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琨博,李仲业
(河北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奋勇拼搏、砥砺前进的历史,也是不断创造、传承和发展红色精神的历史。红色精神永不忘,红色基因代代传,红色革命历史就如同中国共产党的精神家园,因此要善于用好红色资源、深入挖掘红色精神、坚决讲好红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中华大地之上花开烂漫,让红色精神在中国人民心中永放光芒。眼下,我国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刻,“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既是我国精神文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鼓舞作用。
绿色生态资源是人类社会自诞生以来的重要依赖资源,马克思指出“整个自然界首先是人类的生活资料”。“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好自然资源,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统筹发展、和谐进步,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不能以单向牺牲自然资源为代价,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人类发展之道。
隆化县的董存瑞烈士陵园及纪念馆是国家百个重点建设发展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塞罕坝是国家级森林公园,2017 年获得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华北地区环境气候改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承德山区有优秀丰富的生态资源库,是华北地区重要的绿色资源。乡村振兴不仅要继承发扬红色革命传统,更要弘扬高质量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谋一个绿色、和谐、可持续的光明前景。只有实现“红色”与“绿色”的有机结合,才是承德山区乡村振兴之路。隆化县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作为承德市传承红色精神、融合绿色资源最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典型县,极具研究价值。
为了解隆化县红色文化旅游发展状况,探究红色旅游发展秘密,实地考察了董存瑞烈士陵园,对隆化县红色文化旅游从业人员及个别市民进行了深入访谈。同时,以问卷的方式向周边人士征集关于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的相关态度与认识,评估了隆化县优势资源及发展前景。调研过程见图1。
图1 调研过程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部、七老图山脉西侧,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董存瑞英勇献身的地方。为纪念董存瑞同志而建造的“董存瑞烈士陵园”入选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是国家4A 级景区。2020 年隆化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正式脱贫摘帽,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预期任务。2021 年京哈高铁贯通带来交通便利,为这个山区中的小县城发展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
隆化县是全国著名英烈董存瑞同志牺牲的地方,拥有悠久的红色历史。为纪念董存瑞烈士壮烈牺牲,隆化县于1954 年建设董存瑞烈士陵园。
董存瑞烈士陵园位于隆化县城西北的苔山脚下伊逊河东岸,1954 年始建,后经几次扩建,是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仿古建筑,彰显了隆化县悠久的红色历史文化与民族的鲜明特色。陵园占地9.16 万m,是全国以烈士名字命名的陵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园内有纪念牌楼、烈士纪念碑、董存瑞烈士塑像、烈士墓、纪念馆、碑林等13 项主体建筑,并珍藏了老一辈革命家、学者、知名人士为存瑞烈士的题词、书画210 余件。
在亭、馆间两条对角线交点上,是翠柏簇拥的董存瑞烈士塑像。塑像身着军装,昂首挺胸,左手高擎炸药包,右手紧握拉开的导火索,再现了董存瑞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园中央是烈士纪念碑,两侧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社会各界人士为董存瑞题词过的碑林,彰显人们对于董存瑞的敬仰与缅怀。椭圆形的纪念广场中央耸立着高耸入云的董存瑞烈士纪念碑。碑体正面镶嵌的汉白玉碑心石上,镌刻着朱德同志的亲笔题词的“舍身为国,永垂不朽”8 个金色大字。纪念碑正面顶端是一颗光芒四射的五角星,象征着英雄的革命精神与山河共存,永远照耀后人。在纪念园尽头是董存瑞同志的烈士墓。碑上一颗红星,是无数共产党人的追求。红星下镌刻着“董存瑞烈士之墓”7 个金色大字。
