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佳文
摘 要:对《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进行全面分析对于回应马克思主义“非道德主义”、正面确立起《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道德观中的重要地位、为当今我国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提供理论指导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并梳理了本著作发表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思想发展进程。认为《共产党宣言》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对资本主义道德进行了强烈批判,从而阐明了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内涵是对于“自由”“正义”的升华,而马克思道德观以意识形态性、革命性、阶级性为特征,并总结了马克思道德观以生产力高度发展、消灭阶级和私有制、形成联合体为实现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共产党宣言》;道德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2)04-0017-03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某种道德困境,认为马克思批判“道德”,是“反道德主义”的。《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公开表达个人观点的重要著作,通过从正面阐述《共产党宣言》中蕴含的道德观,则能够有力回应认为马克思主义是“非道德主义”的观点,重新确立起《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一、《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对马克思主义“非道德主义”的回应
在《共产党宣言》以前,人们从马克思著作中可以明显感知到他对于资本主义不道德的剥削和压迫的强烈批判。但针对《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提出“共产主义要废除永恒真理,它要废除宗教、道德,而不是加以革新”[1]的断章取义、不假思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非道德主义”的观点引起了极广泛的讨论,甚至一些学者借此为资本主义辩护。在马克思主义“非道德主义”的观点影响下,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将从其物质基础开始被全盘否定,那么过往一切传统的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发展而来的道德观念将被消解,社会生活将被“无道德”“非道德”所误导,从而出现道德判断标准的混乱、混淆[2],不利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研究的长远发展。
(二)正面确立《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发展中的地位
马克思一生的诸多著作都因为所处的时代条件的缘故没能在其生前公开发表,而《共产党宣言》不仅得以成功发表,更是马克思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其中蕴含的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研究道德的本质和内涵的科学方法,使得道德从纯粹抽象的说教转向从社会历史条件的考察,极大地影响着之后学术界对于道德理论的研究。而长期以来,关于马克思道德思想的研究对《共产党宣言》没有足够的重视,相关文献还较少。同时,《共产党宣言》中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是批判资本主义道德观的有力思想武器。这一纲领使得无产阶级能够认清资本主义所谓的道德实际是资本主义谋求更大的自身利益的虚假的道德,只是服务于资本主义生产秩序的手段,虚伪的道德掩盖的是事实上的不道德,《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得无产阶级能够站在科学的理论基础上对资本主义进行道德批判。
(三)为当今发展社会主义道德提供理论指导
《共产党宣言》中的道德观是当今中国道德理论发展的理论来源。马克思的道德观摒弃了纯粹的道德说教,从历史的、阶级的角度分析道德的内涵和实现路径,为当今结合中国的历史和国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中国传统道德和新时代的社会主义道德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为促进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发展,不将道德建设流于表面的道德说教和思想灌输提供指导,也为正面阐发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内涵和特征,突破马克思的道德困境,帮助我们在受到资本主义的虚伪道德侵蚀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展现社会主义道德的优势、彰顯大国风范和品格,提供了行动指南。
二、《共产党宣言》中道德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过程
(一)历史背景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此时工业革命正在飞速发展并造成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而后社会矛盾以工人的社会革命运动集中爆发出来,但当时工人的革命运动没有科学的理论做指导。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法国占领德意志帝国的部分地区后将一系列现代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引入,使其快速走向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虽然后来德国又经历了复辟时期和长期的战乱,但在1848年德国“三月革命”之后,欧洲迎来了一段经济快速发展高度繁荣的时期,无产阶级的队伍也日渐壮大起来。在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不道德的剥削、压迫,以及工人运动对“自由、平等”的渴望和追求为《共产党宣言》对资本主义进行强烈的道德批判提供了充分的社会历史条件。
1832年德国发生了著名的“汉巴赫集会”,当时的德国联邦议会拒绝集会者要求德国建立统一的民主共和政体的要求,并对他们展开报复,因而大批集会者流亡巴黎并建立了“流亡者同盟”,而后“正义者同盟”从中分离出来,并参加了一系列起义运动,但由于当时“正义者同盟”奉行四季社倡导的巴贝夫主义,不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起义遭到镇压。“正义者同盟”活动重心转移到了英国的同时他们也意识到自身理论的不足。因此,“正义者同盟”正式邀请马克思恩格斯加入。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共产党宣言》就是作为改组后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被公开发表的,而其中包含的马克思的道德观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并公开表达出来。
