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深入理解和贯彻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研究艺术表现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作用,让艺术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借助艺术表现研究有力地总结乡村美学元素,提炼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和艺术因子,大力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艺术表现;美丽乡村建设;新时代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榆林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和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一般项目“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艺术表现研究”(YLSKGH2021-43)研究成果。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小康社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宝贵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随着此类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新时代的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我国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进程中,乡村建设已成为目前诸多领域的热门话题。怎样从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及时有效、高质量地总结得失,怎样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是贯彻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美丽乡村建设的艺术表现研究是当下的一个热点话题。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普遍提升,因此,要在充分调研和考虑当地人民群众审美需求的基础上,对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艺术表现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以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深入挖掘艺术表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
调查结果表明,按照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以及艺术表现介入对于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发挥艺术表现这一形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作用对于助力乡村振兴有积极的影响。我们祖国大地幅员辽阔,各地的人情风貌、地理气候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很大,因此,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艺术表现研究可以周边一些乡村的建设对艺术表现的探索为切入点。
(一)美丽乡村建设中艺术表现的应用经验
随着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地进行,艺术表现在我国乡村建设统筹布局、规划整合、改善生活、提升品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美丽乡村建设中艺术表现的调研,了解到目前我国部分省份乡村的环境和生态有了很大变化,部分乡村的旅游业、农副产品行业、服务业有了长足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福建省乡村改造是从闽西南地区开始的。为了把乡村特色景观客家土楼呈现好,福建省在屋宇建设方面力求通过传统工艺进行,这样就能够保留本土文化特点。
贵州省的著名景点千户苗寨就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典范,它极为关注空间布局设计方面的作用,并且不单单是在每一户、每一庭院有具体的设计,还会关注各户之间的空间美学关系,基本上呈现了整体布局、层级分布、主次错落、色调统一的美学特征。
山西乡村发展的政策经历了长期持续的演变过程,在不同时期,山西省政府根据城乡现实特征适时调整农业农村政策,使之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对农村和农产品的支持政策是山西省政府农业政策的重点,山西省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关注乡村的发展。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农业人口快速向非农转移,城乡结构失衡、乡村经济停滞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到20世纪90年代,振兴乡村经济的议题又一次得到山西省政府的重视,农村相关政策的制度化进程拉开帷幕。
(二)我国乡村振兴建设中艺术表现方面的状况
近二十来年,我国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在文化方面有了较大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出现的高质量文化事业的发展,也使我国的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思路越来越成熟。在新时代,乡村建设在艺术表现方面也有了较高的研究频率。尤其是在21世纪初,我国出台了许多乡村建设方面的政策。例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般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指导要求,全面协调推进我国的农村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我国的乡村振兴从顶层设计的机构设置到各地有力的实践和探索,基本形成了上下联动的格局,从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到国家乡村振兴局的设立,我国走上了从体验、深入到发掘、发展的新征程,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改革开放,我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三)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中艺术表现的应用特点
我国在乡村振兴建设中关于艺术表现的研究,尤其是其在乡村建设中的重要价值,目前已经得到了我国相关部门的重视。2018年,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艺术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建村〔2018〕88 号),明确提出要逐步引导和支持艺术设计人员下乡服务,通过艺术设计,大幅提升我国乡村的建设水平。在这个文件出台后,我国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尤其是基层的乡镇政府部门,不断加大艺术设计人员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艺术设计人员在当前乡村振兴建设的社会需求驱动下,充分投入设计规划乡村建设的实践中,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美丽乡村的建设。
当下美术设计领域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具体案例的分析研究居多,但是很少有从整体的乡村艺术表现这方面探索美丽乡村建设的原则和路径。另外,目前艺术设计人才大多集中在乡镇景观、建筑安排规划等方面,在数字媒体艺术、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和农副产品设计制作等方面的人才较少。因此,想要更好地总结乡村建设中的艺术表现,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案例和乡村美学的规律
