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迷杂志发展简史

2022-05-30 17:37河流
科幻世界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幻协会杂志

河流

业余/同好杂志(Fanzine)是指由民间爱好者或团体围绕某一特定文化类别制作的非正式刊物,其目的是寻找同样拥有这一份兴趣的人,分享自己从中所得到的乐趣。

在科幻领域,科幻业余杂志又称科幻爱好者杂志和科幻迷杂志,最先由路易斯·罗素·乔维特于1940年10月提出,是科幻迷之间进行沟通、评论、采访、研究、资料保留等的重要工具,由科幻迷免费供稿并整理编辑。为了表彰科幻迷们所做的优秀工作,雨果奖(Hugo Awards)自1955年起增设“最佳科幻业余杂志”奖项,中国的第一个科幻业余杂志是姚海军于1988年创办的《星云》。

根据雨果奖的划分,与业余杂志(Fanzine)相对应的是专业杂志(Prozine)和半专业杂志(Semi-Prozine),而划分是为了区别不同杂志之间稿费的标准。由于国内科幻类杂志相当稀缺,划分半专业杂志实际上并没有太大意义,一般地,国内科幻迷将这一类业余杂志统称为科幻迷杂志。

将相应资料进行整理后可以发现,中国的科幻迷杂志从有记录至今有着三十四年的历史,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科幻同好们利用信件进行沟通及杂志制作,在短暂的十多年间迅速架起了科幻迷们沟通的桥梁,带动了当时科幻迷们低迷的科幻热情与活跃度,于21世纪初开始从实体转向线上,呈现出成立数量多、存在时间短、人员变换快的特点。

科幻迷杂志可以用于学术研究、娱乐、科幻评论、资讯收集、科幻随笔、科幻译介以及征文作品收录等各种用途。凡是和科幻相关又有必要进行收集但缺乏出版渠道的内部交流信息都可以通过制作科幻迷杂志来完成,与此同时,也可以作为科幻迷之间进行沟通联系和发表见解的重要渠道。

在学术研究上,科幻迷杂志一般起到沟通交流和研究记录的作用,如吴岩2010年制作的《中国科幻研究》、姚海军《星云》的论文专辑以及吴岩和李广益主编的《科幻研究通讯》。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还几乎没有发表科幻论文的场所。《星云》在当时是科幻迷与作家编辑交流的重要桥梁,刊登了一些科幻研究性文章,如在1997年7月专门出了一期增刊,收录了郑军的十篇科幻理论性文章;2000年第3期收录了当年中国国际科普论坛上的七篇科幻论文,后来彻底转型成为一份规范的科幻理论内部刊物。

2021年4月创刊的线上科幻研究类刊物《科幻研究通讯》,其办刊目的是让学术界的研究者们即便在非正式出版的情况下也能获取到相应信息,这类资料保存也让研究者们的溯源和沟通更加便捷。此外,大部分科幻迷杂志都会附带刊登一些当时的科幻资讯或信息。例如《异度空间》在20世纪90年代末是科幻世界杂志社的科幻迷俱乐部会刊,除了资讯信息,也曾刊登科幻迷协会成立的消息。

也有科幻迷在科幻资讯的专业化和大众化上做了尝试,比如《幻想周报》《科幻双周刊》《中国科幻月报》《幻想新刊》《科幻江湖》等杂志。其中《幻动》创刊于2006年1月,全名为《科幻动态》,由科幻动态整理组制作发行,介绍国内外科幻动态。

科幻世界杂志社官方网站上线后,网站论坛一度非常火热。专门发布科幻世界论坛每周热帖和动态的《幻想周报》于2006年创刊,至少出刊十期。《科幻双周刊》创办于2008年5月,为大连理工大学科幻协会会报,每两周发行一次,用于收集校内科幻资讯;《幻想新刊》创刊于2009年,专注报道幻圈新闻,提出科幻通讯社的构想并进行实时科幻资讯的报道尝试,在出刊十二期后停刊。

2011年,由拉兹和三丰制作的周刊《幻然一周》以及李广益和任冬梅牵头的《中国科幻月报》也是如此,汇总一周以来与幻想相关的新闻事件、出版信息、影视游戏、研究评论等内容。《幻然一周》发行十期后停刊,而《中国科幻月报》一直坚持到了现在,自2017年起由重慶大学科幻协会成员运营。这些停刊的资讯类科幻迷杂志保存了宝贵的科幻信息和记录。2020年4月,《科幻江湖》小报创刊并在6月得到了科幻世界杂志社的支持,专门发布科幻资讯、出版消息、高校科幻社团资讯等。

科幻评论类杂志同科幻资讯类杂志的处境相同,一部分杂志设置栏目刊登评论,如《星云》《超新星》《异度空间》和《第十号行星》里对作家和作者的评论以及《立方光年》里的严鹏专栏“外科手术刀”用来指出一些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少部分杂志专门收稿科幻评论进行刊登,如《科幻评汇》《边缘》《大都会科幻评论》《星云科幻评论》等。《边缘》创刊于2005年,是由大江东去科幻论坛制作的线上科幻评论刊物,主要关注科幻理论、科幻小说批评、科幻影视评论以及相关的科幻随笔,共发行四期;《大都会科幻评论》创办于2010年12月,收录文学、电影、游戏等在内的科幻评论文章,也摘取在报刊上发表的评论文章,共发行 十二期。创刊于2013年的《科幻评汇》(原名《拆除者》)也是评论杂志,共发行三期。

