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后加快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2022-05-31 16:27刘迅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哈尔滨市新冠疫情创新发展

摘 要:以哈尔滨市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状况为切入点,分析新冠疫情给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带来的直接影响、间接影响、逆向影响,提出新冠疫情后加快哈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以及主要措施,通过科学方法应对疫情危机,探寻“后疫情时代”哈尔滨市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冠疫情;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3-0034-04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中国社会经济生产和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极大损害,许多行业企业被迫停工停产,文化产业就首先遭受了疫情带来的巨大冲击。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对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带来的较大影响,如何客观分析、判断并制定出相关对策建议,以便科学应对疫情危机,化危为“机”,探寻“后疫情时代”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重大的课题。

一、哈尔滨市文化产业总体发展状况

新冠疫情发生前,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已经进入全面高速发展阶段。在哈尔滨市政府制定的《哈尔滨市文化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下简称《纲要》)的全面指引下,哈尔滨市于2014年初步完成了《纲要》中的重点发展内容。经过2014—2019年近五年时间,哈尔滨市已经全面实现了《纲要》中的目标,即实现了构建“一轴两带”(即南岸欧陆文化、音乐文化、历史民俗文化,北岸冰雪文化、音乐文化、湿地文化的松花江濱水文化景观轴和“两带”——冰雪文化景观产业带、特色文化景观带)、“六大特色文化区域”(江北、平房、群力、哈师大、中心城区、阿城特色文化产业区域)的产业布局,推进了“六大文化产业”发展(新闻出版业、影视传媒业、演艺娱乐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会展业),完善并建设“十大文化产业园区”(平房动漫产业园区、群力文化产业园区、太阳岛文化产业园区、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哈师大黑龙江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等),实施了“十三大重点项目带动战略”(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项目、广电产业开发项目、哈尔滨新闻网及报业建设项目、影视产业项目、演艺娱乐产业项目、历史街区开发项目、历史文化遗址保护开发项目、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项目等),培育出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等五大骨干文化企业集团。

二、新冠疫情对哈尔滨市文化产业的影响

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疫情使已经进入全面高速发展阶段的哈尔滨市文化产业陷入了大部分停滞的状态。经过对哈尔滨市文化旅游业、影院业、高端印刷业、出版业等多家文化产业走访调研,90%受访文化企业表示,疫情带来的最大压力是停工停产带来的经营收益锐减,有的企业甚至面临着无收入、房租的高额费用、员工工资支付、未来文化产业市场的不确定性等诸多问题。20%的受访小型文化企业表示仅可支撑1—2个月,50%受访企业支撑时长在3个月左右。根据调研结果,本文对新冠疫情给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带来的影响作出以下分析。

(一)直接影响

哈尔滨文化会展及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产业、影院业等行业是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文化产业机构。此类机构多以文化娱乐消费项目经营为主,需要观众进行现场参与、直观体验,但由于其开展经营活动的场所人员具有相对密集的特点,新冠疫情期间其场所被迫关闭,不能营业,经济效益遭受巨大损失。以哈尔滨影院业为例,哈尔滨主城区及周边区、县、市的电影放映企业约有60家,仅2018年一年春节档,哈尔滨票房就达4 932.5万,电影观众人数为1 284 632人次(数据来源于《新晚报》)。2020年春节受新冠疫情影响以来,哈尔滨各大影院被迫停业,营业效益几乎为零。至2020年7月25日,哈尔滨影院中的12家才终于迎来复工后的第一批观众。

第三十一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以下简称“哈洽会”)、第七届中俄博览会等大型文化会展受到疫情影响,延期至2021年6月举行,损失金额巨大。据统计,2018年第二十九届“哈洽会共签署各类合同、协议268项,总金额约591.56亿元。现场销售额1.2881亿元”(数据来源于中国食品报融媒体)。另据搜狐网哈尔滨新闻报道,2019年第六届中俄博览会和第三十届哈洽会总签约额1 700多亿元人民币。由此可以看出,2020年哈洽会、中俄博览会等大型文化会展受疫情影响,不能正常举办,使哈尔滨文化会展的直接经济效益受到巨大损失。另外,哈尔滨旅游业中,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初的冰雪旅游(太阳岛雪博会、冰灯游园会等)及夏季的中国(哈尔滨)青少年动漫周、湿地节、啤酒节、哈夏音乐会等都无法如期举行,包括太阳岛、伏尔加庄园、波塞冬海洋王国、英杰温泉小镇等在内的所有景点均闭门谢客,直至2020年6月开始才陆续开放,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

