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山也有红旗渠

2022-05-30 03:44:12陈德道刘宗海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10期
关键词:荆山水库建设

陈德道 刘宗海

历史不会忘记,上世纪60年代,林县10万英雄儿女,在千峰耸立、万仞绝壁的太行山上修建红旗渠,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红旗渠精神,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史册上。

地处荆山内麓的保康人民,在更为艰难的50年代,用顽强不息的力量和坚如磐石的意志,战天斗地,掀起了“拦水、筑坝、修水渠”的建设热潮。其中,歇马镇大龙潭水库不仅建设难、挫折多,而且至今润泽山乡,灌溉、发电、供水,发挥着多重作用,被誉为鄂西北的“红旗渠”。

保康歇马因三国关羽驻守荆襄,巡边时经常在此“歇马”得名。境内奔流的河流更加古老悠久,就是《左传》“江汉沮漳,楚之望也”的那条沮水。沮出荆山水长流,至今仍有沮源村。作为早期楚国的母亲河,沮水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前行,见证楚国从“土不过同”到“问鼎中原”,每一朵浪花都闪烁着楚文化的光芒。

但由于喀斯特地貌原因,沮水千百年穿境而过,却不能为民造福。“水在河里流,人在山上愁”,是黎民之疼,也是时代之殇。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以毛泽东为首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水利建设。1953年,毛主席明确指示:“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现时应将重点放在开展群众性的各种小型水利。”中央农村工作部又进一步提出:“今后农田水利工作,除了比较大型的灌溉工程应由国家办理外,应根据广大群众‘需要、可能、自愿的条件,大力开展兴修群众性小型水利”。时代召唤,政策指引,人民热情万丈高,全国自上而下拉开了水利工程建设的宏大序幕。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勤劳坚韧的保康人民不甘落后,积极投入,先后组织了十多项较大的水利工程建设,在莽莽荆山之间开山辟崖,筑坝引水,奏响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跫音。可是,干事创业搞建设既需要热情,也需要理性,更离不开科学技术。当时国家一穷二白,国民经济十分困难,加之天道不济,岁月饥馑,许多工程想尽一切办法,调动一切力量,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大多数未尽人意,散为历史长河中的几声叹息。

共克时艰虽难,付出也有回报。令人欣慰的是,当年保康铺开的水利建设中,有两项工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一是马桥中坪的“倒虹吸”水利工程,只是后来因为马桥水电站的建设投用而失去了价值,旋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另一个就是歇马大龙潭水库工程,集发电、灌溉、供水于一体,至今汩汩流淌,生生不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老骥伏枥60余年矣!

地近易核,时近迹真。《保康县志》记载:1955年7月,在县委统一部署下,歇马区动员8个管理区的数千民工,实施大龙潭水库工程建设,经过五年的苦干巧干,于1960年6月建成。该工程是保康人民在全国最困苦的三年时期完成的重点水利工程,有效地促进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是保康水利建设的奇迹。

大龙潭位于歇马镇尤家河村,是山水宜人的天然胜地。

盛夏时节,我们慕名叩访大龙潭时,邂逅了73岁的刘先品。他祖祖辈辈居住在大龙潭旁边,家境殷实富足,住着3个天井院子,一个主天井、两副侧天井,有三十多间房子。他精神矍铄,记忆犹新,仔细回忆着大龙潭水库建设之前的风貌——那儿本身就有一个“龙影潭”,潭后有一个岩屋,里面连通着天然的大溶洞,大龙潭的水就是从溶洞里泛流出来的。溶洞里面不仅生有千姿百态的石笋、石幔和石花,美不胜收,而且洞中有洞,洞内套洞,给人神秘幽深之感。溶洞到底有多深呢,没有人知道!村里曾有胆壮的汉子相约结伴,千方百计想进去探个究竟,大家精心准备了上百支火把,每燃一支就特意留一支在显眼处,既做记号又保证返回时用。一帮人兴致勃勃进去,蔫头耷脑回来,因为没有深入到底,有说通兴山,有说达四川,遂成不解之谜。

刘先品的父亲刘茂祥,是当时方圆有名的打渔佬,经常到泛水洞口那儿打鱼,一网几十、百八斤是常事儿,由于家里富裕,时常把打上来的鱼分给亲戚和邻居。有一次,一网下去,鱼在里面乱蹦,网拉不动,也不敢收,怕鱼漏了网,只得下水摁着网一条条抓。后来乡亲们赶来帮忙,一共95条哩,小的3斤、大的5斤多,清一色的“洋魚条子”。

大龙潭岩屋上面有个老关庙,规模不大,但颇有灵验,是十里八乡求雨祈福的地方。进入岩屋,能听得见水响,却看不到水流,足以容纳一千多人,战乱时期是方圆百姓的庇护所,洞中至今留存一块高1.2米、宽1米的石碑,记述了晚清义军在此筑堡建寨保靖安民的经过以及出资情况。村中长者回忆,解放前这里经常有人栖身避难躲土匪,修大龙潭水库时里面住了几个管理区的民工,还能开大会、放电影,当时垒的灶台、用的碾盘留存至今。

