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2-05-31 07:09何梅
南北桥 2022年2期
关键词:美育中华思政

[ 作者简介 ]

何梅,女,四川自贡人,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 摘要 ]

中华美育精神内涵丰富,是中华美学精神理论层面的实践拓展。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时代呼唤;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涵养人文的内在之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从中华美育精神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丰富中华美育精神融入的特殊载体与活动载体、优化中华美育精神融入的环境与营造美育文化氛围这三方面对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实施策略。

[ 关键词 ]

中华美育精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2.019

美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一环,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命题,“中华美育精神”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并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启发大学生树立正确认识世界的观念和提高大学生改造世界的能力,并把他们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研究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时代的需求,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具有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

1 中华美育精神的基本内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从本质上而言,竞争都是围绕着人才展开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场所,坚定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确保人才的政治属性,才能让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党的事业与国家社会发展建设。在我国5000年的文明发展历史中,中华美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将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可以更好地满足年轻一代学习成长的基本需要,对于年轻人才增强民族自信心、更好地融入第二个百年奋斗历史进程都有重要影响。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说:“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美育精神涵养新一代心灵的重视,中华美育精神也演化自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的中华美学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提出:需要汲取中华美学的精神养分,来振兴文艺工作,传播真善美。

从中华美学精神到中华美育精神,既是美学意涵的传导,亦是理论层面向实践层面的延展。无论是中华美学精神还是中华美育精神,都是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凝聚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不断交融,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得到了丰富与发展。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全民族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识变得更加深刻,内在的文化自信也更加凸显出来,新时代背景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自然包含了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中华美育精神。中华美育精神是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不断延续发展的,中国传统的优秀文化中一直渗透着丰富的美育思想与实践,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美育精神。因此,中华美育精神既体现了美的历史传统与精神内涵,又体现了浓郁的家国情怀与对内在修养和情感体验的重视,是一个浸润式的过程。中华美育精神以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创新,对新时代美育实践的引导与美育价值的引领都具有前瞻性与实效性。

刘纲纪在《中华美育精神访谈录》中就曾经表述过,“中华美育的最终目的要使人们进入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在中华美育的精神境界中,宣扬的是一种“大美”,是作为真与善的桥梁的“和谐之美”。在中华民族文化的滋养下,构筑了浩然正大与和谐统一的美。中华文化与中华美育中景仰的大美,是不拘于万象与形式,超越狭隘心灵与小我的束缚的大美,是一种在天地宇宙间追求独立与自由的超然。而中华美育精神中的和谐之美,是以独特感性的方式,在怡情养性之间,潜移默化地达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的美好境界。中华美育精神的内涵非常丰富,除已提及的“大美”与“和谐之美”外,还有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生活美育、艺术美育、科技美育等。中华美育精神之宏大,理应在新时代背景下得到研究与弘扬,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与人文审美素养。实践研究发现,将中华美育精神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能够起到相得益彰的促进作用,不仅更好地传承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而且还能够让枯燥生硬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有内在底蕴,对于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趣味性都有重要作用。

2 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在新时期高校发展上,在推动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全方位地体现了出来,扎实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始终确保各个层面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属性,能够引导人才与党的政治要求、社会发展期待、人民群众需要相结合。将中华美育精神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可以更好地弘扬历史文化,更有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这些都是新时期高校发展及人才培养所必需的。

2.1 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时代呼唤

由古至今,中华民族是爱好美的民族,从未停歇对美的追求,使得中华美育精神在赓续传承中得以创新发展。从西周时期的“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并举,到先秦时期的倡导“乐教”,再延续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等的美育艺术硕果,无不彰显着在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中华民族的礼乐教化得到了重视与发展。而在新时代,不但要观摩学习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品,更要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中大情懷与大格调,以及中华美育精神中呈现的大真大爱大美。聚焦传统优秀文化,坚持青年培根铸魂,需要新一代人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心脏”真正“跳动”起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加强对中华美育精神的解读,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的时代需求。

2.2 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涵养人文的内在之义

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而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新时代的高校,已出现了“以美育德”的育人新模式,与德育相比,美育重视情感体验与实践创新,能由感性愉悦升华到理性启迪,达到德育的育人效果。而通过美育活动与实践,能提升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与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健全审美人格,向全面发展迈进。因此,把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用中华美育精神强烈的感染力,培养崇高审美修养的人,提升大学生追求大德大美的精神境界,实现大学生综合全面发展的教育最终目标。

