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创新初探

2022-05-31 14:36张珞
教育传媒研究 2022年3期
关键词:国际传播问题对策

张珞

【内容摘要】国家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关系到传播和文化本身,更关系到该国是否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大家庭,是否能够更好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本文指出了中国文化跨国传播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文化;国际传播;问题;对策

一、引言

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仅关系到传播和文化本身,更关系到该国是否能够更好地融入世界大家庭,是否能够更好地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人们常说,在数字技术大行其道的当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社会治理最大的变量和增量——如果运用得法,互联网可以成为一个国家社会治理的最大增量,但如果运用不当,则有可能会成为该国社会治理的最大变量!同样的道理,一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一个国家也同时兼具“增量”与“变量”两种可能。如果传播得好,那么跨出国门“走出去”的文化不仅可以助推该国文化更好地生存与发展,而且还有助于该国更好地被世界大家庭成员所接纳,就有可能成为该国可持续发展巨大的“增量”,但是,如果“走出去”的效果不佳,则有可能成为该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巨大“变量”。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先后就此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重要讲话对做好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指导下,中国各类传播主体齐心携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中国文化国际传播工作,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与我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的地位相比,我国文化的跨国传播工作确实还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匹配和不对称,换言之,在中國文化的跨国传播方面,还有比较大的增长空间,或者说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拟对这些问题做一些粗浅的分析,并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以北京第24届冬季奥运会吉祥物冰墩墩的走红为例,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中国文化跨国传播存在的相关问题

观察这些问题有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本文将主要从“语言壁垒”“文化壁垒”和“意识形态壁垒”这三个方面来加以观察。

(一)语言壁垒

众所周知,语言乃是人们交际交流的重要工具。一般来说,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之间开展交流的方式和路径有很多,借助语言进行交流乃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选项。但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有其利必有其弊。因为世界上各个民族的语言存在着相当大的不同,所以,文化的国际传播工作,首先遇到的问题可能就是语言上的问题。清末民初著名的翻译家严复先生曾经提出“译事三难信、达、雅”。这“三难”实际上也可以视为是文化的国际传播语言方面存在的三大障碍。所谓“信”就是“准确”,所谓“达”,就是通达、通顺,所谓“雅”,就是雅致、有情调,这三者之间是层层递进的,且不说后两者,仅仅就是“信”也就是“准确”这一点就存在着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问题。1970年12月18日,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应邀来访的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的时候,曾经说过“我不怕说错话,我是无法无天,叫‘和尚打伞,无发(法)无天,没有头发,没有天”,斯诺先生因为不知道这段话中的那句中国歇后语“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所蕴含的含义,而将其直译成“一个带着把破伞云游世间的孤僧”。①如果说,斯诺先生的翻译还没有酿成什么大的问题,那么,发生在“二战”末期对于日本回应《波茨坦公告》时“默杀”一词的错误翻译则直接导致日本长崎和广岛遭致两颗原子弹轰击之祸!②由此可见,从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的过程中确实存在着语言壁垒,一不注意,就有可能酿成事端。在现实生活中,其实还有一些因为仅仅在一个国家流行的缩略语而难以很好翻译的案例,这些仅仅在一个国家流行的缩略语倘若直接翻译成外文,可能也会存在着理解上的障碍。