(二)《共产党宣言》之前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发展
1.青年马克思的道德思想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已经在他的著作和文章中体现了其与前人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观。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开始认识到道德思想是建立在一定的阶级关系的基础上的,但这时的马克思对普鲁士议会背离法理和道义的抨击和对底层民众的维护更多的是基于过往受到的良好家庭和学校教育的反映,从而具有帮助弱势群体的道德感,但在马克思对当时的法律与道德观进行深入学习并进行批判的过程中,他也开始对社会道德观形成反思。这逐渐体现出了马克思的道德思想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过渡趋势。1B7CB290-21F6-4747-A092-4D6A15BB37B8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道德思想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深刻阐释了人的异化的四重属性,进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展开批判。受到黑格尔道德观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道德观的影响,当时马克思的道德观还更多地停留在用抽象的、意识层面的批判,他用“残酷”“非人”“粗鲁”等字眼揭露资本主义不道德的行径。但也可以发现,他开始思考社会历史现实与道德观念形成的关系以及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与道德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写作可以看作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萌芽的标志。
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道德思想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道德思想继承了《神圣家族》中对鲍威尔等人的道德救赎理论的批判,同时完成了他道德理论的范式转换,即以历史唯物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将社会生产力和历史条件作为道德观形成的最终基础[3]。在这一著作中,历史唯物主义成为马克思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马克思也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超越了过去所有的道德观,使得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也不再仅限于抽象的说教,在现实的社会实践和阶级关系的思考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更加“脚踏实地”,从而有了长足发展。
三、《共产党宣言》中道德观的主要内容
(一)道德的内涵
1.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是马克思道德思想的出发点,同时也是道德观形成的主体。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道德的主体认知已经从费尔巴哈抽象的、自然属性的人转化为从事生产劳动的“现实的人”了。马克思将人放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历史中来考察,现实的人推动着生产力得以发展,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部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得以不断发展。同时,道德思想又以现实的人的道德实践状况反作用于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道德形成于现实的人的观念之中,道德的实践与发展都依赖于现实的人。
2.自由和正义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用“正义”“自由”等字眼来阐述其道德观,而对于资本主义马克思不吝惜用无耻、冷酷无情来形容。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道德中蕴含的自由不同于资产阶级生产关系范围内的自由,而是一种选择分工、从事劳动的自由,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应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道德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共产党宣言》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占有与分配的“剥削”实质和非正义性。也就是说,“正义”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而显然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非正义。基于《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对道德观的“正义”“自由”内涵的正面确立和对资本主义非正义的批判,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的“道德”内涵得以树立起來,即现实的人在自由与正义的前提下,符合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观念上层建筑。
(二)道德的特征
1.意识形态性
一定时期的道德是对当时的社会存在的反映,道德不会自己发展,社会意识发展到一定历史时期后才有了道德,而人们的道德观念反映的是其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和阶级,处于不同社会历史条件或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具有不同的道德观,而同时,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道德往往主导着当时社会的道德观。在马克思眼中,不存在永恒的道德,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有特定的道德含义。因此,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历史条件下,道德的准则也是资产阶级所制定的,正如“资本主义必将灭亡”,随着时代的发展,资本主义的道德也将被打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会形成新的道德。
