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岑 王源
整体来看,市场焦点回归“以内为主”,支持企业与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的政策不断出台,风险偏好提升,市场摆脱前期困局,逐步拾级而上。往后展望,市场有望继1月份后再度迎来一轮密集政策暖风期,围绕内部经济增长,将成为这一阶段市场行情主要关注的焦点和主要矛盾。
沿着这个思路,配置上三条链条:1)地产链(家电、家居、消费建材、地产);2)服务消费链(酒店、旅游、餐饮、交运、传媒互联网);3)绩优成长主线(筹码充分打散、估值低位、业绩稳定、竞争格局尚未恶化)的成长股。
关注政策着力点聚焦修复居民、企业资产负债表。
1.支持帮助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5月15日下调房贷利率下限20Bp,5月20日,5年期LPR下调15Bp。不到一周时间,与居民资产负债表息息相关的房贷利率下调35bp,政策在最短的时间里给足了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的可能性。与前面两轮房地产放松相比,2012-2013年房贷平均利率下調140多个Bp,2014-2017房贷利率下调240多个Bp。幅度上来虽然与前面两个相比,远远不足。但在这么短时间内,这么强的政策力度,对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修复,具备一定作用和积极效果。
2.期待类似2020年对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政策。由于2年疫情影响,诸多企业经营上受到较多困难,出现资产负债表衰退问题。市场普遍希望出台类似2020年初时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修复报表。那么现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在支持企业资产负债表修复上的政策正在以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那么这将有助于改善投资者对于其经营数据、财务报表的悲观预期,这可能也将成为下一阶段大家投资的重点方向。参考2020,我们可以考虑这2年资产负债表受到较为严重破坏的,餐饮、旅游、航空、酒店等为代表的服务性消费有望成为政策的主要着力点。
3.稳增长压力犹在,基建、地产之后,依然需要消费回暖。短期来看,受到居民、企业资产负债表较为困难的局面,可能在消费上潜力不足有限。从全年来看,经济目标犹在,稳就业之后,叠加消费政策措施出台,有望带动相关消费板块积极表现。类似像家电家居下乡、大宗消费品减免等政策措施,应该会对市场、消费改善有积极促进作用。
中美经济错周期,对于A股可能更乐观,“诺曼底登陆”的反击时刻渐行渐近。上半年经济海外在高位,国内经济在底部徘徊。叠加美联储加息影响,资金回流发达市场、回流低风险资产。当前高通胀、高利率下美国经济隐忧在侧,多个先行指标持续走弱。随着国内稳增长持续发力、疫情影响最大阶段渐渐过去,A股有望再度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宠儿”,近期外资的持续流入也正在印证这一判断。
这三条主线分别是:地产链、服务消费链、绩优成长主线。
服务性消费链是主要政策着力点和改善方向。4月17号提出《接棒:大消费即将迎来买点》,当前时间点,刺激消费政策有望逐步落地,上海分阶段逐步复工复市,消费股有望迎来一轮预期、数据的修复。
往后展望5月和6月数据,数据可能一波三折,但数据最差的时间点已经逐步过去,股价较为悲观预期已经反应到位,后续逐步看到改善迹象。
从往下年全年角度时间来看,现在逐步迎接大消费的买点是性价比和赔率、胜率都较为舒服合适的时间点。但逐步缓慢增配消费板块,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要慢慢配,慢慢买,不急于一口气买完,因为疫情反复、数据验证等扰动存在、过程一波三折,打好“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
地产链静待数据,政策在加码,数据有望跟上,增配良机。地产供给、需求两端的放松,有望带来地产估值和基本面的修复。近期市场反弹中地产链表现偏弱,原因在于近期地产数据仍较差,且有部分房企债务违约。往后看从基本面和政策角度,从供给端房地产企业相关政策放松,到需求端放开限购、限贷、降低利率等一系列操作。重点关注地产受益于供给侧改革,能够“活下来”的优质房地产企业,围绕“剩者为王”的核心配置思路。同时,伴随着后续地产数据改善,地产后周期也有望逐步改善。
对于绩优成长股而言,有望持续受益于政策暖风和风险偏好提升,把握业绩与估值双升方向。按四分风格指数拆解自4月27日以来的这轮反弹,主要是以小盘及成长风格为主,原因在于4月11日至26日的下跌中,上海疫情冲击供应链、外汇贬值、外资流出及大量融资盘平仓等负面因素共振,小盘及成长风格在此风险偏好系统性降低环境中受损最为严重。而随着上述因子缓和,稳增长政策为市场注入信心,风险偏好修复下小盘与成长风格此前超跌部分修复造就了近期反弹的超额收益。往后看,成长方向由于下跌较多,这一阶段重点布局筹码结构合理、业绩基本面往上、估值性价比较高、竞争格局尚未恶化的方向。如光伏、军工细分龙头、半导体龙头等。
中观行业景气:关注建筑材料、光伏、传媒等方向。包括石油石化(油气开采&炼化&油服)、有色金属(稀土)、建筑材料(消费建材)、电力设备(光伏)、机械设备(空分)、农林牧渔(种植业&禽类养殖)、轻工制造(文化纸)、汽车(全产业链)、传媒(影院)、非银金融(券商)及交通运输(海运)。
数据来源:财通证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