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世忠
父親有劳动的习惯,在他接近八十岁的那一年,才真正撂下农具,从田地里走了出来。我们做儿女的都替他高兴,他辛苦了一辈子,该好好歇歇了。可是,清闲下来的父亲,变得无所适从,整天魔魔怔怔,像掉了魂一样。有一段时间,他还心情烦躁,无来由地经常发脾气。我们担心他的健康出了问题,就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鉴定为中度阿尔茨海默病。我们也没多想,就把父亲一反常态的种种表现,统统归罪于病情所致,除了监督他吃药,再没采取其他措施。
有一天,母亲对我说:“看样子,你爸也不光是病的原因,可能是不干活有点受不了。”我想,也有可能。父亲干了一辈子活,乍一闲下来,会不会和城里刚退休的干部一样,不适应呢?母亲说:“我有办法。明天我就交给他一个任务。”
第二天,母亲搬来一筐棉桃,放在父亲的面前,用抱怨的口气对他说:“你老了也不能一点活不干,孩子们都很忙,你得替他们做点事,分担一点责任。”父亲很听话,乖乖地坐在筐前剥起了棉桃。父亲老了,手不听使唤,剥得很慢,但他终究没有闲着。就这样,父亲剥了一筐又一筐,我家的棉桃剥完,母亲又从弟妹家弄一些过来。这份看似不是很重的“责任”陪伴了父亲整个秋冬。剥棉桃需要活动手指,活动手指对脑血管健康有好处,这样一来,父亲的情绪不但稳定了,还让他的病情有了好转。
无独有偶。一位关系甚密的朋友对我讲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也证实了这一点。朋友有位亲戚,十几岁的时候因一次医疗事故致残,胸部以下全部瘫痪,吃喝拉撒全靠着侄子照顾。
年轻的时候,思想单纯,他对身体、对生活还抱有一线希望。可是,等到上了岁数,所有的希望都看不到的时候,他开始产生绝望、厌世的念头。在规劝他的过程中,善于察言观色的侄儿找到了解开叔叔死结的方法。于是,他灵机一动,给叔叔制造了一份责任:看家望门。
他先是借口家里的大门坏了,在院子里的一根木杆上挂了一个铃铛,把牵连铃铛的线绳引进屋里,拴在叔叔的床前。然后,他在炕上加了一张床面,把叔叔睡觉的地方加高,使其与窗台处在一个平面上。最后,他在卧榻北面的墙上,面对窗户镶上一面大镜子,让躺在床上的叔叔无须抬头扭身,就能通过镜子看清院子里的情况。农家小院养鸡养鹅,堆放农具,还兼带着晾晒一些粮食或杂物。这样一来,叔叔就成了一个看家的人。
侄儿对叔叔说:“这个家就交给您了。”
有了看家的责任,从此,叔叔不敢懈怠,躺在床上时刻关注着院子里的动静。谁家的鸡狗进来,他一拉绳索,院子里叮铃一声,吓得鸡狗赶紧跑走了;有不认识的人进来,他也拉铃通报,别人知道家里有人,就不敢胡来。
有了这份责任,叔叔活得不但心安理得,还觉得很有意义。从此,他没有了厌世的情绪,一直活了很大岁数,直至寿终正寝。
生命需要一份责任。不管这份责任是大是小,是沉重还是轻松。责任,之于生命,就像一块压舱石,有了它,生命才有分量、有动力,才能行稳致远。
编辑|郭绪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