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碳中和成为美国遏华新工具

2022-05-30 10:48王文刘锦涛
学习与研究 2022年1期
关键词:碳中和话语权

王文 刘锦涛

[摘要] 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下国际政治经济领域的最热门话题。围绕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展开的国际博弈越来越频繁,以碳中和为逻辑的国际新竞争正全面展开。碳中和不仅是低碳技术、清洁能源、绿色金融等表层领域的国际竞争,而且是更深层次上的话语权规制权的斗争。中国必须积极应对,展现大国责任心和大国担当,争取自身合理权益,讲好中国碳中和故事,在低碳竞争时代占据气候治理主动权。

[关键词] 碳中和;  气候治理;  中美博弈;  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1-0032-04

2021年10月31日至11月12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COP26)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联合国敦促各国尽快开展行动以实现21世纪中叶全球碳中和目标。各国围绕碳中和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博弈更加频繁,竞争更加激烈。中国必须警惕美国把碳中和作为遏华工具,在谈判与博弈中积极争取合理权益,把握好低碳竞争时代气候治理主动权。

以碳中和为核心的新国际博弈已白热化

一方面,以碳中和为基础的国际互动新规则正在确立。各国广泛意识到应对气候变化和如期实现碳中和目标是独立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等复杂背景之外的共同使命,符合世界人民的终极利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是中国提出2060年碳中和目标后参加的第一次国际气候大会。每次气候谈判得出的结果和规则,都为后续国际博弈做了铺垫,不仅影响到未来国际气候格局的演变趋势,更是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气候利益和发展权益的重要变量。当前,气候谈判的焦点正逐渐向以碳中和为目标的碳减排气候行动集中。其中既包括统计检测、核算核查、清单编制、碳捕集与碳封存技术等国际标准的制定和完善,也包括气候融资、能源转型、控排量等国家自主贡献承诺。谈判如果顺利完成,将能够推动各国积极开展国内温室气体标准体系的国际转化和缺项补齐,以阶段性国家路线图为全球气候治理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以碳中和为逻辑的国际新竞争正在展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在重建国际间战略信任和多边合作关系上已有积极成效,例如100多位世界领导人达成了关于森林保护的协议与共识,承诺到2030年结束并逆转毁坏森林;190多个国家和组织组成联盟,同意逐步淘汰燃煤发电并终止对新燃煤电厂的支持,积极部署清洁发电项目推动全球能源转型;碳排放量排名第三的印度在本次大会上首次提出207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正式参与到全球碳中和竞争之中。虽然大会关于煤电和森林保护等议题的谈判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对如何采取措施守住联合国1.5℃目标以及各国能否在提升减排力度上作出更进一步承诺等核心问题,外界的期待有限,且伴随着激烈的政治博弈。

中国在气候问题上面临的最明显的国际政治博弈来自于美国。中美作为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气候行动和博弈动向已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重点。美国总统拜登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上为上届政府退出《巴黎協议》致歉,并指责中国领导人未出席气候峰会。退出《巴黎协议》后对全球气候问题造成的重大损失用一句“道歉”就试图弥补,意图用口号而非实质行动掌握碳中和时代的国际话语权。这也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在气候谈判与博弈中常用的政治手段。美国这种气候盘算与伎俩,对一向恐华、抑华的诸多西方国家而言具有重要鼓动作用。可以预见,未来西方国家的诸多政客、智库、媒体对中国的气候应对指责将会加剧。围绕碳中和出现的国际博弈白热化趋势明显。2021年11月10日,中美发布了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双方虽然肯定了《巴黎协定》气候控温目标的共识,但美国在宣言中提到了将甲烷排放检测与减排纳入温室气体减排工作之中并要求中国制定相关战略,还以2035年100%实现零碳污染电力为由暗示中国加快抛弃煤电,企图打乱中国碳中和的进程与节奏,存在政治胁迫和道德绑架之嫌。

