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 玥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梅小学)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提出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作业布置更加科学合理”的目标,并且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科学利用课余时间”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我校在落实“双减”工作中,以“减负增质”理念为引领,开展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努力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作业管理水平、提高课后服务水平的“三提高”。尤其是在“提高作业管理水平”的创新实践中,我们在区域精品教研工程的基础上,形成闭环式管理,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共同指向“减负增质”的目标。
以我校开展的“爱的课程”为例,学校通过调研,征集师生的意见与建议,确定了课程评价的新方式——让学生从课程菜单中选择或自主创新内容,从而呈现多样化的作业作品。学校要求学生作品均以“爱”为主题,倡导学生向身边的人——防疫工作者、父母、老师、同学等学习,并用自己的作品表达爱。课程内容丰富,学生作品异彩纷呈(见表1)。
表1 “爱的课程”学生作品统计结果(部分)
我们将学生作品展示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寻出学生作业的兴趣点所在。全校2546名学生共完成了3840幅课程作品,生均作品达到了1.5份。其中,占比前6位的作业形式分别是:“画一幅画”753份,占比19.6%;“朗读课文+朗诵诗歌”作品共498份,占比13.0%;“书法作品”471份,占比12.3%;“自创内容”358份,占比9.3%;“唱中文歌+唱英文歌”共290份,占比7.6%;“做计算题”共计257人,占比6.7%。
从这次活动的统计数据中,我们也发现学生智能优势的不同,反映出学生一定的思维习惯,以及学校多元课程和课堂教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捕捉到学生作业的兴趣点在于画画、唱歌、朗读、书法等。一方面是小学生活泼好动的年龄特征使然,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学校学科教学的优质与优势。再看作业数量排在后几位的项目,如“制作美食、科学实验、讲数学题、种植绿植、数学日记”等,这些项目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关注度、引导与指导的力度相对缺乏,值得相关学科教师重视。同时,我们特别关注了“自创作业”,其作业完成数量位居前列。看来未知的项目对学生很有吸引力,学生也乐于挑战自我、创新探究,尤其以高学段学生选择居多,更可喜的是这些作品大多属于跨学科领域,体现出较强的综合性和实践性。
面对课程活动统计的数据,我们进行了反思。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都给学生留了什么样的作业?使学生的课程表达呈现出怎样的样态?教师有没有在常态化的作业布置中给学生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作业的形式是否单一、机械性、枯燥乏味?教师有没有在拓展性作业中引导学生去完成一些实践性、创新性的作业?教师怎样做才能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如何设计一些能让学生自主实践、发挥创造力的作业?基于以上思考,我们探寻学校作业管理改革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恰逢此时,《辽宁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管理“十要求”》等文件相继出台,政策的引领让我们更加坚定了作业管理的方向和途径。
在作业的设计与布置中,我们要求各年级教师要统一备课,在此基础上,根据各班学情进行个性化的二次备课,给予教师弹性空间。学校不囿于常规的书面作业,更倡导教师设计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的作业,既要保障基础达标的常规作业内容,又要丰富一些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型、分层型、实践型、创新型的个性化作业,体现“五育并举”,综合施力。
除了布置单一学科的作业来夯实学生的基础外,我校还成立了跨学科教研小组,设计学科融合的主题式作业、项目式作业,这样的作业更吸引学生,且富有挑战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彰显作业的育人功能。
作业的完成不应该局限于教室里,而应拓展到学校、家庭、社会等更广阔的空间。教师要善于设计创新型作业,如社区活动、亲子活动、综合实践活动,探究型作业、项目组作业既锻炼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我校要求教师的作业设计要以教研组为核心,广泛听取学生、家长的意见与建议,形成一个开放的“作业研讨圈”。教师要认识到作业设计是教学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不能孤立地研讨作业,要考虑布置作业前的课堂教学环节应如何提高实效性,还要考虑布置作业之后应如何辅导、指导、反馈、评价、检测,只有把“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作业辅导—检测评价”整个闭环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修,才能发挥每一环的最优效能。
我校组织各年级组教师的中坚力量,依据学情设计基于课标、教材,指向核心素养提升的系统性作业,形成涵盖各学段、各学科的“作业智库”,供师生选择,既做到保底达标又尊重差异,使作业布置更科学精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学校将常规的作业检查工作创新为作业分享的形式,即每个年级将所有班级的作业集中在一起,本年级和其他年级的学生和教师共同对这些作业进行评价,将作业的闪光点记录下来。学校进行统计汇总,将师生发掘的亮点、优点分享在学校群和公众号平台,让作业检查成为面向师生开放的作业分享活动。这种作业检查形式,创新了作业的反馈样式,成为师生在作业中发现美、欣赏美、传递美的活动,促进作业质量的有效提升。
我校组织各年级教研组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落实作业创新改革方案,通过制度保障、专家引领、随机调研、定期评价等管理措施积极助推作业的深度研究。经过一段时间的行动,我们看到教师对作业育人功能的挖掘、作业分层的科学设计、作业评价的多维探索等都有所提升,学生对作业的态度、习惯也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教师通过课程成果展示活动,掌握学生作业的兴趣点,从解读文件、分析学情、反思研讨等方面,明确落实作业管理的校本化实践途径;作业设计形式多样,内涵丰富,外延拓宽,精准高效,指向素养,服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促使学生转变对待作业的态度,从而形成作业新样态;学生的自发、自能、自评、自得,充分彰显了作业的育人功能。
学生从作业分组开始就是自发的,有的三五人一组,有的十几人一组,自发小组的形成源于他们有一个共同的作业主题。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有时是利用课间时间在走廊里、操场上即时性地研讨,有时是在课余时间通过线上连麦、视频会议等方式商量。自发的作业活动促进了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对作业的态度发生了积极的转变。
学生能设计作业宣传海报、制作投票箱,能邀请教师和家长指导,能查阅资料,能走到其他年级的教室里、教师的办公室里沟通与交流,能在走廊里、操场上、食堂门口等场所进行作业宣讲。学生经历了作业主题的选择、作业形式的商讨、作业的分工合作、作业作品的呈现等一系列挑战过程,各方面能力都得到提升。
在“六一”儿童节,我校分楼层布置了作业展台,各组学生用写、画、演、说、唱、舞、弹、模拟、走秀、实验、视频等方式展示自己的作业;学生跨年级进行作业评价,为喜欢的作业小组投票;各组整理投票箱,进行统计上报,根据票数评选获奖小组。学校为获奖小组颁发奖学金,获奖的小组有制作模拟灭火器的、制作模版展示养蚕经历的、表演皮影戏的、创作设计学科徽章的,等等。各组领到奖学金后要讨论并制订使用方案,有的用来买书丰富班级图书角、有的用来捐给贫困山区的学生、有的设为班级奖学金等,通过这样的评价过程升级为新一轮教育。
通过创新作业形式,学生成长迅速。有的学生说:“我结交了新的学习伙伴,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有的学生说:“我知道如何去推广自己的作品,会制订方案,用自己的所得帮助别人。”学生做作业的兴趣更浓厚了,对做好作业的信心更足了,自主作业的能力也增强了,与人相处、与人合作、心系他人的感悟从实践中自然地生发出来。可以说,这样的作业“可爱”“有爱”,让学生“热爱”“钟爱”,也必将成为学生发展的持续动力。
作业改革历程让教师换了一个全新视角来审视学科课程与教学,让教师再次聚焦课堂、聚焦作业。作业布置的视角改变了,作业管理的要求落实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了。坚持作业改革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会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的积淀会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