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文
(临潭县林业技术综合服务站,甘肃 甘南 747599)
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林业经营方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现阶段,我国森林资源较为紧缺,经济危机逐渐演变为生态危机和金融危机,因此种植人员及管理人员必须深刻反思,不断优化、创新传统林业经营思想及模式,以生态文明为基础,转化企业发展模式,实现现代林业可持续发展目标。
我国十分重视林业经济发展体系,政府部门制定了相应的调整策略,对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有效结合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提高我国生态、能源、经济安全性,充分发挥森林资源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严重不足,森林质量较低,生态环境较差。相关数据表明,世界森林总面积为3 454 亿m,覆盖面积为26.6%,储蓄量3 831.27 亿m,由此可见,世界森林资源总量大、覆盖面积较广。但我国现有森林总量仅有1 337 亿m,覆盖面积仅占世界总量的3.9%,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 m,对我国发展林业经济具有一定的制约性,加之我国前几年缺乏对森林采伐的监管及控制,导致大直径的木材数量逐渐减少。
多数大直径木材属于我国重点保护公益林,虽然近年来国家提高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工作人员通过在中幼林栽种相应的树木开展生态平衡补救工作,但与天然林相比,人工林具有较大的弊端,其树种过于单一,稳定性较差,因此我国森林总量没有得到大幅度提升。
当前,我国森林生产率仍较低下,经济效益差,林业经济主要以森林资源为基础,森林资源出现问题必然会影响林业经济的发展趋势,例如总量不足、质量不达标等,对我国林业经济稳定快速增长具有严重影响,会导致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是由于林业经济的特殊性,我国林业体制改革工作进程较缓慢,相应的制度有待完善。国有林场改革工作较迟缓,各项改革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例如林业分类经营、综合行政执法等,导致我国林业经济体制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在改革过程中容易受多种因素影响。
目前,我国有关部门对林业经济格外重视,但对企业投入、扶持力度较小,税收过重,企业运行过程中面临的压力较大,加之大部分企业缺乏技术研发人员,技术改造工作及落实情况不理想,缺乏竞争意识,严重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就目前而言,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体制改革工作需经过较长时间才能完善,难度较大。
现阶段,我国林业资源破坏较为严重,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外国侵略者在掠夺过程中过度开采我国森林资源。自1949 年以来,由于经济发展需要对林木资源进行大量开采,导致我国原始森林资源出现枯竭,加之多年砍伐,部分大直径木材比例逐渐减少,极大地破坏了林业资源。
我国大部分林业资源中幼林比例较大,在中幼林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会使用人工林管控其数量,而人工林树种过于单一、稳定性较差,容易在生长过程中死亡,使得我国森林资源严重不足,对森林资源破坏较为严重,导致我国林业行业经济效益及生产效率较为低下。
除此之外,我国林业经营模式大多属于粗放型,没有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种植人员在种植和培育过程中,不会检验其品质及幼苗质量,对林业经营的重视程度不高,管理能力较弱。近年来,我国森林火灾发生概率逐渐上升,使得林业资源被大面积破坏,加之种植技术较为落后,林木发生病虫害概率较高,对发挥森林生态功能极为不利,导致企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经济效益较差。
目前,我国林业产业结构单一,人工林比例较大,混交林比例较小,导致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不稳定。与天然混交林相比,人工林具有较为明显的弊端,其树种过于单一,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林木死亡现象,导致森林资源生态系统被破坏,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发展,致使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较为缓慢。中幼林产生经济效益的时间较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需要经过漫长时间才能获取经济效益,对于企业稳定长远发展极为不利,会导致我国农业经济出现瓶颈期,严重影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效率,不利于我国全面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
我国林业资源采伐力度较大,林业生产效率及生态功能出现大幅下降,林业资源供不应求。因此,工作人员在发展林业经济的过程中必须提高对林业资源的重视程度,加大造林力度,全面落实天然林保护工程,扩大植树造林整体面积,有效保护林业资源,为林业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要严格控制开采力度,尤其是天然林采伐力度,避免木材被大面积开采。必要时使用封山育林方式控制产量,从根源上保护天然林,提高天然林保护工程效率,严格监管资源利用,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协调性和科学性。
在造林过程中需做好研究工作,提高优良品种使用率,根据不同区域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树种,确保树种抗逆性能满足当地生态需求,提高树种实用性,为造林工作奠定基础。
工作人员需着重保护重点区域,建立相应的管理体系。例如,在沙漠地区及沿海地区造林时,工作人员可以使用防风固沙林带或海岸基干林带进行建设,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高林业经济整体发展效率。
需做好生态修复工作,尤其要在石漠化较为严重的区域和矿区做好治理和保护工作,全面推进绿化工程,做好各项绿化工作,例如平原绿化、通道绿化、城市绿化等。充分挖掘森林资源的潜能,在提高林木资源的同时,扩张林业经济发展深度及广度,实现集约发展目标,提高林业资源整体利用率,为企业经济稳定、长远发展奠定基础,进一步全面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生态产业化建设,使林业经济更具生态性和科学性,就需做好体制改革工作。工作人员需明确林业分类经营要求,按照林业不同经营需求将其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从而明确其经营主体。
公益林经营主体主要由国家及政府工作人员组建而成,主要进行生态服务和社会服务。政府及工作人员在公益林管理过程中,需做好引导工作,吸引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建设良好局面。商品林主要以企业为基础,为市场提供相应木材和林产品,工作人员在商业林管理过程中,需优化、创新相应的规章制度,放宽政策,形成良好的经营局面,确保投资主体及经营者能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经营方式,提高自身经济效益,改善管理技术、经营技术,使用现代化技术开展森林管控工作,提高森林生长率。
