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宁
斑驳的阳光下,延庆区康庄镇火烧营村宁静祥和,村民富兴老人幸福满满地从村里与荷府民宿合作的“老年餐桌”中走了出来。在富兴老人眼里,白墙灰瓦的荷府民宿与村居融为一体,分外和谐。眼前的美景与曾经的萧索,仿佛勾勒出富兴老人前后两种生活的不同模样。“每天,在这都能吃上丰富可口的午餐,饭后还有草莓、樱桃。在过去,我想都不敢想。”
让富兴老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如今已经在延庆区各级党员干部的不断探索中成为现实。面对日益突出的老龄化问题,延庆区将化解老年人生活的难点、痛点作为持续发力的切入点,积极探索构建更为完善的为老服务体系。在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延庆区委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担当尽责,整合各类资源,借势建起了97个覆盖全部15个乡镇的“老年餐桌”,解决了群众所急、所需。
症结:要显绩还是要隐绩
在深山区建设“老年餐桌”,远非想象中的一帆风顺。
早在2010年,延庆区就建设了第一家“老年餐桌”。到2017年年底,历时8年,全区建成的“老年餐桌”却只有20家,而且主要集中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乡镇。
但是,对“老年餐桌”有迫切需求的群体,恰恰生活在偏远乡镇。
在延庆的深山区,既没有优势的产业资源,也没有经济基础雄厚的村集体,年轻人因此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农村老人因故土难离,则选择了留守。但无人照料的现状和较低的收入水平,让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问题。
深山限制了区域发展,也羁绊了村民的生活。四海镇四海村是延庆区较偏远的行政村。村里低保户王姓兄弟已近70岁,二人相依为命。弟弟腿脚不好行动不便,哥哥耳聋失聪还有认知障碍。每到周末,弟弟需要反复交待哥哥,哥哥再走上大半小时去镇里赶集,买回满满一袋主食,这样兄弟俩才能凑合吃上一星期。王氏兄弟最希望的,就是平日里能吃上热菜、喝口热汤。
王氏兄弟二人面临的窘况,在延庆区的老人中不是个例。延庆区60岁以上户籍人口7.96万人,占户籍人口总数的23.02%。2017年,延庆区民政局对老年群体走访时发现,最让老年人困扰的是,子女外出打工后,一日三餐怎么解决。
老人有需求,政府也重视,为什么这“老年餐桌”办不起来、运行不好?调研中,区民政局了解到,困扰基层的问题不少,部分基层干部心态复杂。
畏难者有之,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镇里没有优势产业,办“老年餐桌”钱从哪里来?
观望者有之,开“老年餐桌”不是上级考核的重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善意提醒者亦有之,饭菜做得再好,也是众口难调,还得考虑老人出行和食品安全,做这事儿费力不讨好。
困难再大,也要想方设法解决。延庆区多次召开研判会、座谈会,无不强调一个关键词——为民。“显绩与隐绩不能以是否考核来简单认定,而应以人民所急、所需为标尺。党员干部要站在群众的立场去想办法、解难题,这也是展现担当的过程。”延庆区委书记穆鹏说。
看似说的是解决吃饭问题,指向的却是服务群众的大局。
破題:为干事创业者兜底
要坚定基层干部办好“老年餐桌”的信心,延庆区针对痛点,持续攻关。
运营“老年餐桌”,承办者最关心的是,资金到哪里找?2018年,延庆区提出,区政府、村集体、就餐者三方参与,以“一免两补”方式运营。“一免”,是指村集体免费提供场地,调动社会各界参与餐桌建设的积极性。“两补”,是指区政府为“老年餐桌”提供最高10万元的建设补贴和每年按照实际服务流量提供的运营补贴。同时,60岁以上户籍老人按照各家“老年餐桌”的实际,每餐出资1—5元不等。这种补贴方式,为经济薄弱村开设“老年餐桌”扫除了障碍。四海村“老年餐桌”开张那天,王氏兄弟眼里透出光:“这帮我们解决了生活中最大的困难。”
村集体经济参差不齐,怎么判断运营者干得好坏?对此,延庆区的想法很务实:依据各村实际推进工作,不能“一把尺子量到底”。对就餐规模、餐食种类、每餐收费情况等不做统一要求,经营者可依据实际情况自主营运。比如,基础条件较好的八达岭镇开办餐桌,覆盖一日三餐,每餐荤素搭配,并提供饭后水果和酸奶;位于深山区的四海镇开办餐桌,提供的是一顿午餐,保证两菜一汤标准,还能满足老人“上炕就餐”的习惯。
“不管餐桌以何种形式运营,有一个标准我们始终没有放松,就是群众的满意度。”区民政局局长孙凤霞说,“区里每季度电话回访30%的就餐老人,了解情况。”对满意率低于80%的“老年餐桌”,由区里约谈村“两委”干部。干得好坏,群众心里也有本明细账。延庆区有个软弱涣散村,“两委”班子为改变落后面貌,克服各种困难,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没让“老年餐桌”的伙食断顿。换届选举时,班子成员高票当选。
