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中国贡献

2022-05-30 02:21李艳艳
学习与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新形态道路文明

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确立未来发展方向、延续人类文明道路,是摆在各国面前的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艰苦奋斗的伟大历史实践中,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新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了中国智慧。

尊重人类文明的平等多样

文明到底是单一的,还是多样的?中外历史告诉我们,人类文明史是一部多样文明的发展史,无论是茹毛饮血的原始文明、田园耕作的农业文明,还是机器大生产的工业文明,抑或是正在加速到来的信息文明,无不构成了千姿百态的文明图谱,进而书写出波澜壮阔的文明华章。

文明多样性是社会发展的常态,不同文明在人类发展进程中均有重要價值。历史上,不同文明的对话促进了彼此的发展。通过古代丝绸之路,印度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国的“四大发明”则传到了欧洲,成为西方推进近代化历程的重要动力。国情不同、历史不同,文明进步道路自然就不同。

事实上,每一种文明都是特定历史时空背景下的产物,尊重历史就需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存在方式。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

因而,价值平等的多样文明之间就不能作简单的横向对比,在文明进步道路的选择上,妄自菲薄,生搬硬套,甚至削足适履,不仅不能促进自身发展,反而对于本民族的发展危害巨大。文明多样观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思想根基,坚定了世界广大发展中国家走自己发展道路的信心,而且为世界不同文明平等相待、交流合作、互鉴共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合作

近代以来,一些西方国家凭借其在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优势,建构起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对于世界各国进行了“中心—边缘—外围”的划分,一方面自命为文明的旗手,把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资本主义视为所谓普世文明,另一方面把西方以外的其他文明模式视为野蛮,要求其依附或效仿自身。在这些西方国家的世界观中,文明是一个等级序列,不同文明之间只有同化和被同化的关系,非西方文明只有朝向西方文明不断趋近的一条线性进化道路可走。这样造成的结果是,人为预设的文明等级地位决定了不同文明之间难以进行平等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坚持独立自主与交流合作辩证统一的原则。2014年6月,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要尊重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明确指出:“我们要倡导交流互鉴,注重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取长补短,兼收并蓄,共同绘就人类文明美好画卷。”历史的基本经验也告诉我们,开放带来繁荣,封闭导致落后。伟大的文明必然是开放、交流、合作的产物。

文明交流合作,是推动本民族自身文明进步的重要方式。因循守旧、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是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巨大思想障碍。古代中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艺术等诸多方面曾经高度繁荣,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却在后来的发展中因固步自封而日益落后。当今中国,在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开辟出了一条令世界瞩目的文明道路。

文明交流合作,不是输出自己的制度和发展模式,而是尊重世界其他文明的独特发展道路。世界上每一种文明都是具体历史变迁的结果,是现实实践的产物,是历史客观规律的体现,这不以某个人、某个国家的意志为转移。世界各国应自觉把握和运用文明进步规律,有效避免文明之间的无谓冲突,走上促进不同文明平等交流合作的人间正道。

推动文明之间的互鉴共进

文明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实体,而是一个只有与外界充分接触才能获得更新力量的有机体。正如任何生命有机体都需要在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中进行新陈代谢,从而维持生命、促进生长一样,文明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历史经验启示我们,一种文明若想在世界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始终保持强大的发展后劲,只能在互鉴共进的过程中谋求进步空间。

互鉴共进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取长补短,一种文明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在这个过程中,自力更生并不等于夜郎自大,开放包容、虚怀若谷的宽阔胸襟应该成为一种文明的基本品质。不同文明之间需要全方位的交流与碰撞,发现各自的优长与不足,激发各种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从而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迎来更加广阔、更高层次的发展空间。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建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主动顺应历史规律和时代潮流,在实践上始终坚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在充分尊重各种人类文明价值平等、多样共存、交流合作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之间互鉴共进,进而稳步趋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目标。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当今世界,不仅容得下多种多样的不同文明,而且能够协调好彼此之间的关系,不同文明之间应多一些尊重、沟通、互鉴、共荣,自觉避免文明冲突,共促人类共同进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的人类文明新形态相关理论和实践,体现了人类文明的本质特征,揭示了文明进步的根本路径,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中国贡献。

(本文是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暨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人类文明形态演进历程与新时代中国文明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李艳艳,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 / 丁兆丹

猜你喜欢
新形态道路文明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请文明演绎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漫说文明
移动互联网生活的新形态
新形态西装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
激活时装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