(二)文化壁垒

所谓“文化壁垒”,顾名思义,就是因为文化的差异所形成的文化交流障碍。这些交流障碍的形成是因为不同的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而引发的。我们都知道,由于种种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社会的人们,可能往往都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些文化背景,无所谓好坏,无所谓高低,无所谓雅俗,套用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对于生活在某一特定国家、特定社会的人们来说,如果他们不想与其他国家、其他社会的人们相互进行文化上的交往的话,他们可能根本就不会意识到这种文化交往上的壁垒或者障碍的存在。但倘若想要向另一个区域的特定国家、特定社会进行文化传播的时候,可能就会遭遇到对象国、对象社会相关人群的文化背景方面的文化障碍,这种文化障碍往往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对于同一民族的人们来说,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司空见惯的东西,而对于其他区域国家、民族、社会的人们来说,可能则是一个必须面对、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这些往往也有可能造成文化的跨国传播和交流时候的极大障碍。2001年,曾经有一部中国电影上映,这部电影名叫《刮痧》,说的是由著名演员朱旭老先生扮演的一个中国爷爷到美国去探亲,看到了自己具有混血背景的在美国出生的孙子得了病,就用中国式的“刮痧”的方式来给孩子治病,这从中国人的视角原本再平常不过,但却因为一次意外使得“刮痧”成了朱旭老先生扮演的中国爷爷的儿子许大同虐待儿子丹尼斯的罪证,许大同竟然因此而妻离子散。电影中的那些美国人为什么要把舔犊情深的“刮痧”当成虐待未成年人呢?究其原因,其中肯定与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相当大的关系!这部影片的这个桥段,非常形象地说明了不同文化之间“文化壁垒”的存在,而且也彰显了它的可怕性!“文化壁垒”当然绝不仅仅存在于《刮痧》这部电影中。可以说,在全球化的时代,倘若想要向另外一个国家、另外一个民族、另外一个社会进行跨国跨文化传播的话,往往随时随地都可能会遇到“文化壁垒”方面的问题。正是从这个意义着眼,美国著名文化学者萨缪尔·亨廷顿先生专门写过一本书,书名就叫作《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虽然亨廷顿先生这部书中的某些观点我们并不完全认同,但是他毕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不理解有可能会导致世界的不安定、不和谐。应当说,理论确实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2020年开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让整个地球上的人类都与之打了一场遭遇战。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抗击新冠肺炎阶段性成果,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个人都能够按照要求佩戴口罩,而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戴不戴口罩,这本来是一个科学防疫的常识性问题,只是因为中国人都佩戴口罩,所以就遭遇了一部分美国人对于戴口罩的文化壁垒,很多美国人,尤其是共和党人,坚决不佩戴口罩,这其中应该说确实有一种文化壁垒的因素在里边。当然,往深了追究,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发现,戴不戴口罩,其实确实也彰显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之间的不同,或者叫作差异。中国人特别讲究“个人服从集体”,个体为了整体的利益可以对自我进行约束,而美国人则特别强调个人的绝对自由。所以,在面对突如其来的重大自然灾害的时候,中国人人人都能够没有任何心理障碍地去佩戴口罩,而美国人却为了彰显自己的文化独特性和个体的神圣性,所以宁可牺牲掉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也坚决反对官方自上而下要求的佩戴口罩的要求!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不难发现,在进行文化的国际传播和交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存在,而且要想方设法地去规避文化跨国交流方面存在的壁垒,这些壁垒包括但不限于各种各样的硬约束和软约束。这里所说的“硬约束”就是指基于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背景而制定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软约束”就是指基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形成的该社会的公序良俗。对于这些“硬约束”和“软约束”,我们都必须加以充分的认识和重视,这样才能够确保文化跨国传播和交流时的可持续发展。