潭水从悬崖上飞流直下,再迂回过青山峡谷,一溪流水秀空灵,几回曲折入沮水。当时,在歇马驻点的县领导听说尤家河大龙潭水资源丰富,流量稳定,遂组织人员考察选址后,呈报县委批准,做出了修建大龙潭水库的决定。那时候,整个保康不通公路,所有物资完全依靠肩挑背驮,缺技术、缺材料,没有施工的图纸,就连填饱肚皮的粮食也不能保障。但在特殊的岁月里,水利建设是时代的集结号令,“人定胜天”是普遍的价值认同。数千民工自备干粮觅野菜,自带被褥找住处,在大龙潭两边的悬崖绝壁上,克服着今天难以想象的困难,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大无畏精神,用双手与肩膀,用汗水与血泪,甚至用生命,谱写着战天斗地的壮丽豪歌。

因为一波波的社会运动,也因为经常性的断顿停炊,大龙潭水库建设几度停工,但工程指挥部千方百计,争取“救命粮”饱肚皮,增加“工分值”提信心,经过长达五年艰苦卓绝的奋战,一座完全依赖人力、少有钢筋水泥的大坝终于在陡峭的崖壁上巍然挺立。地方志书记载,大龙潭水库滚水坝长131.93米、宽45米、高出水面27米,完成土石方43772立方,开挖引水渠道39公里,灌溉面积3000余亩。

立足今天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无论从建设的规模,还是从发挥的效益来看,大龙潭水库无疑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工程。

但是,如果仅用这些疏疏落落的数字来代言,我们必将抱愧荆山,抱愧时代,抱愧那群难中求进的组织者、坚韧执着的建设者,以及壮志未酬的殉难者!

斗转星移,悄然一个甲子。走近大龙潭,坝体、水闸和引水渠仍与青山同在,虽然略显苍老,但凝神品读,风骨犹在,没有时过境迁的破败感。

整个坝卡在两道山梁之间,从这边到那边,也就是所谓的坝长,约50米的样子,坝也不高,但坝基却雄伟壮观,顺着河床拖曳出一百多米。内行人知道,这是中国治水历史上惯用的“垒石堆土法”,是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历史产物,方法笨拙古老,土石用量巨大,常用人海战术,发出洪荒之力。但在没有水泥、钢筋与现代机械配合作业的历史条件下,却是人们筑坝围堰治水的首要选择。尤家河村主任张勇一路随行,他介绍说:“水库建设都是就地取材,石料是从山上炸的,石灰是挖窑烧的。迎水面、滚水坝全是青石板一块块拼接,只用水泥拌砂浆勾缝。你们看,这坝顶宽不到5米,坝高只有27米,但坝基脚和滚水坝面却伸出去150多米,看起来像一条蛟龙,那青石板呢就像一片片鳞甲,既壮观,又震撼,很多人专程来看,大龙潭的名气比尤家河还要大。”

荆山南北,沮水上下,现在75岁以上的人当年都直接参与或间接跻身了这场建设。他们回忆说,建设大坝时根本没有任何机械,完全拼力气、下苦工,有的从河里抬石头,有的在山上炸石头,有的挖窑烧石灰,有的伐木做抬杆,人声鼎沸,斗志昂扬。大坝先用巨石铺垒,再用块石补空,然后用河沙、黄土和石灰搅拌的“三合泥” 填充,人力夯实,一遍一遍,一层一层,号子震天响,汗水流成河。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群众的智慧也是无穷的。广大民工和各类匠人发挥聪明才智,土法上马,硌炸药、锻钢钎、编竹筐、拌三合泥,在工地上掀起技改热潮,比如利用地势挖窑烧石灰、烧木炭,割龙须草绺绳子、制滑道,用木料与石头结合制作搅拌机、捣浆机、打夯机,砍伐翠竹装电池做电筒,截取手腕粗的树木砸绒晒干后当火把,挑灯鏖战,夜以继日,集中展示着我们这个国家和广大人民在艰苦时代所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与顽强不屈。

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除了工地上人山人海外,学生也人手一条土布缝制、开口由绳索调节大小乃至拢束的“紧口袋”,每天到河里装一趟沙,送到大龙潭。老人、儿童等只要是有点劳动能力的人也都遥相呼应,从不同侧面支持着大龙潭水库建设。建设关键期,父子上陣、夫妻携手、三代同行,山山岭岭奔走着跋涉的步伐,沟沟坎坎叠印着忙碌的身影。今年86岁的张道英,原是歇马白竹人,亲身参与了大龙潭水库的建设,后来嫁在邹家院,就是下游水电站所在地。回忆那段不平凡的往事,她说,那时候,像我这样参加建设的大姑娘,全区近200个,在工地上和男的一样,住窝棚、同劳动,我和钱菊花等十几个女的负责打炮眼,剔石头,一人扶钎,两人抡锤,三个人一组,和男劳力飙着劲干。弟弟张道运当年在歇马二中读书,从歇马河背沙到大龙潭,来回有60多里路,有几次“紧包袋”破了,就把裤子脱下来装沙,按时送到工地上。

