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胜男
如何在语文课堂中实现一种“宾主尽欢”的师生和谐关系是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以生为本,科学高效,充满活力,优质轻负”,是一种追求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多种思维碰撞才能产生新的活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起到一个很好的思维引导作用,通过“埋线”而非直接“点燃”的方式步步激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和自我研学能力。笔者以自己的一节常规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实现新课改核心理念下的“和生”课堂。
活动一:为文章配插图
师:作家李森祥在谈及《台阶》这篇文章的写作动机时说道:“母亲坐在门槛上慢悠悠地做着针线活,目光恬静地看着趴在青石板上的孩子。这是我童年记忆里最深刻的景象,而就是这个司空见惯的画面,触动了我创作《台阶》这篇小说。”但实际上《台阶》这篇文章则以“父亲”为写作对象,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呢?
生:写母亲的文章很常见,但写父亲生活的文章不多见。或许对作者而言,父亲和台阶的关联是他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师:若让你为这篇文章配一幅封面插画,你会怎么设计呢?
生:两三级矮矮的台阶,父亲坐在上面,手里拿着个有年头的老烟枪,苍老的面容却带着坚定的眼神看向远方。
师:听了同学详细的描述,老师脑海中瞬间有了一幅感人的画面。
【设计思路】“台阶”这一看似普通的物件其实对身处城市的学生来说是有认知上的偏差的,以画导入,为学生创设一种真实情境,由此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与台阶”特殊的关联。
活动二:读清情节
师: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
生:《台阶》是篇小说,我们可以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进行概括。
师:很好,那这篇小说的主人公“父亲”围绕“台阶”做了些什么事呢?
生:造台阶。
师:那么造台阶可以一蹴而就吗?
生:不是,父亲花了大半辈子才造好了新的九级台阶。
师:父亲为什么要花这么大力气来造台阶呢,原来的三级台阶不好吗?
生:当然是九级台阶更好,因为高台阶征高地位,父亲一直说“我们家的台阶低”,他想让我们家变得有地位,所以才对造高台阶这么执着,这么拼命。
师:同学们把父亲围绕“造台阶”的起因、经过、结果都确切找出来了,那么本文的主要内容也能用一句话概括出来了。
生:为了提高自家的地位(起因),父亲不辞辛劳花了大半辈子造了高台阶(经过),而父亲却逐渐走向衰老(结果)。
师:为了造高台阶父亲可谓是耗费了无穷心力,请同学们概览全文,找出父亲是如何造起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生:小说从第9自然段到第19自然段具体刻画了漫长准备过程:捡砖一捡瓦一塞角票一种田一砍柴一捡卵石一编草鞋一踏黄泥。从父亲多年的辛苦劳作和充足准备这些细节上,可以看出父亲吃苦耐劳、一心造屋的坚定意志。
【设计思路】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逐步完善的,只有先理清主要情节和关键细节才能更好地刻画人物。“造台阶”的过程最引人深思的就是耗时长又琐碎的准备过程,父亲水滴石穿般的坚持精神让读者能感受到他内心坚定的目标、执着的信念。父亲“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在对高台阶的执念背后,难道父亲仅仅就是对“高地位”的面子追求吗?在“读懂情节”这一活动中,学生能初步明了父亲的形象,也为深入探究人物的精神内核做好铺垫。
活动三:读懂人物
师:读到这里我们都能知道“高台阶”与“高地位”的对应关系,父亲难道就是这么一个好面子的虚荣之人吗?
生:不是,父亲只是希望一家人能生活好点,受人尊重。
师:接下来请大家细读课文,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我的________的父亲。文章这样写道——”。
生:我的朴实的父亲。文章这样写道,“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
生:我的坚韧不拔的父亲。文章这样写道,“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父亲为了家庭而奔波的画面,有同学对父亲的形象有其他不同的看法吗?
生:我内心卑微的父亲。文章这样写道,“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老实巴交的父亲为了自己和家人能获得别人的尊重,变得有地位,才萌生了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想法”。
师:父亲是为让他人投来的羡慕目光吗?
生:我认为不是的。父亲表面上是为了高台阶而执着,实际上则是为了家人精神层面上的富足。
师:父亲的身份是什么?