1982 年董存瑞烈士陵园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 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 年1 月被国家民政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996 年9 月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命名和向中小学推荐的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7 年被中宣部确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4 年底入选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8 年被河北省纪委、河北省委宣传部命名为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2009 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4A 级旅游风景区、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国家级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2 年被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评为河北省五星级公园。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于红色旅游的支持,特别是对于山区革命文化旅游的支持,董存瑞烈士陵园迎来了发展机遇期。“弘扬红色文化,践行初心使命”是该烈士陵园努力践行的格言,为弘扬存瑞精神作出的巨大贡献。
董存瑞烈士陵园的门票及展览馆中设置的语音讲解与人工讲解均为免费,有利于推进红色教育走向大众,使更多人了解、感受红色文化与存瑞精神,扩大影响力。讲解人员也经常进行业务培训,其综合业务能力较高。暑期时,纪念馆还会召集青年大学生志愿者在馆内进行志愿讲解服务,有力推动了大学生主动了解董存瑞烈士的伟大精神,鼓舞青年一代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
园区旁设有一个酒店,可供游客住宿,有利于带动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政府对于该陵园的政策以及财政支持力度极大。每年国务院以及隆化县财政都会给董存瑞烈士陵园拨款进行支持与维护。园内清洁人员每天按时对园内设施、卫生、安全进行维护,保证陵园内的良好卫生状况、安全秩序,方便迎接游客,保障游客接待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避免人员聚集,董存瑞烈士陵园自2020 年以来减少了对外开放次数,一般开放时需要预约参观。疫情暴发前,如2018 年、2019 年节假日期间景区日均招待人次可突破千人,寒暑假期间以周边地区散客和旅行社集体组织居多。其他节日(如清明节)多为当地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参观、学习、纪念。在清明节和董存瑞烈士牺牲的重要日期,陵园会专门组织扫墓活动,活动主体为中小学生与政府人员。在疫情期间,陵园经常安排讲解人员到中小学校教室、礼堂等对学生进行董存瑞烈士事迹宣传以及“存瑞精神”讲解,扩大了“存瑞精神”在学生中的传播力与影响力。
董存瑞是全国知名英雄楷模,他的光荣事迹家喻户晓,但在考察中发现,多数人并不知道董存瑞烈士的牺牲地是隆化县,说明该园区的宣传工作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景区没有任何纪念品商店,也没有开发董存瑞的周边产品或书籍,这对于纪念馆本身的宣传工作产生了很大阻力。
陵园周边和内部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但有所欠缺,例如园内供游客休息的长椅十分稀少,并且园内没有自动贩卖机等销售点。园区外道路交通在旺季或早午晚高峰时期十分拥堵,交通成了“老大难”。
综上,陵园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宣传和基础设施方面。解决好这两方面的问题,陵园就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传承存瑞精神、宣传红色文化的功能,丰富当地周边群众的精神生活。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位于承德市北部,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位于蒙古高原和冀北山地的过渡带,分为坝下、接坝、坝上地形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坝上地形区,平均海拔1 500 m。塞罕坝在植物地理上是内蒙古、东北和华北3 个植物区系的交汇处,而且有西北和达乌里成分,野生植物资源丰富。当地在动物地理上属华北、东北和蒙新3 个动物区系的交汇处,动物资源丰富,有兽类11 科、25 种,鸟类27 科、88 种,其中有重点保护动物国家二级5 种、省级两种。作为北京的重要生态屏障之一,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始终践行“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建设京畿地区生态环境教育基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之路。
塞罕坝的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表现特殊,夏季气候凉爽,空气清新,温度平均20 ℃;秋季层林浸染,漫山遍野的枫叶,溢金流丹;冬季皑皑白雪,玉树冰花,一派北国风光。
塞罕坝地处典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带,既有森林,又有草原;既有河流,又有湖泊;既有山地,又有高原。塞罕坝是滦河与辽河的发源地之一,因此被誉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
以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开发了众多的绿色生态旅游景点。七星湖是其中一个位于森林公园内的重点建设景区,为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在群山环抱的100 万m的湿地范围内,分布着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7 个天然湖泊,空中俯瞰形如天上的北斗七星,七星湖因此而得名。七星湖是国家重点湿地生态保护地、湿地文化科普点,景区内有木栈道近5 000 m、观景平台8 处、入口平台1 200 m。公园入口处,有一块天然青石板不勾缝砌成的园区景墙,景墙上镶嵌钛金字“七星湖假鼠草湿地公园”,自然的石材与高度工业化的钛金材料形成鲜明对比,互相映衬。森林公园内点缀性的风车、供游人休憩的木亭,使整个公园显得清新、雅致,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却显得自然、淳朴、和谐。公园一期投资近500 万元,计划二期投资500 万元,历经2~3 年,建成一流的生态观赏景区。