另外,受新冠疫情直接影响较大,产业发展受损较重的还有以高端印制装备、广电影视装备、移动互联装备、文化教育装备、游戏娱乐装备等文化装备产业制造、技术开发等行业。此类行业受疫情影响,长达半年无法开工,无法恢复正常生产,导致与之关联的产业也连带受损。同时,由于市场需求遇冷,产品的销售受到极大影响,如以高端包装印刷为主的哈尔滨汇丰器材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品销售就受到了限制。

(二)间接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在给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经济损失等直接影响的同时,还将通过经济受损、文化建设停滞、文化消费缩减、业内人员流失等方面给哈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间接影响。

1.经济受损间接影响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哈尔滨城市发展的支柱产业,全市从事文化产业活动的经营单位共有1.98万家,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在副省级城市中居第十二位(数据来源于黑龙江省人民政府)。“2015年哈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70亿元,占GDP比重为6.42%。”2016—2019年末,哈尔滨市文化服务业、文化制造业、文化批发零售业产业规模持续保持较快发展态势。文化产业对哈尔滨市经济产生巨大拉动效应,如果文化产业不能很好地快速复苏,将对哈尔滨市的经济增速与发展造成影响,而这种影响又会反过来传导到文化产业,最终影响哈尔滨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2.文化建设停滞间接影响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城市文化建设是提升人民群众生活品质的重要内容,城市文化建设不仅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刺激文化消费,还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市场平台,从而形成良性的文化消费循环链条。冬季的冰雪旅游和夏季的哈洽会、哈夏会本是一年内哈尔滨城市文化活动和市民文化生活最为集中的时期,但由于疫情的影响,所有文化展会活动被迫取消或延期,同时,包括博物馆、图书馆、艺术文化体验馆等在内的各类公共文化场馆纷纷关闭,哈市人民群众的文化活动场地锐减甚至暂时消失,城市文化生活建设受到阻碍,间接影响了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

3.文化消费缩减间接影响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消费市场的复苏和繁荣是疫情后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所在。疫情对于经济发展的冲击导致部分群众的工资收入降低,人们势必会进一步缩减文化消费。而且疫情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部分民众出于健康考虑,可能仍然不会选择参加聚众性的文化娱乐消费活动,短期内部分文化企业仍然要承受来自市场的压力。

4.业内人员流失间接影响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从业人员是哈尔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据统计,2014年哈尔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为18.37万人,比2013年增加0.97万人,增长5.5%,占全市就业人员的比重为3.28%。受新冠疫情影响,哈尔滨众多文化产业企业正常业务难以开展,本身还要面临房租支出、人员工资支付等各项开支,资金压力巨大。部分文化企业流动资金储备不足,风险抵抗能力弱,只能以减员方式维持生存,导致疫情期间文化產业从业人员大量流失。

(三)逆向影响

新冠疫情产生的直接与间接影响在使哈尔滨文化产业出现发展停滞的同时,还使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大、产业经济效益出现逆势上扬态势的文化企业崭露头角,这是新冠疫情带来的逆向影响。如哈尔滨互联网文化产业、广播电视、远程办公软件开发、在线教育、通信技术、直播平台、录播技术企业、新闻传播、数字出版、通信技术等服务企业,这些企业的经营项目多为非接触性远程参与式的文化服务项目。这类互联网文化企业利用疫情时期特殊的媒体传播方式,反而迎来了自身发展的良机。

三、新冠疫情后加快哈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根据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结合新冠疫情对哈市文化产业带来的具体影响,本文提出新冠疫情后加快哈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建议。

(一)构建文化产业疫情应急管理体系

针对疫情对哈市文化产业造成的冲击,应快速构建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应急管理体系,出台相关切实有效的文化扶持政策,以巩固文化产业应对机制建设基础,实现文化产业疫情管理体系的长效机制。一是应适当调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使用方向,重点向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新闻出版、文化旅游、演出娱乐、影视传媒、文化创意等行业倾斜,帮助这类文化企业从疫情导致的巨大损失中快速复苏、恢复;二是发挥文化金融的扶持作用,快速恢复城市文化生活,刺激文化消费;三是鼓励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社会团体积极发挥作用,加强信息共享、产业对接、政策咨询,搭建起体系化产业链,共促产业发展。

(二)树立文化产业疫情“新业态”意识

疫情使文化产业出现新兴文化业态,如线上教育、线上办公等,这是数字化趋势下产生的文化产业结构变革,这种“新业态”的出现需要我们迅速改变传统文化产业思维模式、转变观念。文化企业应该大力发展数字文化新业态,形成“互联网+文化产业”的经营模式,打造文化消费新模式,推动文化产业快速转型升级。哈尔滨市应围绕具有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文化创意、新兴媒体、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文化电商、演艺娱乐、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民俗工艺等重点业态,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融合创新,发展软件开发、新媒体、创意设计、动漫制作、广告策划、数字出版等互联网文化科技企业,培育融合度高、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互联网+文化产业”集群。