生:父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师:那作为一个农民,他为什么这么坚持一定要造高台阶呢?
生:我认为父亲就是一个勤勤恳恳、以土地为本的农民,他所有的一切奋斗和努力都是为了家人可以更好地生活,这是一种对生活单纯美好的愿景。
师:是的,就是这么一个普普通通的父亲,他面对生活,执着而坚韧,这就是朴实的中国农民!九级高台阶造好了,父亲就大功告成,能安稳快乐地踏实生活了吗?
生:不是的,我觉得新台阶造好了父亲反而不自在了。文章第21自然段有这么一段描述,“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这里“明明该高兴”和“尴尬的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台阶造好后,父亲反而不自在了。
师:高台阶造好了难道不值得庆祝吗?高台阶不是意味着高地位,意味着高人一等吗?怎么却反倒显得不自在了呢?
生:我觉得父亲一辈子淳朴惯了。他一生最大的成就可能就是造好了九级新台阶,这是他这辈子最值得自豪的一件事。可当台阶真的造好以后,他却有了这么一个举动——“父亲自己却熬不住,当天就坐在台阶上抽烟。他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他抽了一筒,举起烟枪往台阶上磕烟灰,磕了一下,感觉手有些不对劲,便猛然愣住。他忽然醒悟,台阶是水泥抹的面,不经磕。于是,他就憋住了不磕”。父亲的这一举动很耐人寻味,“磕烟灰”本来是父亲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但因为这新台阶就硬生生地憋住了,从这里我能看出这高台阶反而束缚了父亲,这种不自在给人一种陌生感。
師: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正是因为父亲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身为农民的父亲永远都学不会张扬。这是一个“任凭把脊背压弯”的父亲,这是一个吃苦耐劳的父亲,这是一个永远和善谦卑的父亲。
【设计思路】关于“父亲”形象的探讨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师应让学生从文本出发认识父亲身上“追求”与“谦卑”两种特质。父亲一直默默无闻,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自己打拼,为家人打拼。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艰苦创业的人民群众,正是我们民族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教学思考
一、“文体”意识在教学中的体验
“文体”之于文章意味着一种“定性”,只有尊重文本的特质,才能尽可能真实地与作者的创作思路完美对接。小说《台阶》中,对主人公父亲形象的解析成为关键。父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到底有着怎么样的代表性?他与“台阶”之间的深层关联究竟是什么?父亲只是一个农民,一个“我”记忆中不苟言笑的人,但当“父亲”成为一群人的代名词时,父亲身上的坚韧、谦卑、朴实无不一一彰显出来。在理清文章情节的基础上,笔者设计了层递性的教学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解读方法引领学生想象画面、品析语句、解读细节,用插图创设情境,用语言勾勒人物,用情感品味生活。这样不仅能让学生领悟到小说人物的立体化性格,而且也初步掌握了从小说刻画人物的细节描写入手,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多元解读主题的方法。
二、“融会贯通,和合生慧”,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
“和生”成长课堂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站在舞台中央。让学生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实现自我创造和想象一直是教师的期待和希冀,以学生的阅读期待和阅读感受优化课堂教学是“和生”成长课堂的一大实践追求。“父亲眼中的台阶是什么?父亲和台阶是怎样的关系?父亲的追求仅仅是台阶吗?”这些问题由结构到内容,从情感到主题,提问、赏析、归纳,每个问题的解答都让学生的感悟提升一个台阶,顺着学生的思路发散问题会有无限的可能性。“协同合作,讲练结合”让学生真正在小组研讨和自我思考中深入文本,解读人物,力图促进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上的变化。当下课时,他们一定能获得一次精神上的成长。
三、从文字中感悟中华民族“文脉”的传承
语文阅读不仅是一种“文字”的琢磨,更是一份“文脉”的传承。人物命运的轮回正是在这份“文脉”中传承。分析“父亲为什么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一句中的问答,“高兴”与“尴尬”的语言矛盾是父亲骨子里的朴实厚道,不是胆小,而是不习惯。在庆祝台阶建好的热闹氛围中,父亲自然会骄傲自豪地“挺胸”,可惜已是“驼惯”了,这不是洋洋得意,而是沧桑劳苦的结果。“父亲”这词一喊出来,就不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次生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