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黎
关键词:儿童剧;审美心理
儿童审美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不同,儿童由于其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他们与成人的审美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儿童剧创作者在进行创作时,应着重关注儿童的心理,进而结合其审美特点,科学严谨地对儿童剧进行创作,从而使儿童剧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有效发挥去审美素养培养效果。
一、儿童剧中的人物性格与形象的趣味性
人物是戏剧作品推动故事发展的重要部分,人物形象是否鲜明、有特色,关系着能否更好地表现和推动剧情,以达到既定的目标。所以从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上面,力求要具有特色和趣味性。著名儿童剧创作者周端木在《戏剧结构论》中说“人物不在矛盾中出场,势必黯淡无光”,这句话也直接点明了情节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是戏剧推动中很重要的一点。在持续保持的不断增加的新的外部冲突中各具特色的人物一一出场,这样能够有效地增强观看者的兴趣,丰富其内容。除了在矛盾中出场以外,在特色鲜明的一众人物相互彼此碰撞的时候,彼此之间性格特点的不同,对彼此的那种冲击产生的矛盾是自然而然的,这既能够增加戏剧的精彩程度,还能使其在矛盾的解决上,借用剧情的发展以及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和进步将剧情推向下一個情节或者高潮。人物性格与形象的趣味性是视听感官上的趣味性,是要基于人物性格之中的。如在《山娃寻师记》中,剧中的人物性格与形象塑造上通过不同类型人物不同塑造方法的手段加以设计,尝试建立典型人物以及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这种方式极大地加强了幼儿的观看兴趣,让他们更具观看欲望。
二、儿童剧中引人入胜的行动推动力
行动推动力是一部戏剧作品是否具有张力和能否吸引儿童观众的重要部分,行动也就是戏剧推动情节的必然动作。我们只确认了戏剧性动作的性质:对规定情景构成的冲突、矛盾、抵触、摩擦推动的剧情的发展、变化的承载性。剧情中的动作,就是在良好的戏剧情境制约和推动下的人物言行及其带来的事态变化。那么行动推动力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一种使剧情进一步延伸、发展的,具有带动观众情绪、情感的力量。行动推动力对任何一种风格样式的作品来说都是重要的,在儿童剧中要牵引儿童的目光,吸引他们足够的关注因而显得更加重要。如在儿童剧《魔豆》中,造型各异的人物通过自身的特征性动作来构建了“特殊”的人物关系,进而利用冲突的动作直接推动了下一个剧情的发展,在带动了观众情绪的同时,也使情节得到了合理的发展。
三、儿童剧中危机情境中不忘风趣幽默
戏剧冲突和危机情境是戏剧作品的必然要素,没有了戏剧冲突,也就缺少了戏剧张力,无法让观众感受到其中的情绪,缺乏了抓住观众的紧迫感,观众在这种情境中就会失去对人物的关注、担忧,进而失去对于儿童剧中人物的聚焦,进而失去整个兴趣。在危机情境中常常会有一些“画龙点睛”的风趣幽默,让观众感同身受,感触颇深,好似身在其中,也极大地增强了现场的参与感。如在《山娃寻师记》中村主任去找代课的李老师遇到了患有老年痴呆且耳朵不大好的菖树奶奶,村主任和菖树奶奶说的话,她有时是听不清楚的,但是她还是还自顾自地说一些没有来由的话,离开的时候还特意说:“我走路带风,带风”。菖树奶奶说的话其实是和剧情没有关系的,“走路带风”也不能构成和村主任的对话,但是十分的符合菖树奶自身的人物定位,因此,很受儿童们的喜欢。
四、儿童剧中载歌载舞的戏剧场面
儿童处于一个各方面还没有发育成熟但在飞速发展的特殊生理、心理阶段。歌舞这种亦静亦动的表现形式正好切合了儿童的审美心理。由于歌舞富于变化多种表现形式能够在戏剧面表达中提供多种帮助,也是儿童剧创作中很好的选择。孩子们无法像成人一样枯坐在椅子上两个小时接受人生的洗涤和灵魂的重生。歌舞的表达方式能够有效地在传达剧目思想的同时推动剧情发展,迅速地抓住孩子们的眼球和心房,让整个观演群体融合一体。同时,也是增加记忆点的重要手段,于载歌载舞中具有美的感召力。
总而言之,契合儿童审美心理的儿童剧创作是一项极为复杂的事情,其要想获得更好的成功,那么必然离不开对儿童审美心理的把握,基于此,当代儿童剧在进行创作时,一定要加强自身对于儿童心理能力和审美能力的了解,进而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科学进行设计以及有效性创作,让儿童剧切实发挥出其固有的美育教育效用,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涛,杨朝.儿童审美心理与儿童剧创作新思路[J].戏剧文学,2021(06):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