2.3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时俱进的必然选择

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教育处在关键地位。在自媒体的发展下,社会上出现“低俗网红”以丑态来吸引眼球的现象,此等“低美感现象”对于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不良影响。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政课程的理论灌输与课程思政的价值引导,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培养健康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贯穿学校教育各学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与时俱进培育新时代血液,是托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历史选择。

3 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

在新的历史奋斗阶段,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美育精神结合,是一項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要精准把握实施路径,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重点要做好以下工作:

3.1 融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学

高校的思想政治课程与课程思政是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主要渠道,高校既要把握好思政课程这一主阵地,同时要与课程思政形成协同美育效应。

3.1.1 推动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思政教师的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传授中华美育精神的知识内涵,是一个教学主体与受教育者客体之间良好交流的过程,思政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摆脱固有思政课堂的灌输式教学,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做生动形象的审美指导,为学生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劳动创造美”的论述、毛泽东的文艺美育思想、习近平的大美育观等,润物细无声地带动学生认知美、感受美,增强思想政治课程的实效性。

3.1.2 促进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课程思政

可以将课程思政中的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美育效应。蔡元培先生曾提过,美映射在不同学科里,数学有逻辑的美、化学有变化的美、物理有探索的美,等等。可见,各类课程都有所探知的美,高校学生应当在理解专业课程的知识后,去欣赏的语言、逻辑、探索的美。此外,中华美育精神与课程思政具有一致的目标,即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因此,高校应当合理利用好课程思政这一有效途径,充分发挥课程思政对学生的美育功能。

3.2 丰富中华美育精神融入的载体

要想实现中华美育精神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借助丰富的载体。作为高校承载与传播中华美育精神的内容信息形式,包含了基本载体、特殊载体与活动载体。最基本的载体即为课堂教学,前文已作重点论述。

3.2.1 注重中华美育精神融入特殊载体,特殊载体就是高校教师本人

教师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对大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刚入学的大学生,整体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仍处于需要被正确引导的关键时期,那么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其他专业学科的教师,其行为举止、对家国情怀的抱负与内在的审美修养,都能对中华美育精神起到潜移默化的传播及影响作用。高校教师应当以立德树人为己任,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以正确的审美取向与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3.2.2 重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活动载体

把握好活动载体,则是需要利用传统实践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将中华美育精神融入宣传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首先,通过官网新闻、微信公众号、标语、图片展示、电影投放等对中华美育精神这一主题进行推行与宣传。其次,展开一些涉及中华美育精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组织讲座、阅读分享会、党员学习会等活动,并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活动组织的目的不是满足学生参加一个活动,而是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不能是形式化地走过场,而是更借助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美育精神入心入情入行。最后,高校还需要拓展渠道,不断与时俱进,丰富中华美育精神融入的载体。

3.3 优化中华美育精神融入的环境与氛围

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成长与审美素养的培育具有润物细无声的影响。还能在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与人文素质熏陶上达到育人效果。

3.3.1 构建和谐美丽的高校校园环境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学校的环境在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提升审美素养上起到重要作用。把中华美育精神融入高校环境建设中,能让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并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受到启迪。因此,高校需要构建和谐美丽的校园环境,在教学楼、综合馆、文化长廊等建筑上融入中华美育精神的“大美”与“和谐之美”,为高校学生创建一个涵养心灵的场所。

3.3.2 营造浓厚的高校美育文化氛围

无论是综合类院校、工科院校、师范院校或是艺术院校,都需要以美育文化氛围来感染学生,这是中华美育精神融入的重要环节。当高校的美育文化氛围被营造出来后,大学生才能被氛围感染,在高校集体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与创新性,促进全面发展的实现。高校应当在图书馆中增购与中华美育相关的书籍,在宣传中通过校园广播等途径播放与中国美育精神相关的音乐与报道,在活动中增加美育艺术的比赛与演出,丰富大学生课余时间里的生活,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参考文献

[1]宋修见. 中华美育精神访谈录[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美育中华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