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促教,巧妙落实语文要素

2022-05-30 10:48:04陶南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表里自然段课题

陶南

如何基于学生的实际和文本的特性,依据单元的“语文要素”和文本后面的思考练习题展开教学,凸显重点目标,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将结合六年级下册《表里的生物》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从以下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依据要素,紧扣习题,落实重点目标

解读教材,我们要从整体把握,从整体入手。从教材本身的目标要求来看,我们要把握住这篇课文所在单元的“人文目标”和“语文要素”的具体要求是什么。然后,结合本课的课后思考练习题,明确怎样具体落实单元“语文要素”中的重点目标。

《表里的生物》所在单元的“人文目标”是“科学发现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语文要素”中的阅读目标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表里的生物》中的“我”,在小时候就是一个好奇心强而又爱思考的孩子,为了验证自己的发现不断地去探索,大胆地进行想象。课后思考练习题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和同学交流你的看法。”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具体落实,笔者把此项任务划分在第二课时的教学内。此外,第1自然段中,文中的“我”小时候产生了这样一个认识——“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而“我”小时候对于这样一种认识的产生也是有依据的。作者精心选取的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对于这一自然段的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体会“我”是如何用具體事例说明观点的。此项教学任务应放在第一课时进行。第一课时还需要落实的一个重点目标是引导学生在默读中思考,捕捉关键词句,借助课题梳理文脉,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落实课后思考练习题第一题:“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概括这篇文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教学伊始,笔者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学生很快就能提出这样两个问题:表里的生物是什么?“我”为什么会认为表里有生物?这两个问题一个指向事件的结果,一个指向事件的起因。在此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思考:从猜测表里有生物到证实表里有蝎子,这中间还缺少一个怎样的过程?学生自然就能提出指向事件经过的问题:“我”是怎么探究、证实表里有一个活的生物的?这样一来,围绕课题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理清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大体明晰了文章的脉络结构。接下来,笔者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相机引导概括关键词句:“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表里发出声音、猜测表里有生物、看到表里的世界、证实表里有蝎子、很长时间都说表里有蝎子”。这样一来,课后思考练习题第一题得到了有效落实,而且贯穿第一课时教学的始终。

第1自然段的教学,笔者先让学生说说“我”为什么会认为表里有生物,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一自然段中直接揭示原因的句子——“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文中的“我”小时候怎么会产生这样一种认识的呢?围绕这个话题,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这段文字,细细体味这段文字描写的精妙所在。学生读一读,品一品,发现作者精心选取了一些事例,从不同的角度充分说明了自己的观点:一天中从早到晚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不管是好听的声音,还是怕人的声音,都是活的生物发出的;一年中不管哪个季节,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不管是体形大的,还是小的,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像蝉或虫一样不容易被人发现的也好,像狗或鸟一样显而易见的也罢,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100多年前,在作者生活的那座小城里,没有工厂,也没有机器的声音,表是很稀有的。基于以上种种,所以文中的“我”小时候产生了这样一种认识:“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在对这个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发现了作者写作的秘妙处,也对作者如何用具体事例来说明观点有了深入的体会。

二、以生为本,以学促教,凸显让学理念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来确定教学方案,既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又要重视自身的“教”,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让学的课堂应该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起点,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课堂教学的起点在哪里?应当在学生的“先学”上。学生学了,才能发现学习中的难点和疑点,也才能形成教师指导上的重点和基点。“教”永远是根据学生“学”的需求来实施的。基于学生实情的教学方才是有效的教学。

教学伊始,基于学生的初读,笔者让学生尝试运用以往学习到的方法简要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普遍感到困难。这篇课文所写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学生一下子很难理清。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适时予以点拨,有效帮助学生理清了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紧扣质疑点深入每一个部分去探究,学生再来概括课文内容就容易多了。而对于事件的经过的概括,依然是在学生充分自学、展示交流的基础上加以点拨和引导,让学生相互学习借鉴好的概括方法,提升能力。

让学的课堂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有强烈的“学法”意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为学而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在40分钟的课堂上,除了围绕课题质疑外,笔者安排了累计近15分钟的三次自主学习。

1.“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作者小时候怎么会产生这样一种认识的?

学习方法: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圈画关键词,读一读,品一品。

2.围绕课题“表里的生物”,说一说课文第2~19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学习方法:默读课文,想一想第2~19自然段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画出关键词句,再连起来说一说。

3.课文第2~19自然段中哪些语段值得我们仔细体味?

