RCEP伙伴国贸易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2-06-01 07:47焦阳阳李淑琴刘春涛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2年6期
关键词:伙伴国互补性进口

彭 飞,焦阳阳,李淑琴,刘春涛

(1.辽宁师范大学 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辽宁 大连 116029;2.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000)

0 引言

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1],全球需求的萎缩和增长低迷导致全球存量、市场资源进一步收缩,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大国地缘环境脆弱性和国家间的地缘冲突[2]导致全球发展碎片化,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崛起[3],推动世界权力和经济重心从欧美向亚太地区倾斜,大国竞争加剧[4]。以中美经贸摩擦长期化为特征,从美国构建排除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到发起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战,经济权利竞争已成为中美博弈的战略重点[5]。同时,由日本主导的CPTPP 也对中国出口环境、国际经贸规则制定话语权和融入亚太一体化进程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加剧了亚太地区乃至全球政治经济的不稳定性。2020 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更是冲击了本就低迷的国际贸易市场,世界经济严重衰退,产业链供应链循环受阻,大宗商品市场动荡。在世界经济倒退、中美博弈的大背景下,迫使亚太地区经济体对各自的贸易与商业国家联盟做出调整[6]。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成员结构最为多元化、发展潜力最大的自贸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在2020 年11月20 日取得重大突破。RCEP 是一项涵盖货物、服务、投资等全面的市场准入承诺,更是一份全面、现代、高质量、互惠的自贸协定(FTA)。在全球贸易秩序经历重组之际,研究中国与RCEP 伙伴国贸易和商品格局将有助于我国从宏观上掌握与伙伴国的进出口贸易结构及发展特征,厘清双方在贸易合作中的演变过程,找出合作的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待开发领域等[7],从而采取相应的经济战略和政策,这对于中国未来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地位和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程度至关重要。尤其为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加快了进程,同时为我国在新时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扩大出口市场空间,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效支撑。

自2012 年东盟发起RCEP 以来,国内外相关学者从政治和经济领域对其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索,主要集中于以下两个议题:①解读RCEP 的提出动因,探讨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RCEP的提出是整合亚太内部经济合作机制的现实需要和平衡美国主导东亚经济合作的战略需要[8]。当前亚太地区经济合作呈现“多框架并存、竞争性合作”的特点[9],我国必须应对不同FTA协定下的不同规则,否则容易出现“意大利面条碗效应”[10]。亚洲是美国经济和战略利益的核心所在,美国在高调重返亚太地区后,TPP被逐渐视为美国未来主导亚太地区政治经济格局的战略基石[11],东盟则被视为两个经济强国(美国和中国)之间最突出的战场之一。东盟力推的RCEP是对TPP的制衡,将增强亚太地区各国命运共同体意识,推动东亚经济圈的建立和亚太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建设。②预测RCEP签订后产生的经济效应和福利变动。传统区域贸易协定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消除贸易壁垒形成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来改善区域内成员的福利水平[12],而当前非关税壁垒的消除是新兴区域贸易协定RCEP关注的重点。国内外学者主要通过运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13-15]对RCEP框架下降低贸易壁垒对成员国经济效应变动进行实证分析,结论表明RCEP 将不同程度地提高成员国的整体福祉。

总体来看,当前关于RCEP 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研究尺度从亚太区域到具体成员国家;研究内容从FTA贸易规则政策的解读[16,17]到亚太经济一体化的路径选择,从区域经济效应的变动到亚太地区政治力量的博弈;研究视角从国际贸易学到新经济地理学[18];研究对象从整体贸易网络到单一产业或服务[19-21]。国外学者侧重于研究RCEP 战略意图,国内学者则侧重于研究RCEP 对中国的机遇和影响[22,23]。然而,现阶段对RCEP 的研究主要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集中在对个别国家的研究。同时,已有研究对中国与RCEP 伙伴国的商品结构和贸易特征关注不够,缺乏系统的、基于产品分类的贸易和商品结构研究。基于此,本文将利用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详细分析中国与RCEP伙伴国贸易和商品结构演变过程,运用贸易依赖性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全面探究中国与RCEP伙伴国的贸易格局及结构特征,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探究中国与RCEP伙伴国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旨在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贸易合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1 研究区域、方法与数据