工作人员需在体制改革之前做好研究工作,根据森林资源特性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并以分类为基础优化、创新管理方式,实现针对性管理,使管理工作更具时代性和先进性,在提高林业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森林资源生态性水平。
工作人员在管理过程中需缩减税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收费标准进行管控,避免出现不合理收费的情况,减轻企业和农民经营负担,严格控制生产成本,为提高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奠定基础。
工作人员在进行体制改革过程中需做好引导工作,激发群众积极性与主观性,使政策与百姓利益相契合,以百姓为基础调整政策,保证农民及经营者经济效益,使其实现短期收益和长期收益目标,确保群众在林业发展过程中获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从而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到林业生态建设工作中,保护我国森林资源,进一步提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效率。
在传统森林资源利用过程中,工作人员仅利用木材资源,导致森林资源利用不充分,出现大量资源浪费现象,阻碍了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因此需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提升林业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创新林业资源利用方式,以现代眼光、全局角度科学、合理利用资源,有效统筹各项资源,为林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提高森林资源生态性、环保性。
工作人员需提高对副产品资源的重视程度,提高副产品发展效率,从而使其得到大幅利用,充分激发森林资源潜能,提高经营者生产效益,实现可再生、可循环利用目标。另外,工作人员还可以根据当地区域具体情况,开发相应的森林旅游项目,吸引更多人群参与到林业经济增长过程中,多渠道提高森林资源利用率,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经济稳定、快速发展,实现生态型、环保型资源利用目标。
生态文明理念是目前我国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指导,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全面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做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科学合理管控森林资源,提高森林培育工作整体效率,从而建设较为良好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环境得到大幅改善。
与此同时,必须优化、创新经营方式,以生态文明理念为基础开展改革工作,实现产业化经营。林业企业管理人员在日常生产过程中,要做好研究工作,全方位掌握市场需求,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科学合理开发资源,避免过度开发,导致森林资源被浪费。管理人员在开发过程中需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充分发挥林业资源潜能,提高林业企业生产效率。
根据研究发现,在我国传统森林资源增长过程中主要以粗放型经营方式对其进行管控,导致森林资源参差不齐,影响了树木生长效率,加大了树木出现病虫害的概率,从而引发森林资源浪费情况,对林业经济发展产生一定的威胁。
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不仅要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还要创新生态信息产业体系,改善传统增长方式,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保证森林资源发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林业经济发展效率。工作人员需做好研究工作,深入分析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全面了解存在的问题并制订解决措施,从而使增长方式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满足大众需求,转化传统消耗型增长方式,实现精细化管理目标。除此以外,工作人员需统筹各项生产要素,做好优化配置工作,提高森林资源生产效率,全方位保护生态环境。
林业种植技术作为林业资源生产的重要保障,对我国林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技术的重视程度,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从而确保培育和管理工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提高经营人员综合素质,实现规模经济目标。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建立相应的政策,引导经营人员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给予对于技术创新成果较为明显的企业一定的奖励,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增强企业及经营者的创新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提高林业种植先进化、智能化水平。
除此以外,工作人员还需合理建设科技体系,做好管理工作,提高管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严格管控林业资源,让资源处于较为良好的状态,提高企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
如今,全球气候恶化形势严峻,提高森林固碳能力不仅能缓解全球气候恶化问题,还能扩大森林资源覆盖面积,为林业经济增长奠定基础。森林是气候的调节器,工作人员需合理建设森林生态系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提高森林固碳功能,从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人员还需优化培育管理制度,使生态系统能更加稳定,利用相应发展模式进行生态化建设,例如林油一体化、林电一体化,充分挖掘森林资源潜能,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工作。
工作人员需做好防治工作,例如火灾防治、有害生物防治,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避免出现森林资源损失的情况,严惩违法行为,降低森林退化出现的概率。在开展森林减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建立监测体系,全方位检验其固碳能力,提高森林整体性能,为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保障。
以生态文明为角度进行林业经济发展工作,是我国林业行业未来发展的必要趋势,工作人员应做好保护和经营工作,科学合理开发林业资源,完善森林资源生态系统,使系统更加稳定,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营者经济效益,有效结合自然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为现代林业发展奠定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落实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推动林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