学习方法:默读课文第2~19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读一读,品一品。

从以上三次自主学习的要求不难看出,笔者将传统的“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让学生逐步养成探索精神和自主意识,形成自主学习能力。每一次的自主学习,提出问题的同时侧重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提出一个问题。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学习有了明确的方向,思考更有针对性了,其自主学习的实效性自然也会提高。在充分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自学的能力也必然会在一次次的探索中逐步形成。

我们要充分相信学生有能力探索、解决问题。在引导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课文第2~19自然段的内容时,笔者让学生在默读中圈画关键词句,理清这一部分内容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再连起来说一说。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笔者巡视时发现,大多数同学有了针对问题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基本上都能把握住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此外,笔者更加惊喜地发现,有三位同学关注的角度不同,梳理概括很有方法,特别值得大家学习借鉴。为此,充分地自主学习后,笔者请这三位同学上台,借助视频展示台分享交流自己的自主学习成果。每位同学分享后笔者适时点拨,让台下的学生对他们的概括方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一位同学是画关键句,抓住关键句直接概括的;一位同学是借助文中的“我”的心路历程“好奇、猜测、证实”来概括的;还有一位同学是提炼文中的“我”的一系列活动“听、想、看、问”来概括的。这三位同学概括的路径不同,但都是围绕课题“表里的生物”来谈的,他们独到的概括方法也让台下的同学受益匪浅。自主学习与展示交流的过程中,师生双边互动,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究并行。课堂教学基于学生的“先学”向前走了一步,学习真实地发生了。

三、品味语言,积累运用,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是学习运用语言的课程,所有的学习最终都应指向实践,在实践中积累、理解和运用语言。语文教学要变“教语文”为“学语文”,力求推动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使学生经历从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再回到语言形式的学习过程,阅读思考,揣摩领悟,把握规律,形成能力。

课后思考练习题第一题的“默读课文,联系课题,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对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的训练。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就是分析概括的能力。课前,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很多学生说得不到位,要么内容不完整,要么语言不够简练。因此,针对本篇文章的结构、篇幅、文本的特点,笔者为学生搭建台阶,教给相应的概括方法——围绕课题进行疑,并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更为深入的交流。经历了这样一个学习的过程,再遇到类似的很难划分出事件起因、经过、结果的文章时,学生就知道如何从课题入手,一步步深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

积累课文中陌生的有新鲜感的词句,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是小学生学习语文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

比如,学生在初读交流时就关注到了“鸟叫、蝉鸣、狗吠”等准确形容动物的鸣叫声的词,以及“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这样含蓄深远的表达。在作者眼里,表里的世界是一个美丽的世界。它到底美在哪儿呢?笔者引导学生透过“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不但被表盖保护着,还被一层玻璃蒙着”,感悟到这表里的世界颜色的美、生动的美、神秘的美。

课文第1自然段的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探究“‘我那时为什么会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這个问题时,将学生的注意力直接切入语言表达上,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用词、如何组织句子的,领悟课文遣词造句的高明。笔者以“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夜里有狗吠得很怕人”这一句为例,引导学生发现:“早晨”“夜里”,作者选取一天中的这两个时间段,是想告诉我们——这一天中从早到晚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鸟叫”“狗吠”,鸟是天上飞的,狗是地上跑的,作者是想告诉我们——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跑的,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叫得很好听”“吠得很怕人”,作者是想说——不管是好听的声音,还是怕人的声音,都是活的生物发出的。教师以此为例,告诉学生,先前一读而过的文字看似没有什么,静下心来再读一读,品一品,就能体味到语言的精妙。学生在教师的示范引领下再读这段文字,了解到作者小时候的这种认识是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从而总结得出“没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品读中,学生深刻领悟到了作者表达的精妙独到之处,思维和语言也得到了同步发展。

基于以上的品读,在教学到课文的第二部分“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时,笔者让学生在文中找寻“我”这样猜测的依据,学生很快就能找到:“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父亲怀里的表有时放在桌子上,不但它的秒针会自己走动,而且它坚硬的表盖里还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嘀嗒,嘀嗒……没有一刻的休息,这声音比蝉鸣要柔和些,比虫的歌曲要单调些”“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之所以猜测父亲的表里一定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就是源于以上的观察认知。此项训练,一方面是让学生感受到“我”的猜测是有根据的,并非凭空想象,另一方面是对“体会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的深入领悟。

本节课,笔者从整体入手解读教材,使阅读理解与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以求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质量一定会越来越高,语言表达水平也会有长足的进步。

猜你喜欢
表里自然段课题
山河“表里”——潼关,岂止是一个地理的“关”
当代陕西(2020年21期)2020-12-14 08:14:24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第一次写课题
经二重组织表里经遮盖性不良的成因与对策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6年4期)2016-11-12 13:24:04
美丽的秋天
对北洋政府新闻出版立法表里二重性的分析
新闻传播(2015年20期)2015-07-18 11:06:47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国卫生(2014年4期)2014-12-06 05:56:56
画画
反讽:基于表里内外语境的“佯装”、“歪曲”:张力诗语探究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