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成
“教是为了不教”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精髓。笔者所在的“关于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的课题组针对区域内不同的学校做过问卷调查。从对回收的调查问卷的分析中,我们发现有17%的教师把略读课文当作了学生的自学或者课外阅读的材料;有65%的教师把略读课文放在课堂内完成,但是往往只是让学生自己读一读,完成相关的配套练习;只有18%的教师能结合单元目标,落实单元要素。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受评价方式的影响,许多地方考试不考与略读课文相关的内容,教师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二是各个层面的教学研究,略读课文教学缺少优质课例的引领,许多一线教师也不知道怎样更好地处理略读课文。
那么,如何运用好略读课文的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研究,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一、与单元导语相勾连,明确教学目标
教材的编者在每组课文前都精心设计了单元导语,导语的内容凸显了每一单元的主题和语文要素。每个单元的导语无论是对教师的教案设计和课堂教学,还是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都起到了提示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案时,可以勾连单元导语,从中找到每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的关键切入口。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导语是:“重温革命岁月,把历史的声音留在心里。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尝试运用点面结合的写法记一次活动。”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解读这则导语:一是本单元教学的人文主题是感受革命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课堂教学要落实的训练重点是学习“点面结合”这一场面描写的方法。因此在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灯光》这篇略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把学习前面两篇精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到自读过程中。课堂教学的主线很明显:一是进一步感受革命先烈的光辉形象;二是进一步了解“点面结合”这一写作方法的作用。像这样紧密勾连单元导语,明确教学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略读课文学习指导,教学就不会迷失方向。
二、要与精读课文相勾连,夯实主题要素
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一书中指出:“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是运用。”教材同一单元里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一般都有相同或相似的主题。它们之间有的选材相异,有的是写作手法上的相互补充,有的是情感抒发上风格相异,有的是语言价值要素上存在延伸和迁移的关系。略读课文教学应该勾连精读课文的学习目标和训练重点,对精读课文课堂上打下的基础进行巩固和提升。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核心学习要素是“学习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编排了一篇精读课文《小英雄雨来(节选)》,两篇略读课文《我们家的男子汉》和《芦花鞋》,三篇课文共同点是篇幅较长,都是分成几个部分写的。不同的是《小英雄雨来(节选)》是用序号标示出每个部分的,《我们家的男子汉》采用的是小标题的方式,《芦花鞋》采用的是空行的方式。
指导学生学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概括每个部分的内容。在教学这组课文时,主要的教学环节之一是指导学生先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意思,再把主要意思连起來,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是三篇课文的指导方式和程度应该有所不同。教学《小英雄雨来(节选)》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学习用圈画中心句、提炼关键词等方式概括出小标题或主要内容。学生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概括方法可以在《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学习过程中初试牛刀。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原有的小标题概括课文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换一个小标题,然后再概括课文内容。学习《芦花鞋》一文时,教师可以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先帮助学生梳理出“芦花鞋”这条线索,再放手让学生尝试自己概括每个部分的小标题,把握课文内容。
像这样,抓住精读、略读的文本特征,勾连两种类型课文的学习目标,就能更好地夯实单元主题要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与综合性学习相勾连,拓展学习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广大一线教师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源,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精读就是‘例子和‘出发点。”其实对于学生的后续学习来说,略读课文也是“例子”和“出发点”。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后续学习的延伸点。
学习完四年级下册《黄继光》一课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其他抗美援朝英雄的事迹,并组织一次故事分享会,进一步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感受英雄人物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完六年级上册《京剧趣谈》一课后,笔者所在课题组曾开展了以“走进京剧”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教师组织学生欣赏了京剧名段《定军山》,成立了“了解京剧脸谱”“了解京剧乐器”“了解京剧唱腔”三个课题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活动。最后再组织课题小组汇报交流研究的学习成果。此项活动能进一步帮助学生了解京剧,感受国粹的独特魅力。
像这样把略读课文和综合性学习相勾连,既能巩固单元主题要素,又能培养学生的材料搜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更好地拓展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四、与习作教学相勾连,提升写作能力
关于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国文功课训练阅读,需要内容形式兼顾,两者皆重要不可分割。略读课文既是国文功课方面的工作,对略读课文定将作写作技术的研究。”的确,阅读为写作服务,阅读能更好地促进写作。教师在教学略读课文时,要挖掘文章的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方面的特色,迁移写作方法,为学生的习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习作“________即景”有这样的两个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这样的习作要求,如果没有例文引路,很难达到习作要求。而前面的一篇略读课文《月迹》恰好提供了范例。在《月迹》这篇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对教学要求进行合理地取舍,主要的教学任务是为下面的习作做好铺垫。教师可以组织引导学生完成三点目标:一是通读全文,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月迹”写月亮的,学习作者如何有条理地表达;二是重点品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了解月亮有哪些变化,学习作者是如何写景物的变化过程的;三是对比阅读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作者是如何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把画面写鲜活的。学生从略读课文中学到了观察和描写的方法,教师再进行习作指导时,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与课外阅读相勾连,增加阅读积累
课外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教师在进行略读课文教学时,还要注重发挥略读课文的拓展功能一可以采用一篇课文带一类文章,带多篇文章,甚至带整本书的方法。以教材为阅读训练的拓展点,内引外联,通过“课前链接课中,课中链接课后”等方法拓展课外阅读训练。
课前搜集资料,既能训练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教材中的很多略读课文要么是写名人的,要么是名家名作的节选。在教学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了解文中主要人物的生平事迹,了解写作背景,为更好地理解课文服务。教学三年级上册《一个粗瓷大碗》时,教师可以布置学生课前搜集抗日英雄赵一曼的资料,了解当时的战争形势和赵一曼的生活状况,学习课文时学生才会更深刻地感受到赵一曼的光辉形象。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走近赵一曼这位抗战时期的女英雄,很多学生会觉得意犹未尽,当他们流露出渴望进一步阅读的意愿时,教师可以推荐他们课后阅读《赵一曼的故事》。通过课外阅读,学生更能感受到赵一曼的伟大形象,更好地了解抗日战争的历史。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红色革命教育的一次很好的机会。
广泛阅读,才能开拓视野。统编版教材在编排文本时,特别注重发挥略读课文的拓展延伸作用。如四年级下册《海的女儿》一文的课前提示语是“这篇课文是著名童话《海的女儿》的开头部分……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完整地读读这篇童话,说说你对最小的公主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很显然编者编写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教师通过教材引导学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一篇课文的引领去阅读整本书,提升学生的阅读量。教师只要领会到编者的意图,充分地发挥略读课文的桥梁作用,将学生的阅读视角很好地从课内引向课外,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一定会得到更好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