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 钱浩
受益消费升级,对虾养殖量持续增长。成活率始终是行业的第一“痛点”,规范化、设施化为大势所趋。国内工厂化养虾开始起步,关注其产业化进程。工厂化养殖具有养殖可控性高、养殖成功率高、养殖效益高等诸多优势。
对虾养殖体量稳步扩张,南美白对虾占据主导。我国对虾养殖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400年前。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发展对虾人工育苗,并于上世纪80年代成功实现工厂化育苗。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对虾产品生产国和主要贸易国,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对虾产量202万吨,2003-2020年间CAGR为5.9%。我国对虾养殖品种包括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和中国对虾四大类,其中南美白对虾产量占比达92%,占据绝对优势。
南美白对虾,学名凡纳滨对虾,原产自南美太平洋沿岸水域,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于90年代实现全人工育苗,新世纪后开始大规模养殖。南美白对虾具有壳薄体肥、肉质鲜美、营养丰富、生长速度快、可适应淡水和海水养殖等优势,在合理养殖条件下,幼虾经60天左右的饲养即可养成10-12厘米、个体重10-15克的商品虾。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20年全国南美白对虾产量186万吨,2003-20年间CAGR为6.8%,养殖规模逐年攀升,其中,海水养殖规模近年来呈快速提升趋势,2003-20年间CAGR为8.3%,2020年海水养殖量达120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64%。
进口消费占比约20%,对虾养殖产值超千亿。在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下,我国居民蛋白消费正经历由禽类、水产品等“白肉”对猪肉等“红肉”的替代过程,对虾消费需求近年快速增长并超过国内产量增速,行业出现产不足需局面,据国际贸易中心(ITC)数据,我国对虾进口量由2012年的1.57万吨快速攀升至2020年的51.32万吨,六年间CAGR高达54.6%,进口依赖率(进口量与国内可供消费总量的比率)亦由1%升高到20.5%。随着国内供给缺口的进一步扩大,对虾进口依赖率或将增至三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目前我国人均对虾年消费量在1.4千克,而据美国国家渔业协会(NFI)数据,美国人均消费量为2.1千克且逐年递增,国际比较来看,我国对虾消费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若以每年5%-10%的速度增长,国内消费总量有望在未来五年增至300万吨,按18元/斤的平均塘口价格估算,届时我国对虾养殖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080亿元。
对虾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导致其易受病害侵袭。对虾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导致其对病害的易感性,养殖难度较高。
基于对虾的病害易感性,在对虾规模化养殖中做好防病、达到稳产高产具有较高的技术与管理壁垒,水体、种苗、饲料、动保等各环节养殖要素缺一不可。
(1)种苗:优质的种苗是养殖成功的基石。1993年我国对虾暴发性流行病发病后,行业开始对SPF虾苗予以重视,从SIS、正大等国外种虾公司引进良种。近年我国大力发展自主选育并取得系列突破,如海兴农建立起10代系谱的育种群体,自主选育的海兴农2号等品种相继问世,我国本地生产良种种虾市占率超过30%。
(2)水体:适宜的水体是养殖成功的关键。对虾对水体环境的要求很高,适于栖息于水质清新而肥嫩的环境中,因此在养殖周期中需保持水质的主要理化指标在相对稳定且适宜生长的水平,包括水温、溶氧量、pH值等。
(3)饲料:饲料及投喂策略是影响养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直接影响对虾生长速度和健康,溶出物、残饵氧化后产生的氨氮、亚硝酸盐等亦会对水质产生影响。优质虾料的两大核心要求包括:①性状要求:水中稳定性好,溶失浪费率低;营养要求:②营养全面均衡,消化利用率高。
综上,对虾养殖应集优质种苗控制技术、水环境生态调控技术、病害防控技术及规范化管理于一体。但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的《我国南美白对虾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对虾养殖呈现大量散户和少数大型企业并存的二元化模式,个体养殖户观念落后、生产不稳定,难以形成规模效应。相比之下,精细规范的规模化养殖更加契合对虾养殖特点,利于提高整个产业链的质量和利益,为行业未来主流发展趋势。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南美白对虾养殖已从最初的土塘,逐步发展出高位池、小棚、再到近年出现的工厂化养殖,形成多元化养殖模式并行格局。
工厂化养虾优势:(1)养殖可控性高;(2)养殖成功率高;(3)养殖效益高。
我国工厂化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全球工厂化养虾模式大致可分为清水养殖、换水养殖、循环水养殖、生物絮团养殖四大类。目前我国山东等北方地区盛行的流水工厂化养殖及江苏的小棚模式均属于开放式换水养殖模式,养殖模式亟待升级换代。
国外的对虾集约养殖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相对较为成熟,当前国际上以循环水养殖模式为主流,其原理可简单理解为“以电能换经济”,这与国外电费成本低密不可分。根据目前循环水系统参数估算,在养殖成功的情况下,1斤蝦的成本要接近20元左右,循环水系统本身能否长期稳定运行是关键要素,成本问题可以慢慢优化。此外,近年生物絮团模式在国际上开始渐渐崭露头角,其原理是利用细菌等微生物的同化和代谢作用降解水体中氨氮和亚硝氮等含氮有毒污染物,能做到养殖过程零换水,适用于工厂化高密度精养。
参考国际经验,环境友好型的循环水模式更容易实现标准化、可复制,目前成为国内大型养殖主体未来探索的主流方向。尽管该模式在国内极少有商业化成功案例,国内业已开展系列试点并取得突破,如正大集团在东营投建的“正大集团水产科技创新产业园”的1万立方米养虾车间即引进了欧洲循环水系统,于今年10月投入试验,未来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有望大范围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