自2013年全国开展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全国各地都在努力開展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出现了一大批非常有特色的范例。
(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案例
在陕西省榆林市部分县区的新农村建设中,目前逐步开展了新村镇改造和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使陕北的环境生态和人文传统得到发展。通过当下的陕北环境治理和环保农业发展,逐步开发兴办家庭生活农场,实现现代集体经济,将家庭农场整合,使其逐步走向专业化,实现规模化经营。大力推进土地流转,在目前的家庭农场逐步集中经营的基础上,充分完善和发展配套的服务管理设施,有效促使家庭农场高质量运行,推动集约化经营,进一步优化家庭农场经营模式。随着家庭农场的大集约、成规模、机械化发展,能够有效提升土地产出的效益和人民群众的收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有力推动农户承办家庭农场的积极性,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45FB7B72-A174-4F6E-A06F-95088E3622EB
当下的新农村建设,为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满足城镇居民休闲度假的需要,必须充分借助农村现有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生态旅游。陕北近几年来开发和引进了许多旅游项目,已逐渐发展成新时代农村休闲旅游的标杆。同时,陕北又充分依托地方民俗、饮食特色,把握市场需求,进一步整合当下的新生态农业体系、新生态食品链、新农业观光带、新农业养殖集团、村落文化活动、现代疗养度假服务、新农家餐饮小吃等各种旅游资源,实现了农村休闲产业的功能集聚。
(二)美丽乡村建设中应用乡村美学的规律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艺术进行乡村振兴的设想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有力手段。本着尊重现实、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建设美丽乡村,通过艺术表现手法的应用和研究,凝练和概括乡村美学传统元素,逐步进行能够体现文化自信的、能够表现乡村发展的美学原理总结。在乡村建设中体现乡村独有的文化元素,发挥美术规律尤其是乡土文化的色彩、造型、形式构成等元素的情感作用,着力发掘和弘扬我国悠久的传统工艺,在乡村美学逐步发掘应用的过程中,能够为美好乡村建设的艺术表现提供指导。在新时期,将我国的乡村建设与传统工艺有机融合,在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保护并传承传统工艺。这能够为更多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和实际借鉴依据,使各地的美丽乡村建设能够遵循乡村美学规律,避免千篇一律。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新乡村美学让乡村的方方面面都能获得一个继续发展的空间。在孙君提出“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的同时,从生态、产业、民生、人文等多重维度将村落的发展联系成一个不断更新的可内生动力的有机整体,在乡村生活的烟云供养中让人们能够真正安身立命。
中国的乡村美学是新时代一种新的美学形式,不是形而上的理论命题,而是一种与现代性生存、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存在美学。不同于城市的快节奏,恬静、率真、安然的情感与生活心境在农村的蓝天白云下、在炊烟袅袅中显得更加温情脉脉。简而言之,乡村除了生活节奏和建筑尺度与城市有所差异外,农村中的风俗人情、环境生态也都不同于城市。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使乡村美学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乡村美学的复兴延续了当下的怀旧乡愁,表达了都市人内心生发的一种对自然的智性回归,“新乡村美学”正是对美丽乡村建设的一种解读——乡村需要自信和诗意的栖居。
三、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和合理性判别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艺术的介入路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已经进行的艺术介入往往在合理性方面判断不够。纵观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笔者认为一般规避如下两点就可以较好地解决艺术介入的合理性问题。
(一)充分结合环境设置艺术介入要素
環境在主体氛围感受中能够起到艺术感染的作用,要想合理运用艺术要素,就必须考虑环境的重要作用。环境是多方面要素的结合体,是一个整体,因此,要感受和认识环境,在没有充分调查和感受了解环境的情况下,依靠设计公司千篇一律的设计模式很容易使艺术元素与环境格格不入。能够让人民群众满意的、贴合人民群众心理和生理机制的艺术表现往往能够与环境融为一体。这里说的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尤其是人文环境,更是要在心理机制方面进行充分考量。
在人文环境的建设中,重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艺术表现介入的过程中,要想充分考虑和发掘传统文化和人文环境的艺术美,需要艺术工作者团结各行各业,在共性方面和个性方面同时发力。
(二)乡土人文的凸显表达
提升乡村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环节,在乡村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掘有利于提升乡村人民群众思想道德和审美境界的艺术要素,发掘乡土人文方面的艺术要素,充分应用艺术元素彰显乡村的乡土人文。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人员要静下心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流访谈,了解其需求,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尽可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
做好乡土人文的发掘以及塑造工作,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在弘扬主旋律的基础上,提升人民群众的心理认同和文化归属很关键,利用乡村特色文化,形成乡村的特色标志就是一个具体的做法。
总之,在新时代的乡村振兴进程中,能够把美丽乡村建设和艺术表现充分结合起来(图1),提升我国公民的人文艺术素养,是应该始终坚持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弘扬党的优良革命传统,充分重视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艺术表现,促进新时代全民艺术的普及和公民综合素质教育的提升,是促进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代秀芳.美丽乡村建设中艺术创作的分析与思考[J].艺术大观,2020(24):129-130.
[2]孙立丰,李姿霖.基于美丽乡村建设视角的乡土景观雕塑研究[J].雕塑,2020(2):80-81.
[3]陈梅菊.民族艺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应用研究:以海南少数民族传统工艺图案的装饰性为视角[J].现代商贸工业,2019(33):38-39.
[4]王生权.室内环艺设计中的人文意趣探究[J].普洱学院学报,2019(3):76-77.
[5]沈慧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墙绘艺术表现研究[D].合肥:安徽财经大学,2020.
[6]禹子良.艺术家介入乡村建设的路径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8.
作者简介:
王朝晖,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榆林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基础。45FB7B72-A174-4F6E-A06F-95088E3622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