(三)意识形态壁垒

这里所说的“意识形态壁垒”,是指按照不同的意识形态划界对于来自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相关传播主体及其传播行为以及其传播作品所设置的种种障碍。这些障碍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海关壁垒”,或者叫“入境壁垒”;二是“活动壁垒”;三是“传播壁垒”。下面分别展开略加阐述。首先我们来看“海关壁垒”,所谓“海关壁垒”,实际上就是通过相应的制度设计,对于来自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相关传播主体及其传播载体进入该国边境时所设置的种种检查或者障碍。比如说,明确限制具有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特定政党成员身份的传播主体入境,不允许来自不同意识形态阵营国家主办的卫星电视媒体落地本国等等,这方面美国做得特别过分!据2020年12月3日的美国《纽约时报》报道,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法令“限制中国共产党党员及其直系亲属赴美旅行。”③特朗普政府所限制的中共党员中有相当大一部分肯定属于中国驻外媒体机构的从业人员。所谓“活动壁垒”,指的是对于那些经过种种限制好不容易进入到该国的来自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传播主体所在媒体机构的传播活动进行的种种限制,比如说将本来具有媒体属性的媒体机构登记为外交机构,将媒体机构从业人员的身份登记为外交使团人员身份等。如果不明真相的人以为这其实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是实际上区别非常之大:被登记为外交机构使团人员的媒体从业人员,“完成登記后,媒体所属记者的采访活动将受到一定限制”。④在相关国家从事采访活动时,要事先报备,而且明确要划定行动半径,不得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可能会被拘捕”。这一点就无形之中限制了来自不同意识形态阵营国家相关媒体机构的从业人员的传播活动。所谓“传播壁垒”,一般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构成,这两种方式一种是“硬限制”,一种是“软障碍”。所谓“硬限制”就是硬性规定来自不同意识形态阵营国家的媒体从业人员不得从事某些传播活动,不得到某些地区采访相关人员等等。所谓“软限制”,就是通过种种议程设置,形成一种恐惧、敌视、仇恨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社会氛围,使得社会各界都有一种对于来自不同意识形态阵营的恐惧,甚至仇恨的心理。《环球时报》就在2010年3月1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美国南加州哈仙达岗地区的一个联合校区计划于明年在西达琳中学开设孔子学院课程教授汉语,却在25日晚遭到当地部分居民抗议。他们认为,孔子学院是用来传播共产主义的,会给学生‘洗脑”。此项目的积极反对者之一泰瑞莎·马西亚斯则表示,要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作斗争。⑤此前,由于种种原因,某些人对于包括但不限于美国在内的西方相关国家对于中国传媒机构的跨国传播所设置的意识形态壁垒往往采取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态度。在他们看来,美国媒体似乎不讲政治,这样想不是真傻就是装傻!早在20世纪90年代,当时的美国之音总监杰弗里·科恩就曾经明确说过,“冷战后美国之音的六大任务之首就是要对抗共产党和集权国家”。⑥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壁垒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因为某些公知的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就仿佛觉得其不存在。

三、应对策略:以“冰墩墩”走红为例

“冰墩墩”是北京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吉祥物,这个吉祥物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突然走红,甚至达到了一“墩”难求的程度。对于“冰墩墩”为什么突然走红,人们已经有过多种阐释,⑦笔者下面拟以“冰墩墩”走红为例,对于中国文化跨国传播时如何化解包括但不限于“语言壁垒”“文化壁垒”和“意识形态壁垒”等在内的相关壁垒,做一些阐释和说明,以寻找化解前文所说的三种“壁垒”的应对策略。

(一)通过“场景语言”“肢体语言”和“身份语言”来化解跨文化传播的“自然语言壁垒”

这里所说的“场景语言”指的是特定的场景所蕴含的特殊含义,这些特定的场景往往具有“不言而言”的传播效果。比如说,中国古代有很多皇帝在自以为或者说真的作出了一些“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之后,往往都不约而同地想要去做一件事,那就是所谓的“封禅”,也就是向上天报告他们的丰功伟绩。从理论上说,“封禅”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但是从秦始皇开始,一直到北宋的真宗皇帝,这些皇帝却都不约而同选择了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位于今天山东省境内的泰山。为什么要选择泰山呢?因为泰山是一个特定的场景,被称为“五岳之首”,被中国古人认为是离上天最近的一个地方。在这个特定的场景中向上天报告自己的丰功伟绩,能够很容易地被上天所接收到。所以,“泰山”这个特定的场景就具有了“不言而言”的特殊含义,只有到了这个地方,才能够完成真正的“封禅”,其他的地方是不可以的。所谓“肢体语言”就是人以及拟人的动物,通过其四肢以及面部等作出的种种动作,这些动作往往都有一些特定的含义,这些特定的含义,往往可以达到一种“不言而言”的传播效果。其实,人类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最早所采用的方式就是肢体语言,因为在那个时代,并没有跨语言的翻译官存在,也更不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外文词典,所以,那个时候人类的沟通其实往往都是借助肢体语言进行的。在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时,一定要注意到不同民族肢体语言的禁忌性,而注意寻找不同民族之间肢体语言方面的共同性,求同存异,用各个民族都能接受、都能理解的肢体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所谓“身份语言”是指某些人或拟人化的动物,具有特殊的身份,这些具有特殊身份的人或者拟人化的动物,往往可以通过一颦一笑而达到“不言而言”的传播效果。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下,“冰墩墩”之所以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突然走红,其实完全符合上面这三种化解“自然语言壁垒”的路径和方式。首先,冬奥会属于特定的场景,这个特定的场景是举世关注的,它就好比中国古代“封禅”时的泰山,吸引了世界各个国家民众的目光,在这个场景作出一些动作,关注度可能是非常高的。我们前面提到过,在借助肢体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时要尽可能避免不同民族之间可能存在的相关禁忌,尽可能地寻找到各个民族能够接受的肢体语言,在这个方面,“冰墩墩”之所以走红就是因为其使用了类似大熊猫的行为所传递出的具有“呆”“萌”等性质的肢体语言,从而让很多观看者感觉到心情愉悦,甚至有一种忍不住想要去抚摸它的亲近感。“冰墩墩”的原型是中国的国宝大熊猫,这一原型使得其天生就“自带流量”,因为大熊猫是中国国宝的这一形象已经深入到世界各个国家老百姓的心目中,换言之,以大熊猫作为创作原型的“冰墩墩”具有了一种身份上的特定隐喻,以这种人见人爱的大熊猫为原型而创作出来的“冰墩墩”放到“冬奥会”这个举世关注的特定场景中,通过又呆又萌的肢体语言的相关传播,就可以比较有效地化解用自然语言进行传播时常常难以逾越的某些语言壁垒,从而使更多的人在爱上“冰墩墩”的同时,也开始对中国文化有了了解甚至喜爱。