同时,道德也能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统治阶级的道德观念能够通过统治阶级的物质力量作用于社会全体成员,维持统治阶级所希望的秩序,这也是资本主义的压迫被道德所掩盖的原因。因此,道德本质上具有物质内核,道德思想不能够脱离物质的基础来考察,资本主义道德会随着私有制消灭、阶级消亡而失去物质基础,而无产阶级道德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焕发生机。道德观的发展与社会意识同步而行,同时也具有独立的发展脉络。
2.阶级性
马克思早在之前的著作中就指出,土地所有者与资本家有着各自的阶级利益,道德观也就存在着差异。土地所有者因资本家夺取了自身的财富,阻碍其发展,而将资本家叙述为道德上的恶棍;资本家则为巩固阶级利益,在道德上抨击土地所有者是阻碍道德与自由的蠢人[4]。双方都代表各自的阶级利益,因而具有各自的道德标准。马克思反对的是资本主义虚假的道德、被利益掩盖的道德,而不是道德本身。资产阶级的道德与无产阶级的道德处于不同阶级的语境之中,资本对劳动者的“关心”在形式上与道德的表现上有某些“善”的方面重合,但由于资产阶级统治下的道德是要遵从资产阶级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从而维护资产阶级稳定获利的“道德社会”。而无产阶级所追求的道德是在全人类解放后的自由的基础上的,而不是某个阶级的私利。因此,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道德与资产阶级的道德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而道德的阶级性将会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对立消失时消失[4]。这里,马克思所指出的道德意识形式的消失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意识形式,只是在阶级社会中虚伪的阶级意识形态以及相互对立的道德的阶级性。
3.革命性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具有革命性,或者说具有彻底的批判性。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因其意识形态性则使得新的社会形态的道德会产生对旧的社会形态的道德的批判,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阶级性也使得无产阶级以无产阶级道德批判资本主义道德。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革命性之下,他对于一切旧道德都以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同时也批判现存的道德,具有与唯心主义道德观和资本主义道德观彻底决裂的革命性。革命性的特点也指导无产阶级通过革命的方式扫清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进而破除资本主义的虚伪道德,建立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道德。因此,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区别于以往任何一种道德观的特征。
(三)道德的实现途径
1.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发展生产力1B7CB290-21F6-4747-A092-4D6A15BB37B8
马克思揭示了生产力的发展才是决定社会状况的根本物质力量,也就是说生产力最终决定道德观的发展。要使得人们的道德观念产生根本的变化,根本是要使得社会生产力发生变化,从而使得社会形态更替、统治阶级变革,在更为高级的社会形态下,人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实现思想境界的显著提升,其中也就包括道德之进步。这种意义上的发展挣脱了封建社会中人身依附关系和资本主义社会中恶意竞争与异化的状态,祛除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受物的支配而表现出的片面化和伪善。人们为了交往而交往,而非将其仅仅当作手段以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或物欲,这种交往反过来也会提升人的潜能,从而实现良性循环。
2.道德实现的手段是消灭阶级、私有制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道德的实现实际是要实现所有制关系的变革,在这种意义上,道德的说教是没有意义的,不能使得道德突破思维的藩篱,走向现实道德的进步,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及道德。因为,共产主义者所追求的只是可以实现正常的、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生产和交往的组织[5],人们为追求个人个性的发展必将进行消除阶级和私有制的共产主义革命,以达到和社会生产力的适应,这时将不存在私有制,也不存在权利和义务。因此消灭阶级和私有制就成为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中道德实现的必要手段。
3.道德进步的归宿是形成联合体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形成的“联合体”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也就是说,自由和自我实现只有在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即一个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阶级的社会,在这种联合体中每个人才能拥有满足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时间与物质资源,从而充分发挥潜能。虽然马克思指出,人们形成联合体才能实现道德的全部内涵,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反对道德的存在,相反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就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历史性的批判。马克思主义道德观提倡改变世界,这种基于实践的道德,如指出解放全人类的道德目标对于社会发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起作用。道德的目标不是限于去解释社会客观规律或现象,停留在精神层面的构思中,马克思基于实践的道德虽然不能直接改变世界,但将继续为改变世界服务。
参考文献:
[1]艾四林,曲伟杰.《共产党宣言》导读(增订版)[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2020.
[2]卢黎歌,武星星.道德虚无主义的学理批判——兼论恩格斯《反杜林论》中的马克思主义道德观[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0(7).
[3]魏传光.马克思道德理论的历史生成[J].南京社会科学,2019(6).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1B7CB290-21F6-4747-A092-4D6A15BB37B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