1.1 研究区域

RCEP是由东盟成员国(文莱、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与澳大利亚、中国、日本、韩国和新西兰15 个国家共同制定的自由贸易协定(图1),由域内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和最不发达国家参与的大型区域贸易安排。该协定涵盖22 亿人口,约占全球总人口的30%;GDP 26.2 万亿美元,约占全球GDP 的30%和将近28%的全球贸易(基于2019 数据),其目的是通过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建立15 国之间相互开放的市场,实现高水平的区域经济一体化。

图1 2001—2019 年中国与RCEP伙伴国贸易总额及占比变化Figure 1 Changes in the total trade volume and proportion between China and RCEP partner countries from 2001 to 2019

1.2 研究方法

HM 指数:HM 指数(Hubness Measurement Index)由Baldwin提出,用来测算FTA 组织潜在轴心国,表示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相互依赖程度及贸易非对称性[24]。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j表示i 国对j 国的出口总额;Xi表示i国的出口总额;Yij表示i 国从j 国的进口总额;Yj表示j 国的进口总额;HMj表示i 国商品出口对j 国市场的依赖性,其取值范围在0—1 之间。HMj指数越靠近1,表明i 国出口对j 国市场的依赖性程度越大;HMj越靠近0,表明i 国出口对j 国市场的依赖性程度越小。

贸易互补指数:贸易互补性指数(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TCI)主要用于衡量两个贸易国家之间进出口贸易结构互补程度。TCI 指数是在出口比较优势指数和进口比较优势指数的基础上建立的,该指数的含义为如果两国的贸易具有互补性,即一方集中出口的产品与另一方集中进口的产品相吻合,两国间的贸易互补性指数就大。本文借鉴于津平[25]提出的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进行分析。计算公式为:

式中:Cij表示i 国出口与j 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RCAxik表示用出口衡量的i 国在k 类商品的比较优势;Xik表示i 国k 类商品的出口额;Xi表示i国所有产品的出口总额。RCAxik越大,表明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强的出口优势。RCAmjk表示用进口来衡量的j 国在k 类商品的比较劣势;Mjk为j国k 类商品的进口额;Mj为所有产品的进口总额。RCAmjk越大,表明该国在该产品生产上处于劣势。RCAxik× RCAmjk表示其互补性。在测算多种产品的情况下,贸易互补性指数可用多个产品的加权平均来测算,加权系数wk为世界贸易中各类产品的贸易比重。Wk/ W,Wk表示k 类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W 表示所有商品的世界出口总额。当Cij>1时,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强,Cij值越大,贸易互补性越强;当Cij≤1 时,则说明两国的贸易互补性弱,数值越小,互补性越不明显。

贸易引力模型:Tinbergen 和Poyhonen 最早将引力模型用于研究国际贸易量,他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两国之间的贸易流量与各自国家经济规模成正比。与两国间距离成反比,除了传统引力模型中设定的经济规模和距离变量以外,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了更多的影响因素,如人口数量、空间距离、共同边界、共同语言、贸易国是否为内陆国等因素被引入贸易引力模型。贸易引力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式中:Tij为双边贸易流量;Yi、Yj为贸易双方国家的生产总值(GDP);Dij为贸易双方国家的空间距离;A 为常数。在实证研究中,引力模型一般采用对数形式,等式两边取对数并添加误差项:

式中:α0为常数项;β1、β2和β3分别表示Tij对Yi、Yj和Dij的弹性;μ为随机误差项。

1.3 数据来源

本文主要从联合国商品贸易数据库(https://comtrade.un.org/)和联合国贸发会议数据库(https://unctad.org/)获取2001—2019 年的贸易数据,包含贸易总量和商品分类数据两个部分。在中国与RCEP伙伴国贸易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中,数据主要来源于世界银行和法国CPEII 数据库。其中,贸易数据采用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SITC rev.3)的一位数商品分类,共有10 类。按照产品的加工程度,SITC0 - 4 为初级产品(分别是食品和活动物、饮料和烟草、非食用原料、矿物燃料、动植物油脂及蜡),SITC5 - 8 为工业制成品(分别是化学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按照生产要素来源的不同,SITC0 -1部门被普遍认为是资源密集型商品,SITC2 - 4 部门为能源密集型商品,SITC5 和SITC7 为资本密集型商品,SITC6 和SITC8 为劳动密集型商品,SITC9 则为未分类产品。

2 贸易合作和商品格局演变

2.1 贸易合作演变

贸易总额格局演变:中国与RCEP 伙伴国贸易发展总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个别年份虽然有所下降,但是从2017 年开始贸易总额持续平稳增长(图2)。2001—2019 年中国与RCEP 伙伴国的贸易额净增加了12518 亿美元,增幅达7 倍。根据发展增速,可将贸易额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为快速发展期(2001—2011 年)和平稳发展期(2012—2019年)。在快速发展期,中国与RCEP伙伴国的贸易规模和增长速度呈较快的态势,2009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出现短暂下滑,之后又迅速回升,保持35%的增速。2010 年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后,贸易总额2011 年突破10000 亿美元。平稳发展阶段,中国与RCEP伙伴国的贸易增长速度开始呈现缓慢的增长,在2015 年、2016 年贸易总额下降,增速为负,分别为-7%和-4%,2017 年开始缓慢回升。

图2 中国与RCEP伙伴国贸易额演变空间分布Figure 2 Spatial distribution map of the evolution of trade volume between China and RCEP partner countries

中国与RCEP伙伴国贸易额与中国贸易总额的比值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整体占比在30%上下浮动。2001—2013 年,占比缓慢下降,由2001 年的34.25%下降到2013 年的28.35%;从2014 年开始,占比不断稳步提高,2019 年占比高达31.25%。这种趋势与近年来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密不可分。

贸易合作格局演变:本文选取中国与RCEP 伙伴国2001—2019 年贸易额排名前七位的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分析其演变过程,将其分为3 个阶段性空间格局,分别为日韩新马、日韩澳马、日韩澳越。具体表现为:①空间格局一:日韩新马(2001—2007 年)。随着我国制造业经济飞速发展,国内对基础零部件和高新技术产品需求增加,而这一需求正好与日本生产迎合,日本成为中国在RCEP 伙伴国中最大的贸易伙伴(图3);中韩两国自1992 年建交以来,贸易形式由间接贸易转为直接贸易,贸易额不断增加,仅次于日本,同时双方增强在投资领域的合作,带动了大量原材料、技术设备及成品的进出口,促进了双方贸易繁荣发展;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的启动,新加坡因为处于马六甲海峡的特殊地理位置,成为世界重要的物流中转港,也是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转口基地。中国和马来西亚在双边贸易、投资和旅游等方面发展较快,呈现跳跃式增长,在2002 年与中国贸易突破140 亿美元,首次超越新加坡,并在2008年之后连续8 年成为我国在东南亚最大的贸易伙伴。②空间格局二:日韩澳马(2008—2015 年)。自2005年中澳开启自贸区建设以来,双边贸易规模、贸易增速不断扩大,澳大利亚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品和铁矿石进口来源国之一。③空间格局三:日韩澳越(2016—2019 年)。中越作为世界上经济增速较快的发展中转型国家,双方在社会制度和地理区位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多条公路和铁路相互连接,为商品和原材料的跨国流动提供了良好的联系通道,便利双方的经贸合作,越南已成为中国企业在东南亚直接投资的热门国家。“一带一路”建设提高了中越的经贸合作水平,2016 年越南超过马来西亚成为中国在东南亚的第一大贸易伙伴,2019 年越南贸易占中国与东盟国家贸易额的四分之一。

图3 中国与RCEP伙伴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Figure 3 Commodity structure of imports and exports between China and RCEP partner countries