结合中国科幻界现状,针对科幻评论者少、专业评论者更为缺失等问题,三丰在2019年6月创建了 《星云科幻评论》,集合以万户、汪彦中、游者等评论员为主的民间科幻评论者与科幻作者一同对各个平台发表的科幻作品进行评论。由于主编事务日益繁忙,杂志暂时处于休刊状态,但仍然有随时重启的计划。

制作科幻迷杂志的本质仍然归于科幻迷的热情。除征文作品外,也有杂志收录俱乐部会员的作品,包括科幻小说、科幻随笔及科幻评论等,如《立方光年》《异度空间》《上天梯》《临界点》《苍穹火焰》《第五季度》《四维空间》《新尘科幻》《科幻文汇》《荒启科幻》《Q幻世界》等杂志。其中一部分作品以平台为跳板,经过原作者修改后成功上刊专业杂志,这样的平台也成了科幻迷锻炼创作水平的新手区。而这一类杂志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10月由邹浩制作的《科幻音符》,共出刊二十五期,杂志收集各种练笔性科幻小说和评论,并将优秀作品推荐给专业类杂志。

此类杂志的局限在于,其刊登的小说都是练笔作品,本身就有不少缺陷,若将这一类的练笔作品用来制作科幻迷杂志的同时却又想实现专业科幻杂志的效果,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有一些科幻迷杂志向科幻名家索稿,以期在名家领衔下得到更多关注,但练笔作品终究难以同名家作品相比较,这样的交融下往往会让杂志陷入一种奇怪的境地——读完名家后整本杂志再无吸引力。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同一时间创刊的科幻迷杂志也会互相转载练笔作品,其本意固然好,但原创性也有所下降。因此,作为非专业领域的科幻迷杂志尽量坚持“新手创作训练营”的定位或许会更佳,同时还应当建设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接收和反馈渠道。

绝大部分高校科幻协会举行的活动都有科幻征文比赛,而征文作品精选集的制作往往也顺理成章。从某种意义上说,高校里的科幻迷刊物绝大多数都是校内征文作品集,如上海大学的《第三类食谱》、武汉大学科幻协会的《二向箔》、华中师范大学的《梦·河》、西南交通大学科幻协会的《时间的密语》、重庆大学科幻协会的《渐行》等等,也有类似2007年北京高校科幻联盟制作的《幻风》会报与《幻想雄》杂志这样由多个科幻社团组织联合制作的刊物。该类刊物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3月28日由云南大学科幻协会制作的《科海故事博览·科幻版》,但这一类联盟性刊物一般只出刊一期便悄然停刊了,因为历史上高校科幻社团联盟也常常随着社团情况的变化而极不稳定。

截至2022年4月,可考科幻迷杂志数一百六十种,其中中学和高校科幻协会刊物八十一种,接近总数的一半,因此还是有值得说道的地方,有机会再另行介绍。有一个问题此前也让笔者感到困惑,为什么高校科幻协会近年来制作会刊/优秀作品集的频次越来越低,但协会征文活动却越来越多?

为了找寻这一答案,笔者在与多个高校科幻协会联系后了解到,由于排版人员、制作时间以及美编稀缺等各种原因,有相当多的会刊制作计划胎死腹中。就笔者目前了解到的情况,山东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科幻协会均制作过简陋版本的科幻会刊,但要么是因为制作随意,效果不好仅用于纪念而不便示人,要么缺少美工排版人员一拖再拖,直到毕业会刊也没能制作出来,而且部分社团换届没有将历史资料传承下去,这些刊物便随着社团的断代而消失。

除高校科幻协会外,也有部分中学科幻迷自发组织制作科幻迷杂志,如南京十一路中学的《朝闻道》、湖南中学科幻迷的《尘埃云》等,但这方面的考证仍然很稀少,困难很大。

不少科幻迷在科幻迷杂志上对国外科幻文化进行了翻译与宣传,如《星云》杂志上孔斌和赵如汉(北星)等针对多国科幻文化进行的介绍和翻译,《新幻界》杂志里三丰结合国外科幻历史对中国科幻现状进行的介绍与进一步思考,以及对国外科幻作品进行的中文译介等。

当科幻迷杂志用于爱好者内部交流或者私人保存时往往不是那么规范严肃,可能还带有部分主观性,如《飞扬人物周刊》刊登一些八卦向的科幻作家采访,《少年贩》和《非卖品》都是大家众筹稿件和资金得到的科幻作品集,但更偏向自娱自乐,并且都在短时间内停刊。《中国新科幻》由郑宇于2010年创刊,也是国内第一个用于记录自身想法的个人科幻迷杂志,常刊登科幻迷个人对某件事物的看法或评论,也刊登一些个人随笔以及对作家的采访。