(二)借助与人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关物体,作出一些能够直达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目中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的举动,从而化解跨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壁垒”

这里所说的“与人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关物体”是指一些类似人又不是人的“偶像”。这种“偶像”在中国古代又被称为“俑”,比如說“陶俑”“兵马俑”等等。尽管孔老夫子曾经说过,“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但是,如果从文化学的角度加以考量,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与人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俑”,无论是“陶俑”,还是“兵马俑”,在中国古代,其实都往往承担着“跨界沟通”职能的,只不过它们当时经常被人们埋在地下,用做“阴”“阳”两界之间的“跨界沟通”使用。到了后代,这种承担着“跨界沟通”职能的“俑”逐渐由“阴”返“阳”,回到地上,后来演变成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之间用来进行沟通的一个重要抓手。借助这种“与人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偶像”,可以避免因为具象化到某一个具体民族而导致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之间的文化冲突、文化折扣乃至文化壁垒,正是从这个角度加以考量,所以,包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以及亚运会等等大型跨国体育赛事,主办国往往都选择“与人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关物体”作为“吉祥物”而不是选择具体的人来作为“吉祥物”进行相关宣传推广,这其实从一个大家可能习焉不察的角度验证了我们前面的说法,那就是借助这种“与人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关物体”,确实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跨文化传播作用。当然,跨文化传播没有这种“与人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关物体”是不行的,但仅仅有“与人类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相关物体”又是不够的,还必须让这些“相关物体”动起来。动起来有很多选项,其中最核心的就是要能够搔到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痒处”,找到潜藏在这些人内心深处的深层文化结构,引发其共鸣。这里所说的“深层结构”借自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相关理论。乔姆斯基认为,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因为语言有“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之分,正是因为“深层结构”的存在,人类的跨语言交流才存在着可能。同样的道理,正是因为文化“深层结构”的存在,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的人们,才存在着文化上沟通交流的可能。那么,哪些才是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深层文化结构的共振点呢?笔者认为,这就是人们普遍具有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中最核心的就是“爱”。只要能够激活人们心中的“爱”意,就有可能引发不同种族、不同文化背景人们心目中的共振和共鸣。我们不妨回过头来看一下“冰墩墩”。“冰墩墩”可以说既与人类有联系,比如说也有眼、耳、鼻、舌、身,但是又与人不同,属于一种“人偶”,其作出的举动具有“呆”“萌”的色彩,这种“呆”“萌”色彩通过种种外部环境,比如说融入到冰雪中,然后破雪而出等,就能够搔到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人们的“痒处”,从而激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人们对其的关爱、怜爱、喜爱之意,从而有效地化解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种种文化壁垒。

(三)“借船出海”“借口说话”,努力化解文化跨国传播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壁垒”