2001—2019 年中国与RCEP 伙伴国的贸易额演变市场多元化趋势明显,贸易格局更趋合理。中国与东亚贸易占比减少,而东南亚贸易占比不断提高,大洋洲贸易额则稳步提高。东亚由2001 年占中国与RCEP伙伴国贸易总额的70%下降至2019 年的42%,东南亚则由2001 年的占比24%提高至2019年的45%,增速较快,首次超过东亚与中国的贸易占比,而2020 年东盟更是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大洋洲的贸易占比不断提高,保持稳定发展的势头。

2.2 商品格局演变

2001—2019 年中国从RCEP 伙伴国主要进口机械及运输设备类(SITC7),且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图4a),2019 年此类产品占比高达43.98%。这类产品主要包括机械设备、交通运输设备、电子及通信设备、金属加工器械等制造业产品。我国对RCEP伙伴国主要出口SITC7、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类(SITC6)和杂项制品类(SITC8),SITC7 类占主导地位(图4b),且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2019 年进口和出口商品结构相近,说明机械及运输设备类产品存在产业内贸易现象。

根据2019 年中国与具体伙伴国家的进出口商品格局来看,出口商品以SITC7、SITC8 和SITC6 为主(图4c)。但受RCEP 成员国不同需求结构影响,通过分析每一大类别产品的二位数分类可以看出,2019年我国对不同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略有不同。针对SITC7 类产品,中国对日韩、新加坡等工业较发达国家主要出口电气机械、装置和器具(SITC77),而针对泰国、越南等工业欠发达国家,则主要出口办公机器和自动数据处理机器(SITC75);针对SITC6 类产品,我国主要出口的是纺织纱线及相关的纺织物(SITC65),对此类产品需求较大的是柬埔寨、老挝、缅甸等新兴市场国家,这些国家拥有较丰富的低技能廉价劳动力,通过劳动力优势从中国进口纺织原料进一步加工成纺织品出口至全世界;针对SITC8类,我国主要出口的是服饰用品(SITC84),出口目的地主要是日韩澳新,而东盟国家由于在服饰用品上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与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竞争关系。

在进口方面,由于RCEP 成员国家存在着不同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因此我国进口RCEP 伙伴国的商品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2019 年我国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和菲律宾等国进口SITC7 产品为主(图4d),日本、韩国、马来西亚和菲律宾主要进口SITC77 类,这4 国该类产品占对中国出口的SITC7 大类均超过65%,而马来西亚占比甚至高达86%。在中国进口的矿物燃料,润滑油及相关原料类(SITC3)产品中,缅甸和澳大利亚对中国主要出口天然气(SITC34),印度尼西亚主要出口煤炭(SITC32),马来西亚则是石油(SITC34)。我国进口的非食用原料(SITC2)的主要来源地是澳大利亚,其中金属矿石(SITC28)类产品占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非食用原料的92%,而我国从新西兰主要进口的则是肉制品和乳制品,两类产品在SITC0 中的占比高达67%。

3 贸易指数分析

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是形成自贸区的重要条件,而国家之间经贸合作的基础取决于国家之间的贸易密切性、产业发展互补性程度等。两国之间的贸易依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促进贸易往来;两国之间产业互补性程度越高,越能说明两国间存在着巨大的贸易潜力,从而有利于国家间的贸易合作。因此,研究中国与RCEP 伙伴国的相关贸易指数将为开展自贸区贸易合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条件。

3.1 依赖性分析(HM指数)