(三)加快文化产业“互联网”转型步伐

此次疫情的突发使哈尔滨市文化产业迎来强制性整体转型的窗口期,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路径被打破,数字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呈现出由“消费互联网”向“生产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产业发展态势,倒逼新技术应用、新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激发文化生产力的爆发。第一,应抓住疫情所带来的机遇,摆脱原有的路径依赖,推动文化产业回归文化市场,以“原始创新”的精神进行发展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将惯性的线下发展转向线上,为文化产业大规模转型开辟道路;第二,应抓住数字技术变革的机遇,以大力建设新一代文化基础设施为突破口打造数字文化产业新生态,侧重对哈尔滨区域传统文化进行数字化整理,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保证数字文化生产和消费需求。

(四)促进疫情后文化产业重点领域发展

为积极应对文化产业因疫情遭受的巨大冲击,哈尔滨市应将动漫产业、音乐演艺、新媒体、文化软件、数字出版、民俗文化旅游、高端工艺美术、高端印制划分为疫情后哈尔滨市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领域,在加强产业内容创意和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和新手段,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弥补疫情带来的巨大损失。同时,哈市应加速传统文化产业经营发展,充分利用哈尔滨金源文化、移民文化、欧陆文化、音乐文化、冰雪文化、工业文化、红色文化等丰富而多元的传统文化资源,彰显哈尔滨市文化产业的地域特色,增强疫情后文化产业竞相发展的实力。

1.动漫产业。哈尔滨市应大力发展平房动漫产业基地。目前,平房动漫产业基地入驻企业300多家,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对哈尔滨市动漫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集聚效应。因此,应扶持、提升原创动漫精品创作、研发及制作水平,加强有哈尔滨区域特色的动漫衍生产品开发;开发动漫游戏领域的应用软件,推动游戏商用引擎优化迭代,提高本土游戏自主研发能力;扶持具有黑龙江地域文化特色的原创游戏产品,支持精品游戏衍生品和服务的开发及出口;建设好平房动漫公共服务平台;办好中国(哈尔滨)青少年动漫周等影视动漫品牌活动,打造国内领先的影视动漫产业基地。

2.音乐演艺。哈尔滨市应大力扶持当地原创音乐和歌舞剧、音乐剧、话剧创作;优化文艺院团资源配置,提升文艺院团艺术创作生产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办好每年一次的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黑龙江冬季文化驻场演出、哈尔滨音乐厅活动等文化艺术活动,培育和扩大哈尔滨音乐演艺市场。

3.新媒体。新媒体融合发展是时代要求,推动哈尔滨新媒体产业融合发展应以数字传媒产业为优先发展目标,加大对新媒体、人工智能、VR技术、AR技术的开发,把握新媒体的变化与发展特点,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去创新传播方式,实现从全民参与的“众媒时代”向人机交互的“智媒时代”的跨越,改变并掌握信息传播新方式。

4.文化创意。哈尔滨市应大力发展创意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信息业等领域融合发展,以现代创意设计提升文化产品内涵和质量;开发具有哈尔滨地域特色城市风格、城市时尚元素、城市文化品质的文创产品,促进哈尔滨优秀传统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积极构建时尚品牌群,培育壮大时尚文化产业;支持文化创业创新,打造创新设计之都、文化品牌之都;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科技、文化旅游和文化美食,开展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的展销活动。

5.数字出版。哈尔滨市应推动传统出版的数字化转型,鼓励对文化典籍、艺术品、文物、黑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出版开发;加强数字出版的技术攻关,支持建设数字出版研发、资源管理和在线服务平台;实施出版业振兴计划,打造“哈尔滨出版”品牌;支持个体经营的有文化特色的“书城”“书店”建设,推进阅读空间与文化创意的融合拓展、电子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双向延伸。

6.民俗文化旅游。为有效助力文化和旅游企业共克时艰,积极推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哈尔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加快复苏,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同时深度挖掘和活化利用哈尔滨民俗、历史建筑、历史街区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提升博物馆、民族博物馆、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和民俗文化产业园区的文化旅游功能;促进民俗旅游景区、景点改造升级,推进哈尔滨民俗文化旅游业发展,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示范景区。

7.高端文创产品开发。哈尔滨市应提升文创工作人员的设计理念和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动高端文创产品开发,推动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如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非遗资源创意产品设计、文化旅游创意产品设计、工艺美术文创产品设计等蕴含鲜明哈尔滨地域文化、民俗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精神价值和商业价值的高端文创产品开发项目,使人们在购买产品的同时,能够了解哈尔滨城市文化特色。

