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在南方
新闻链接
2022年6月11日是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联合哔哩哔哩(B 站)设计了一封来自3000年前的“甲骨书信”,以互动答题的形式,邀请观众一起破译甲骨文的文化内涵,感受古人的智慧艺术。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汉字,出土于中国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综合《潇湘晨报》
探秘手册
卫星位置:华中地区,河南省北部
地形地貌: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气候特点:四季分明
小探妹“葛优躺”在沙发上,吹着空调,脚丫子愉快地晃动,手里拿着一台平板戳个不停。刚从冰箱拿出的半个西瓜被晾在一旁,肚子里的寒气遇见房间里的热气,凝成委屈的“小泪珠”,不一会儿就在茶几上留下一滩“小水池”。
“喂!你咋不吃?凉西瓜都快变成热西瓜了。”阿奇哥心疼地抱起,用勺子在瓜心的部位挖了一个圈,果断送进嘴里。
换作平时,小探妹一定会一跃而起,一边大喊“还我西瓜”,一边从天而降一招“如来神掌”。可今天,小探妹竟无动于衷,两只眼睛依旧紧紧盯着平板,手指戳个不停。
“阿奇哥,我知道你偷吃西瓜心了。你吃吧,我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研究。”
小探妹的反常引起了阿奇哥极大的兴趣,“抢瓜心”游戏似乎也不再有趣了。
“你在看啥?让我也瞅瞅。”
小探妹瞥了阿奇哥一眼:“行吧!给你看看,正好这关有点难……不过你只许看,不许戳答案啊!”
“了解,了解。”阿奇哥接过平板,原来是一款名为《远古的来信》的游戏,题目都是用甲骨文写的,难怪小探妹闯关不易。
“哦,这题是让你猜‘马用甲骨文怎么写。”阿奇哥一脸轻松,还回了平板。
“甲骨文是书法吗?”
“准确来说,它是汉字的祖先!”
阿奇哥从书架上摸出一本《百科全书》,翻到其中一页,声情并茂地朗诵:“3400年前,商朝伟大的君王盘庚定都‘殷(现河南省安阳市)。1928年起,考古学家陆续在安阳发掘出十五万多片龟壳、兽骨等文物,上面刻着纤细的黑色图案。”阿奇哥把书递给小探妹,指了指图片。
图片里印着大大小小的兽骨、龟甲,有的骨头上有几十个字,有的只有几个字。“上古时期的人们在捕鱼、播种、战争等大事前,习惯‘占卜一下——比如燃烧龟壳,通过辨别裂纹的形状,来推测事情能不能成功……”阿奇哥解释。
“这不是和我蒙选择题时掷骰子差不多吗?”小探妹思索。
“占卜完毕后,他们就把问题和结果一起刻在龟甲、兽骨上,成了‘占卜日记。我们就是通过这些零零散散的符号,拼出了商朝的大致历史。”
小探妹点了点头,看了一眼平板:“所以,这道题选什么?”
“你看哪一个字像‘马呀?凭感觉就行。”
小探妹想了想,找了一个最像的选项点进去。嘿,竟然猜对了!
“我真聰明。”小探妹忍不住给自己点了个赞。
“那是因为,甲骨文被称为‘中华文化的基因,几千年来,它的字体结构从来没有变过。你看这张图……”阿奇哥翻了翻《百科全书》,选了一页打开。
图片很好地展示了“马”这个字的变化过程(虽然马背上的鬃毛明显变少)。“离远看,甲骨文和课本上的‘马真的很像!”
“中国人把汉字的构成方法归纳为六种,分别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称为‘六书。象形是最基础的构字法,你看这张图——”
小探妹把书翻转90度:“竖着看,‘目字真的很像一幅写生。”
“没错,‘目就是一个从图画演变而来的汉字。还有这张——”
小探妹称赞道:“哈哈,这也太像了!这下我对甲骨文的了解有点‘眉目了。”
“只要你是中国人、学过汉字,仅凭猜测,也能对甲骨文的字意猜个八九不离十。某种程度来说,这是我们与祖先的一种共鸣。”阿奇哥露出憧憬的表情。
小探妹顿时觉得《远古的来信》神圣了许多,换了个严肃点的坐姿,继续闯关。
下一关插入了一段视频,许多学生正用毛笔临摹甲骨文;老师们拿着甲骨文卡片,为幼儿园小朋友讲解汉字的演变。
“现在有很多教材引入了甲骨文知识。”阿奇哥一边看视频一边解释,“甲骨文的象形功能,可以帮低年级的同学很好地理解生字含义,还可以欣赏汉字的结构美、书法美、排版美。你看,即使是甲骨文,它们也排列整齐,透露出中国方块字的最初形象,对不?
“这是我们三四千年都不曾中断的文字传统。几千年来,不管什么样的敌寇入侵,什么样的战争将我们打散,我们总是靠着方块字寻找同胞。它像一根隐形的线,将我们和祖先、同胞紧紧连接在一起。”
小探妹心中感动,古老的甲骨文似乎拥有了生命,在呼吸,在跳跃。
最后一关,是用甲骨文给好朋友发一封邮件。如果好朋友能成功猜出,就算通关。
小探妹神秘一笑,在平板上戳了几个字后,说:“阿奇哥,你快去收邮件,里面有我想对你说的话。”
“好呀。”阿奇哥自信满满地走进书房。
打开邮件,阿奇哥发现那是用甲骨文写的四个字:“还我瓜心!”
“阿奇哥,你猜出来了吗?”客厅飘来小探妹温柔的询问声。
“啊?这……”阿奇哥正在考虑怎么回答,门外已传来小探妹那越走越近的脚步声。
糟啦,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