怎样激励基层干部发挥干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放开手脚办好“老年餐桌”?区里顶住资金紧张的压力,力主上线信息管理系统。在延庆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一幅巨幕显示屏上,实时记录着所有“老年餐桌”的运营情况,就餐环境和就餐过程一目了然,让曾经困扰和普遍关注的食品安全、环境卫生、补贴发放等监管问题迎刃而解。“这套信息管理系统改变了过去手工记账的方式,大大节约了运营者精力。现在只需刷一下卡,老人的就餐信息就能在屏幕上实时读取,为核定运营补贴提供了精准数据。”区民政局干部张超说。
2021年,延庆区15个乡镇全部建起“老年餐桌”,更不容易的是,这些大多建在了深山区。
谋变:为老服务永远在路上
“老年餐桌”建起来了,能否持续、健康运营,就餐老人仍有担心、有疑问。延庆区委书记穆鹏在调研时强调,“要拿出实招持续经营下去,不能单纯依靠供血模式运行”。“我们既然办了餐桌,就没打算停下来。”一名村支部书记立下“军令状”。
在日复一日的为民实践中,延庆区的为老服务之路越走越实——
强村帮扶弱村,降低运营成本。延庆区部分行政村人口不多,60岁以上老人甚至不足20人,在这样的村里开设“老年餐桌”,会给本不富裕的村集体带来不小的运营负担。
延庆镇祁家堡、唐家堡两村老人较少,单独开办“老年餐桌”有难度。相邻的米家堡村,老人相对较多,若联合开办餐桌,用好用足政策,就能有效降低运营成本,保障餐桌正常运行。3个村支部书记一拍即合!现在,这个“老年餐桌”还将50余名残障村民纳入进来,既解决了这部分村民的吃饭问题,又享受了区残联建设温馨家园的补贴政策,“老年餐桌”基本收支平衡。
借力民宿资源,实现共生发展。延庆区没有优势产业,却有良好的生态资源,不少精品民宿隐在幽静深山和溪涧两畔。慕名而来的游客住精品民宿,到蔬菜棚采摘,进民俗馆参观,已成为必不可少的打卡内容。精品民宿与小山村实现了共生发展。
康庄镇火烧营村筹建“老年餐桌”时,村支部书记王桥海找到荷府民宿负责人袁野:“村里老人需要用餐,民宿20多名员工也要吃饭,你是共产党员,咱们能不能把这事一起‘撑起来?”袁野欣然同意。就这样,村委会提供场地、燃气灶具设备并缴付每月水电费,民宿负责人工和食材,“老年餐桌”走进了精品民宿 ,有机蔬菜、时令水果成了火烧营村老人每天午餐的日常。
升级服务内容,完善“造血”功能。在延庆区经济发展较好的行政村,“老年餐桌”已经实现了全年无休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营养搭配合理的一日三餐。如何让老人享受内容更丰富的养老服务,是这些村“两委”班子谋划的重点。
八达岭镇东曹营村背靠八达岭长城风景区,经济条件较好。2021年,“两委”班子决定将“老年餐桌”升级为养老服务驿站,提供健康体检、呼叫服务、益智游戏等服务内容。就这样,原来街道(乡镇)养老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务在这里实现了延伸下沉,“老年餐桌”变身为老人家门口的服务管家。“这些增值服务产生的效益就是运营‘老年餐桌的资金‘活水。”养老服务驿站负责人说。 截至2021年年底,延庆区已有11家“老年餐桌”被区民政局认定、升级为养老服务驿站。
2021年11月初的一场大雪,拦住了富兴老人外出就餐的脚步。因为心里惦记着老人,村支部书记王桥海给送餐车装上了防滑链,和村“两委”干部一起去探望村里老人,送去可口的饭菜。他们的身影与延庆山水相融,仿佛原本就是这画卷中的一部分。
不断丰富为老服务内容的创新实践,在延庆区党员干部步履不停的探索中一直向前延伸着。
记者手记:
“老年餐桌”,其實并不鲜见。
2021年,北京市聚焦群众关切,将老年人“吃饭难”问题当作接诉即办“每月一题”的重点工作来抓。北京市多个城区已作出有益探索——他们或借助与辖区央企共建,或依靠社会购买服务,又或依赖便捷的快递送餐系统,让城区老人享受到了更加丰富、多元的用餐及养老服务体验。
但在既没有优势产业,各类资源又相对匮乏的深山区,如何走出一条切合实际的养老服务路?延庆区的“老年餐桌”建设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
延庆的山路并不好走。沿着崎岖的盘山公路,有时要开车走上一刻钟才能看到一户人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延庆深山区,还有许多像王桥海这样的党员干部,日复一日地为老人们排忧解难,他们竭尽所能,只为老人每天能吃上可口的饭菜。
这种探索和努力,检验着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的能力,锤炼着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就如一名村干部说得那样,“村民总说我帮扶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其实是他们在帮扶着我的精神世界。”
我们衷心希望深山里办起的“老年餐桌”,越来越多、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 / 任 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