高端印制。哈尔滨市应推动印刷复制产业从传统的加工服务型向综合创意和设计服务型转型升级,巩固高端精品印刷复制的发展走向;大力发展数字印刷、智能印刷,推进绿色印刷认证,鼓励引导出版、包装、印刷全产业链采用环保工艺技术。

(五)加强疫情后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哈尔滨市应完善吸引高层次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建立人才引进使用机制,推动人才体系建设,以设立工作室、项目聘任、客座邀请、定期服务、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和使用文化人才及其团队;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文化企业资源,加强文化智库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针对疫情期间文化产业专业人员辞职较多、流动较大的特点,以优化文化产业就业结构为主要内容,加大对网络文化服务、休闲娱乐、旅游、广告会展等为主的新兴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与重用,优化哈尔滨市文化产业人才就业结构。

四、新冠疫情后加快哈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措施

(一)促进市场融合发展

疫情后,哈尔滨市一方面应继续大力推进哈尔滨市国有文化集团的创新与转型发展,另一方面应鼓励民营进入哈尔滨市文化产业领域,同时加快对中小微文化企业的培育和扶持,最终形成国有、民营、中小微三方面融合发展的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整体新格局。同时,应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各级各类文化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的职责与服务功能,实现行业与联盟共创、共赢,推动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高起点推进产业发展

哈市应建设一批高起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平房动漫产业园区、群力文化产业园区、太阳岛文化产业园区、哈尔滨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区、哈师大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伏尔加艺术小镇园区、冰雪产业基地、数字产业基地、音乐剧创作产业基地、冰上舞蹈杂技创作演出基地等高起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创建国家和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提高园区软硬件建设和服务标准,打造全国知名文化创意区域,并支持各区创建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

(三)推进文化会展

哈尔滨市应支持文博会、动漫节、哈夏音乐会、文化设备展等大型节展和市政府重点支持的展会或活动;支持文博会在境外举办精品展或设立分会场;支持文化企业和行业组织举办文化产业专业会展;支持企业参加影视节、动漫节、文化设备展等国际大型节展和国家重点支持的展会或活动。

(四)实施创作扶持计划

哈尔滨市应完善哈尔滨原创影视、动漫、出版等内容生产扶持机制,加大对精品内容生产和传播、技术研发创新的支持力度;大力扶持具有哈尔滨城市历史文化特点与龙江地域特色的原创影视、动漫创作资源,推进金融资本与影视业规范有效对接,打造哈尔滨影视及动漫发展聚集中心。

(五)坚持科技创新

文化创新既包括文化内容的创新,也包括文化形态的创新。哈尔滨市应将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实体经济、互联网相结合,依靠强有力的科技技术,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的融合创新,最终实现从文化创意到制作、传播、交易等环节的全面创新与发展;全力发展云计算、软件开发、新媒体、创意设计、动漫制作、广告策划、数字出版等互联网文化科技企业,培育融合度高、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互联网+文化产业”集群。

(六)推进文化消费升级

哈尔滨市应开发新型文化消费模式,推动数字文化消费、高雅艺术消费、体验式消费等文化消费升级,支持开发实体书店、传统文化娱乐行业;加快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建设,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健全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机制,促进多层次、多业态文化消费设施发展。开发新型文化消费金融支持和服务模式,支持经营性文化设施、机构提供优惠或免费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

综上所述,新冠疫情在给哈尔滨文化产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带来了文化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压力、阻力与动力、活力相互构成了“后疫情时代”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的背景。危中有机,危中寻机,必将成为“后疫情时代”哈尔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旋律。

参考文献:

[1]  范周.数字经济变革中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1).

[2]  徐勇.加快新时代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8,(3).

[3]  魏鹏举,孔少华.内生增长视野下的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新思路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  張敏,顾薇.“互联网+”时代江苏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7,(1).

[5]  卢靖一,李诗慧.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报告[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9(8):65.

收稿日期:2021-03-29

基金项目:哈尔滨市社科联2020年度重点研究课题“新冠疫情后加快哈尔滨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与建议”(2020HSKZ007);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18YSB127);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GJB1421378)

作者简介:刘迅(1973-),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硕士,从事文化产业、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哈尔滨市新冠疫情创新发展
画作选登
新冠疫情视阈下感悟“四个自信”国家共识
“心理成长任务包”助力学生安度疫情
关于疫情对地区经济金融影响情况的调研
新冠疫情对县域脱贫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地方金融支持的建议
有失尊严
创新发展背景下的高职本科人才培养对策
基于供给侧改革理念的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数据新闻的传统因素及创新策略
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