这里所说的“船”指的是各种各样的有益于中国文化跨国传播的场合与平台,这些场合或平台不一定完全归我们所有,但一定应想方设法为我所用。从理论上说,这些场合或平台至少应包括以下选项:一是各种各样的文化会议、论坛或文化传播平台;二是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场合以及相关会议、论坛或体育传播平台;三是各种各样的经济会议、论坛以及经济传播平台;四是各种各样的科技会议、论坛以及科技传播平台;五是各种各样的教育会议、论坛以及教育传播平台;六是各种各样的卫健会议、论坛以及卫健传播平台,等等。以往,许多人往往更注重借助传播对象国的媒体平台作为文化跨国传播的“船”,以便“借船出海”,这种想法肯定没有什么问题,但如果只把目光盯在媒体平台上,可能未免思路受限了,其实,可以用来“借船出海”的“船”绝不仅仅只有媒体平台,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尤其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场合也是中国文化跨国传播的可借之“船”,因为体育比赛,尤其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往往关注度极高,如果能够将想要传播的内容巧妙地融合在体育比赛中,尤其是大型国际体育赛事专门制作的作品之中,让传播对象国,乃至全世界的老百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化,应该可以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里所说的“借口说话”中的“口”,从理论上说,既可以是官方之“口”,也可以是民间之“口”,但实际上,前者,也就是官方从业人员往往受制于其服务于官方机构的身份,不可能冒着与本国政府对立的风险,去为不同意识形态阵营“代言”,所以,比较可行的应该是民间之“口”。民间之“口”有很多,应该引起注意并多加借助的当属两“者”,这里所说的两“者”一为“学者”,一为“记者”。这两“者”前者因为学识方面所具有的比较优势,往往受到社会各界的尊重,尤其是西方“学者”素以所谓的“官方的不同意见者”自诩,所以,我们可以借力那些对我们友好的“学者”为我们发声,他们说,比我们自己说效果可能更好些!两“者”中的“记者”所在的媒体机构在西方更被称为与行政、立法、司法机构并立的“第四种权利机构”,“记者”们又素以“挑剔”著称,倘若能够借助那些对我不怀偏见的记者之“口”为我们“鼓与呼”,说不定可以收到奇效。在“借船出海”“借口说话”,努力化解跨国传播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壁垒”方面,“冰墩墩”进行了很好的尝试:首先,它巧妙借助了第24届北京冬奥会这个超大型国际体育比赛盛会场合进行面向全世界的跨国传播,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好风凭借力”的经济学领域中所说的“搭便车”意义;其次,它还非常巧妙地借助了来自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记者之“口”进行了不遗余力的“第三方说好式”的传播,⑧结果,很容易就打破了包括但不限于来自西方阵营的某种“意识形态壁垒”,使得全世界善良的人们在被“冰墩墩”感动的同时,瞬间“破防”,增加了对于中国文化的了解、理解,甚至喜欢、热爱。

注释:

①史海:《毛泽东是否说过自己就像个“执伞孤僧”? 》,《劳动午报》2008年1月4日。

②杨卫隆:《解密〈波茨坦公告〉 日本挨原子弹或因翻译错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5/33146/xgbd33154/document/1442061/1442061.htm,2015年7月23日。

③童黎:《美媒曝“限制中共党员、直系亲属入境美国”细则》,观察者网,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5056280995642063&wfr=spider&for=pc,2020年12月3日。

④杨一帆:《特朗普再对中国下手!被认定为“外交使团”,这五家中国媒体将得到什么“待遇”?》,《新民晚报》2020年2月20日。

⑤贺超:《美一社区反对建孔子学院 称会给学生“洗脑”》,《环球时报》2010年3月1日。

⑥胡耀亭:《美国“无硝烟战争”的新战略──〈冷战后美国之音的六大任务〉出台》,《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6年第10期。

⑦王浩明:《“冰墩墩”走红 背后的“势力”》,《燕赵都市报》2022年2月10日。

⑧孙璐、李沐航:《日本记者“义墩墩”:会带着对“冰墩墩”的爱,做出更多精彩报道》,北青网,https://t.ynet.cn/baijia/32215727.html,2022年2月15日。

(作者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华语环球节目中心新闻部播出组副组长、主任编辑)

【特约编辑:李艳华;责任编辑:王 旖】

猜你喜欢
国际传播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
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
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