如今仍有十余本科幻迷杂志在正常运行,《中国科幻月报》是月度科幻资讯推介;整理每月科幻论文信息的《中文科幻论文速递》;3月创刊用于促进少儿科幻评论力量的《少儿科幻星云评论》;用于学术争鸣的季刊《科幻研究通讯》;收录练笔作品的《Q幻世界》以及未来3y2c写作小组的《量子纠缠不清》作品集;集合时事热点、专栏、采访、书评和翻译等内容的《零重力报》;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科幻奇幻协会的《种子》作品集以及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科幻社的年刊《朝闻道》;《科幻江湖》资讯月报设置的“脑洞大会”栏目在《科幻世界》上刊登;《星之所在舰队特刊》刊登栏目有热销书介绍、读者评价、填字游戏等;高校科幻平台也宣布创刊季刊《舱外》杂志以扶持高校科幻创作力量。

也有一些出刊第一期后由于各种原因(包含纪念意义)不会再出刊第二期的,比如哈尔滨工业大学思飞科幻社的《十周年纪念刊》、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学的《霏偲文学科幻专辑》、江西师范大学科学与幻想协会与青蓝文学社合作发布的《青蓝苑·科幻专辑》、中南大学飞越科幻协会的《幻萤卷》。

也有即将在几个月内出刊的,比如西北工业大学科幻协会《一千个幻想,只为一个你》第四届科幻征文作品集、江苏省姜堰中学科幻推理社的社刊《参商》。

而大部分线上科幻迷杂志局限于单一平台如QQ群、微信公众号、豆瓣等,往往关注人数比较低迷。受网络平台传播力度、杂志质量和受众群体所限,诸多科幻迷杂志也存在影响力开始逐渐变小,逐渐向自娱自乐的方向发展的趋势。

导致这样的结果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多数科幻迷杂志的主编变迁相当频繁,然而不同的主编办刊品味不同、设置栏目不同,容易积攒新旧矛盾,这无疑对杂志的长久运营和发展都是不利的。

基于各个民间科幻平台现状,科幻評论者不多、可公益供稿作者不足、资金不足、运营不善、相应杂志编辑的人才较少、科幻仍小众等都可能是杂志难以运行下去的原因。种种原因影响下,中国科幻界历史上有实力投入资金制作半专业科幻杂志并将杂志转型成专业杂志的团体或个人屈指可数,但确实都是相当值得称道的探索。

清华大学科幻协会在2021年12月正式出版了精品会刊第一辑《无名者之国》,由广东经济出版社出版,今年5月又出版第二辑《E=mc3》,其中部分作品选自此前的自制会刊。这是科幻迷杂志从业余转向专业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科幻社团在创作上的全新尝试,具有里程碑意义。

无论如何,科幻迷杂志一直都是科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幻迷之间互相倾诉表达情感的寄托,无论今后科幻如何变幻,它都将带着传承的种子奔向远方。

编后语:

有科幻就有科幻迷,有科幻迷就有科幻迷杂志。作为科幻迷之间进行沟通联系和发表见解的重要渠道,科幻迷杂志是培育科幻迷社群、凝聚科幻共同体、构建良好科幻文化产业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了进一步方便科幻学术交流,促进科幻学术研究的发展,由科幻爱好者及青年科幻研究者发起,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组织开展的公益性学术项目——中文科幻学术工坊已于2022年初正式上线。学术工坊主要为使用中文或以中文作品为研究对象的科幻学者(特别是青年学者)提供开放式传播和交流平台,将围绕这一出发点定期举办以下两项活动:定期邀请科幻研究者举办线上讲座,分享他/她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公众号、微博等平台定期刊发《中文科幻研究速递》,报道最新的中文科幻研究成果。

我们希望成为一座桥梁:通过搭建开放式学术交流平台,将科幻研究者相互链接,将科幻研究者和科幻创作者、从业者、爱好者相互链接,推动科幻学术研究的交流和讨论,推动学术观点和内容传播至整个科幻界,吸引科幻创作者、从业者、爱好者参与到科幻学术讨论与研究之中,反哺中文科幻学术研究的发展,为促进中国科幻的繁荣发展贡献学术力量。

目前,中文科幻学术工坊由科幻世界副总编拉兹总体负责,项目发起人天洛_奇主持具体工作,并得到了四川科幻世界杂志社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也受到了许多科幻学术界前辈、青年研究者的帮助。无论您是科幻学术研究者、内容创作者、从业者还是普通的科幻爱好者,都欢迎关注中文科幻学术工坊。如果您有兴趣,并且满足相关条件,我们也诚挚地邀请您加入工坊,参与运营。欢迎各位关注中文科幻学术工坊微博、微信等官方账号了解详细事宜。

【责任编辑:阿 吾】

猜你喜欢
科幻协会杂志
娄底市翻译协会简介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东方养生杂志征稿函
杂志介绍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协会 通联站
扶贫杂志走进“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