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西南交通大学继续教育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本课程是高校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计算机有全面的了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具备必要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达到大学本科层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
课程设计
教师团队定期组织研讨,发挥西南交大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特色,精准育人。在课程设计上,以培养学生“四价值一精神两意识”为引领,将交大精神、历史人物、重要成就和贡献等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引导学生传承交大精神。根据课程内容安排问题创设、案例导入等多种教學设计,创造团结、诚信、友善的氛围,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和知识生成,使之更加符合成人学习和思维习惯,达成专业学习和思政输入双向目标。通过实施形成性考核,引导学生在学习上要严谨治学、严格要求,在考试中要诚信。
课程形式
本课程主要面向网络教育学生,采用“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混合式教学形式。学生先通过教材、教学指导书、线上课件进行自学,并参加课程直播教学。学生根据教学指导,完成理论和实践教学。课程团队通过线上和线下方式,向学生提供学习支持服务,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
建设机制
西南交通大学探索构建继续教育课程思政体系,努力实现“三全”育人。建立了“学校、学习中心、学生和工作单位”课程思政全员参与的协作育人机制,探索建立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校园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全方位课程思政育人模式和以“导、学、测、评、服”五位一体全过程课程思政育人模式。
建设流程
在西南交通大学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委员会继续教育分委会的统一指导和协调下,按照以下流程实施:统筹全校各部门组建教师团队,教师团队分别来自于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网络教育学院代表学校立项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建设,重点支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课程团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课程思政相关的方案由继续教育分委会审定;课程团队开展课程建设(教材、课件等)、课程教学和课程考试等工作;课程团队每学期进行总结反馈,并报继续教育分委会和网络教育学院;学校组织学生问卷调查,组织继续教育分委会下设的相关专业委员会专家进行听课,将上述结论反馈给课程团队,督促其不断改进。
成效与规划
1.人才培养效果
近5年来,西南交通大学通过网络教育培养了近10万名毕业生(所有学生均参加本课程学习),其中近50%毕业生为轨道交通相关企业学生。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屡创佳绩,例:姚婕当选2020年全国劳动模范,张裕等获得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火车头奖章。
本课程是网络教育公共基础课,覆盖了西南交通大学网络教育26个专业,辐射到全国60多个学习中心,每年近3万人参加学习。西南交通大学举办的其他培训班,也借鉴了本课程的相关内容。学生调查问卷情况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本门课程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2.未来规划
一是强化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课程思政建设再攀高峰。持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理论研究与课程资源建设,创新课程思政建设理念,不断改良教学设计和方法,提升课程育人成效。
二是推进校内示范与校外推广,课程影响辐射再扩疆域。认真梳理凝练已有教学成果,成体系建立校内校外宣讲计划。
三是拥抱信息技术,教学方式方法再延边际。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继续教育平台,将课程思政元素形象立体化,用好课程直播教学“主渠道”,打造新时代课程思政建设技术应用标杆。
示范课特色
本课程除了让继续教育学生学到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不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培育,打造“三全”育人教学场景,通过“一加强两改进”,培养学生“四价值一精神两意识”。
1. 加强教学团队融合,打造一流师资队伍
形成了“专业教师+思政理论教师+管理和技术人员”模式的“多方参与、协同育人”教师团队。
2. 改进课程内容,打造精品课程与教材
一是从原有课程内容中提炼和挖掘与思政相关的内容。梳理与国家和轨道交通行业发展、交大精神等相关内容,与计算机专业知识内容有机融合,修订相关的课件和教材。既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严谨治学、严格要求的态度,又培养其计算机专业技能。二是改进知识的前沿性和思想性。一方面及时补充当前科技最新动态、时政等信息,另一方面将课程思政从显性教育转变为隐性教育,强化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加强创新意识、责任担当。
3. 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打造继续教育“金课”
继续教育学习者的主要群体是成人,其工学矛盾、家学矛盾比较突出,且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需要不断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才能达到继续教育课程思政目标。一是改进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团队定期组织研讨,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调动全员参与课程设计。二是改进教学手段。在原有“学生线上自学”为主的基础上,增加了直播教学。三是完善学习支持服务。教师团队定期安排答疑,通过钉钉等即时通信工具及时解决学生的各类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