2021 年8 月18 日,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小镇规划通过专家评审,这意味着塞罕坝地区将极大提升绿色资源整合力度,使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
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在党和人民的召唤下,由全国18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中专农林专业毕业生以及承德地区的党员干部、林业工人组成的创业队伍,坚决拥护和执行党中央“关于建设塞罕坝机械林场”决定,成为塞罕坝地区生态修复的“排头兵”。在长期的林场修复实践中,形成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是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浇灌而成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塞罕坝精神是于绿色资源中成长起来的红色精神。在塞罕坝黄沙漫天、鸟无栖树的时代,塞罕坝创业者“天当床,地当房,草滩窝子做工房”,创造了“荒地变林海,沙漠变草原”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精神历久弥新。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担当;艰苦创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绿色发展,是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三者共同构成的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未来要身体力行、大力弘扬的精神体系。塞罕坝是一处兼具绿色资源与红色精神的优秀资源,必将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有意义的作用。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路上,承德山区打造了一个适用于山区乡村振兴的新模式,即“红+绿”的双翼驱动模式。
红色精神、红色文化有助于为乡村振兴的建设提供坚挺的精神支柱与强大的精神动力;绿色生态资源有助于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两者相互融通,“红”是动力、“绿”是保障,“双翼”带动经济发展,可以实现红色精神的传承延续、绿色旅游资源的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最终实现乡村振兴,带领人民走向共同富裕。
隆化县董存瑞烈士陵园作为全国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在红色旅游方面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董存瑞烈士陵园作为远郊类红色资源点,相比其他同类型的红色旅游资源点,优势在于城郊的基础设施、交通完善,不仅有利于各地群众到当地了解存瑞精神与存瑞事迹,更有利于推动宣讲人员主动走出隆化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为避免人员密集,董存瑞烈士陵园的主要对外宣传手段是工作人员走出去,为当地的单位、学校进行讲解。
对隆化县当地以及周边地区的线上调查(224 个样本)显示,有62.95%的人在旅游时会优先考虑当地的红色旅游,但有62.5%的人表示在红色旅游前对当地的红色革命历史只是略知一二,并不是十分熟悉。这反映了隆化县对董存瑞烈士陵园的宣传并不到位,宣传不充分、不彻底。应当继续扩大宣传范围,推进红色旅游经典品牌建设,形成品牌优势,扩大景区知名度,使存瑞精神更加深入人心。
综上,园区在未来的发展中应重视园区内部基础服务的建设问题,全面完善景区内及周边服务体系,为红色教育服务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拓展多种宣教渠道,依托媒体网络优势,开创红色教育发展新局面;加强宣讲队伍建设,深化景区管理体系改革,为当地企事业单位全面、深刻、高质量地介绍存瑞精神,促进各界群众力行存瑞精神,推进存瑞精神与乡村振兴战略、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相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价值,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拥有较高质量的绿色生态旅游资源,加之塞罕坝精神为其助力,使得当地发展态势向好,是国家高质量、绿色发展的一面旗帜。在未来的发展中,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应当深化国有林场改革,推进林场合作经营,推进市场化运作,全面激发林业发展新活力,加强资源保护,着力提升资源质量;增强碳汇能力,加快培育实现“双碳”目标新动能。为了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就要继续科学地推进林场大规模绿化行动,增加植被覆盖量,同时引入先进的监测机制,推动碳汇能力的技术开发。在林场具有绿色资源优势的同时,要把这种优势扩大化,使塞罕坝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
承德市北部山区以隆化县和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为主要典型,依托红色革命资源与绿色生态资源相互结合,形成的山地地形区的乡村振兴方案具有可行性,红色革命文化为其提供精神动力,绿色生态资源为其提供物质保障,具有推广性意义。沿着“红+绿”双翼驱动模式的新思路,实践“红色精神+绿色资源”构想,必将更好地发挥红色革命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的感召力,从而助推承德山区乃至全国山区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