虽然中国对大部分RCEP伙伴国的依赖程度在不断加深,但是整体依赖度偏低(表1),近5 年的HM 指数均低于5%。一方面,中国对日本出口的HM 指数最大,但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升级,其出口对日本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小。中国对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依赖性持续上升,增长趋势最为明显的是中国对越南的出口,HM 指数由2001 年的0.63%增长到2019 年的2.93%,尤其是2013 年“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中国对越南出口的HM指数每年均以高于上年0.21%的速度增长;中国对老挝和文莱出口的HM 指数较小,均低于0.1%,且增长趋势较为平稳。整体上,中国对RCEP伙伴国出口的依赖性不大,出口产品多元化。另一方面,HM 指数也反映了国家间的相互贸易依赖程度。与中国出口对RCEP 伙伴国的HM指数不同的是,RCEP伙伴国对中国出口存在着非常显著的不对称性(表2),RCEP所有国家出口对中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要远远高于中国对这些国家的依赖程度。2019 年RCEP伙伴国出口对中国的HM 指数均值高达18.83%。其中:澳大利亚对中国出口的贸易依赖最为强烈,2019 年对中国的HM 指数高达37.6%,且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缅甸、老挝、新西兰、韩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依赖度不对称性也较为明显,HM 指数均高于20%;柬埔寨、文莱的贸易出口对我国市场的依赖程度最低,但是HM 指数的增长速度也较快,这主要与国家经济发展程度及经济体量有关。

表1 中国出口对RCEP伙伴国的HM指数(%)Table 1 HM index of China's exports to RCEP partner countries(%)

表2 RCEP伙伴国出口对中国的HM指数(%)Table 2 HM index of RCEP partner countries' exports to China(%)

3.2 互补性分析(TCI指数)

2001—2019 年以中国出口衡量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中,中国出口与RCEP 伙伴国进口之间的贸易互补性具有一定的收敛性,在1 上下分布。变化幅度最大的是东南亚国家,除文莱外,其他国家的进口与中国的出口吻合程度不断提升,贸易互补性指数排在前三位的国家分别是越南、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从2019 年具体产业看,中国主要出口的是具有比较优势的SITC6、SITC7、SITC8 类(表3),即工业制成品,其出口与RCEP国家进口的互补性较强。

表3 2019 年以中国出口衡量的贸易互补指数Table 3 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measuredby China's exports in 2019

在以中国为进口衡量的贸易互补性指数中,整体上中国进口与RCEP伙伴国出口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波动变化较大,且水平较高。从指数大小可见,澳大利亚与中国进口最具有贸易互补性,其次是越南和老挝(表4)。日本、韩国和新加坡较为发达的工业国家在这20 年中与中国进口的贸易互补性逐渐减小,而在农业和自然资源上具有一定优势的老挝、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文莱等国家的贸易互补性指数明显提高,这在一定程度说明中国在经历工业快速发展时期后,工业化程度的提高和生产能力的增强,对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弹性需求已经逐渐高于对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弹性需求,从而出现日本、韩国等贸易出口竞争力减弱的现象。在具体产业上,中国与RCEP 伙伴国在产品互补上具有较强的均衡性,每一产业类别上,都有出口具有优势的国家与其对应。这同时也说明,中国进口与RCEP伙伴国出口具有较强的吻合度,RCEP的签订在一定程度上也保护了中国进口的贸易经济安全,为国际贸易提供了较为稳定的进口来源。

表4 2019 年以中国进口衡量的贸易互补指数Table 4 Trade complementarity index measured by China's imports in 2019

4 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在运用贸易引力模型分析贸易影响因素时选取中国与RCEP 伙伴国的GDP、人口、距离、签订FTA、共同边界作为解释变量,同时为探究贸易互补性对贸易额的影响因素,将贸易互补性指数作为解释变量,得到以下扩展引力模型:

式中:Tjt为中国与RCEP 伙伴国双方的贸易进出口总额;μij为随机误差项;α0为常数项;β1—β7为待估参数。解释变量及说明见表5。

表5 解释变量及说明Table 5 Explanatory variables and descriptio ns

本文选取中国与RCEP伙伴国2001—2019 年数据(由于缅甸和老挝的贸易互补性数据无法获取,因此剔除了两国数据),通过EVIEWS 8.0 中最小二乘法对贸易扩张引力模型进行回归,计算公式如下:

因变量Pt无法通过显著性检验,故剔除。最终回归结果显示,方程的拟合程度较为理想,且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国的GDP、人口、国家间距离、贸易互补性指数、签订FTA 和共同边界成为影响中国和RCEP伙伴国贸易额的影响因素。根据方程回归结果可知,所有变量都与预期符号一致。中国和RCEP 伙伴国GDP 变量的系数分别为0.3 和0.86,并通过了1%的显著性水平,双方经济规模对贸易有显著的正向拉动作用,经济规模(GDP)增长1%,中国进出口贸易额增长0.3%,RCEP 伙伴国增长0.86%。RCEP伙伴的人口变量(Pjt)对双边贸易有一定的正向作用,系数为0.07,表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RCEP 伙伴国人口增加1%,对中国贸易的需求增加0.07%,人口增加有利于增加对中国产品的出口需求,扩大双边的贸易流量,但人口增长同样会开发国内市场的潜力,所以相对其他变量,人口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国际贸易额。地理距离(DIS)成为阻碍中国与RCEP 伙伴国贸易往来的重要变量,在1%显著性水平下,中国与RCEP 伙伴国的距离增加1%,则双方的贸易额将减少0.46%,负影响较大,RCEP 成员国中除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其他国家与中国距离都较小,成员国家之间的贸易成本将显著减少,从而促进双边的贸易交流。贸易互补性(TCI)增长1%,双边的贸易额将增长0.69%,说明要素禀赋理论在国际贸易中仍占有重要地位,RCEP成员国基于要素禀赋差异形成的贸易互补性对双边贸易额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除日本,RCEP 成员国中其他国家均与中国签订FTA 协定,这将减少双边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促进双边贸易发展。是否与中国拥有共同边界也是影响双边贸易额的重要因素,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两国由于地理距离近,文化差异相对较小,降低了贸易运输成本。

表6 方程回归结果Table 6 Equation regression results

(续表6)

5 结论与讨论

主要结论如下:①近20 年来,中国与RCEP 伙伴国的贸易出现3 个阶段性空间格局,分别为日韩新马(2001—2007 年)、日韩澳马(2008—2015 年)、日韩澳越(2016—2019 年),反映了伙伴国与中国贸易的地位演化,澳大利亚和越南成为与中国贸易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同时,中国与RCEP 伙伴国的贸易呈现由集中走向分散,由日韩贸易占主导逐步向东南亚和日韩并重的空间贸易体系。②中国对RCEP伙伴国主要进口资本密集型产品,SITC7 类产品始终居于主导地位,而中国则主要出口SITC6、SITC7、SITC8 等3 类工业制成品。中国对RCEP 伙伴国的进口产品主要根据各国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决定,基本上与各国出口的优势行业一致,中日韩的优势产业为工业制成品,东南亚和澳大利亚、新西兰的优势产业为初级产品以及资源密集型产品。③虽然中国与RCEP伙伴国之间的贸易依赖度日益加深,但是相互依赖程度存在着显著的不对称性。其中,中国出口对RCEP伙伴国的依赖程度整体较低,RCEP伙伴国对中国的依赖程度整体偏高。中国与RCEP伙伴国家整体的贸易互补性水平较高,尤其对东南亚新兴市场国家,中国在出口SITC6、SITC7 和SITC8 类产品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主要以出口SITC7 为主,中国进口则主要是农产品、矿产和燃料等初级产品,说明我国与东南亚等新兴市场国家在出口供给和进口需求之间具有高度的产品吻合度,随着RCEP的实施,贸易双方将会释放出更大的贸易潜力。④中国与RCEP伙伴的贸易主要受双方经济规模、人口、地理距离、贸易互补性、签订FTA 和共同边界的影响,其中影响相对较大的是RCEP 伙伴国的GDP。

本文在研究商品格局时对产业组织缺少深入系统的分析,同时构建的扩展引力模型在指标选取上还有待完善,今后研究将聚焦RCEP 协议具体条款,深入分析某一产业的贸易结构,从而使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猜你喜欢
伙伴国互补性进口
8月我国进口煤炭同比增长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宾大米进口增加近30%
本财年内缅甸增加了10个新贸易伙伴国
中泰双边贸易互补性与竞争性分析及政策建议
中印商品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实证研究
把“进口门到门”做到极致
三十六计第五计:趁火打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