尤家河村的刘先奎老人回忆说:“我们兄弟五人,大哥刘先云、二哥刘先华当时都是精壮壮的小伙子,被安排到黄石板滩放炮炸石头。三哥刘先仁在歇马二中上过学,又跟我奶奶学得一手好算盘,修大龙潭水库时负责账务和后勤。四哥刘先义刚下学,在工地上跟着学医。他们也经常派到工地,打炮眼、抬石头,样样都能干。父亲呢,每天腰里别着砍刀,肩上挎着麻绳,扛着竹竿,给技术员砍山开路,当向导,配合测量。我那时还小,母亲经常扯着我,到处挖野菜交到工地食堂里。算起来,修大龙潭水库我们一家人都上阵了!”

老人家话音刚落,另一个老人就抢过话匣子:“那几年我们尤家河,农户、牛圈、岩屋都住满了人!我17岁那年,开始跟着班长张顺祥挑洋灰(水泥),一班有时30多人,有时50多,从大龙潭到保康120多里,全是山路,去时空手快一些,晚上在保康住,第二天两头摸黑才能回来。一路上翻山越岭不说,有人走着走着就栽到了,这是一个苦差事,但我们营长说修渠引水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我就暗下决心咬牙干,从70斤慢慢加到90斤,最后能挑100多斤了。”

当时,水泥极度稀缺,被称作“洋灰”,属于战备物资,能从上面争取的指标非常有限,除了控制闸门用水泥浇铸外,只在迎水面和滚水面的主要部位勾缝,防止渗漏。水至柔至弱,发起飙来却势不可挡,大坝建到一定高度,曾经两次被水冲毁。荆山伤情,沮水悲咽,很多民工失声痛哭。在挫折和压力面前,县领导吴静波、苏俊生,公社总指挥马国志等一班人挺立腰杆,面对物资资金的匮乏、技术力量的不足以及诸多质疑,向组织表态,向人民宣言,“不建成水库,就跳大龙潭”。

失败是成功之母,大家冷静分析原因,一面从襄阳请来水利专家,一面争取水泥钢筋指标,再度组织民工挺进废墟,开展重建。终于,大坝于1960年6月正式建成。下闸蓄水后,清冽冽的大龙潭水通过悬崖绝壁上的渠道,润泽8个村庄,灌溉几千亩农田,解决了沿线上万人饮水问题,还使歇马一度成为保康人民的大粮仓,成为国营良种场与鄂西鱼苗场的所在地。

一个工程就是一部奋斗史,大龙潭水库建设是荆山儿女在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在遍地荆棘中筚路蓝缕战天斗地的高亢之歌,在艰难岁月里克难制胜毅然前行的奋进之曲。

历史铭记的五年里,无数建设者在这里付出辛劳与汗水,不少人流血,还有人牺牲。退休医生贺大杰曾在工地上工作过,他痛楚回忆说:“当时物资匮乏,也不懂技术,搞这样大规模的工程根本没有经验,加上施工环境太恶劣了,伤亡事故时有发生。”

那时候,由于社会大气候使然,白天劳累一天,晚上还要集中学习整风,对出现差错的、完不成任务的进行批斗,吹毛求疵的现象在所难免,一些人本来蒙冤受屈,加之人为羞辱折磨,为数不少的人把名字永远留在了这里。为有牺牲多壮志,怀念他们的今天,我们也充满了自豪。因为伴随着时间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大龙潭水库已经成为一座物质的宝库、一种精神的象征和一笔生态的财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项水利工程就要造福一方百姓。大龙潭水库在风雨中奠基立业,以坚韧的步伐执着向前,在新时代发挥着新的作用,被新生活赋予着新的内涵。水库建成十多年后,歇马镇投资兴建邹家院水电站,向千家万户传送光明,拉开了保康小水电建设的帷幕。2009年,地方政府与水利部门联手,利用大龙潭的引水新建全自动化水厂,供水人口可达5万人。大龙潭引水渠道一路逶迤,穿越历史,完成了从奋斗渠到连心渠、再到幸福渠的华丽转身。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大龙潭是一个有风景、有故事、有人文的地方,因为经历大龙潭水库的建设,破茧成蝶,升华成一个有岁月积淀、有历史温度、有精神气象的地方。这里,承载着新中国建国初期那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历史,闪烁出一缕缕追忆可思的幽深之光。挖掘大龙潭水库精神,兴建红色教育基地,发展生态康养项目,既是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也是赓续精神火炬的历史使命。

敬畏历史者,历史厚之;传承历史者,历史馈之。大龙潭水利工程,是荆山“红旗渠”,更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历久弥新,穿透岁月,永远闪耀在荆山人民心中。

(作者单位:湖北省保康县引江补汉工程建设协调指挥部;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水利管理站)

猜你喜欢
荆山水库建设
中型水库的工程建设与管理探讨
出山店水库
白沙水库
春 讯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情报站
环球时报(2018-08-03)2018-08-03 08:11:4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出山店水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