四种气候博弈的形式与手段

以碳排放总量为由实施碳减排道德绑架。美国在国际社会上向来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为由胁迫中国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把全球气候危机的罪魁祸首指向中国。他们忽略了中国的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更忽略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气候治理中所作出的努力,甚至联合部分岛国就海平面上升问题向中国进行道德绑架与施压,利用碳减排遏制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2020年9月,美国发布《中国破坏环境》事实清单,就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环境问题无端指责中方,罔顾、无视和弱化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积极贡献,意图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责任推给中国;2021年7月,美国气候特使克里呼吁中国提高碳减排速度,指责中国说,如果中国到2030年才实现碳达峰,则其他国家必须在2040年甚至2035年之前达到零排放才能弥补,企图强制中国提前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承诺。

抢占碳中和产业的标准定义权。碳中和将带动一系列新兴低碳产业技术的孕育和发展,美国意在抢占碳中和的专利授权、产业分类、标准认定和规则制定,并按照自身利益主导碳中和相关标准的定义权。此前,美国专利审查部门已开展专利审查改革,加速审查程序推动环境改善和能源节约等绿色技术专利的通过与推广,加快有关环境质量、新能源发展、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发明专利申请以促进“绿色技术”发展,谋图在碳中和时代占据绿色产业链的顶层地位,利用碳中和专利“卡脖子”,甚至借碳中和产业和项目的判定权来直接否认中国在相关产业开展的投入,降低中国的绿色融资吸引力。

开展国际碳中和关税战、贸易战、金融战。全球低碳经济战也是贸易战和金融战。2021年7月美国参议院民主党人正酝酿推出碳边境税计划,效仿欧盟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工业产品加征碳关税,全面掀起全球碳中和关税贸易战,并同步开展绿色金融战,通过建立金融业气候标准为国际绿色投资设立门槛和阻碍。2021年3月拜登政府就考虑为华尔街银行设定气候影响的全球标准,美财政部和监管机构正在拟定相关规范,以全面防止绿色资金流入中国。

对发展中国家设下碳减排资金支持的空头承诺陷阱。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次缔约方大会上提及了美国国内5550亿美元的清洁能源计划和对外每年30亿美元的国际气候援助,但这些计划仍被卡在立法流程上。美国可能利用对发展中国家的空头承诺来胁迫其按照自身要求的路径开展碳减排,而后续对承诺资金却不予实际兑现,令发展中国家陷入困境。同时,美国在全球环境基金仍有尚未结清的巨额欠款,在荒漠化公约、气候变化公约的应缴会费也没有缴付到位,令美国在气候行动的国际资金支持上严重缺乏公信力。

积极争取碳中和国际话语权

高度重视在国际话语权斗争上的碳中和“隐蔽战线”。全球气候治理国际博弈的背后是隐蔽的利益与意识形态之争。中国应在气候谈判中阐明中国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根本目的,对外用目标和行动来彰显中国积极发展清洁能源、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工作是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承诺和决定,以人类文明存续的视角看待碳中和议题,进而深度分析国际气候问题,勇于指出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将碳中和议题运用为政治工具才是全球气候环境治理与人类文明进程中的最大阻碍,逐渐建立起中国的碳中和大国信用。碳中和是一条国际话语权斗争的“隐蔽战线”。尽管应对气候变化是独立于其他国际争端的重要共识,但中国在任何时刻都不可忽视美国和西方发达国家在气候问题上设下的陷阱,诸如其利用“第一大碳排放国”来引导世界各国将中国视为气候问题的最大责任方,以及利用2060年碳中和目标晚于发达国家来引导世界各国低估中国实现目标的难度和努力。纵观国际低碳竞争的各个重要领域,无论是气候承诺的制定、气候治理的成果展示,还是低碳产业的发展水平、零碳技术的开发运用,不仅仅是资金、技术之争,更是标准之争、规范之争、定义之争,本质上都离不开话语权之争,更是未来数十年内的发展权益、大国利益之争,必须在话语权斗争中反对西方所标榜的与西式民主、西式人权同等模式的西式气候治理原则。

掌握碳减排的解释权,对外讲人均和历史累积排放。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国际舆论场上反复制造中国是气候问题的主要责任方却未承担碳减排责任的论调。中国在国际场合总结与分析气候问题的现状时,应以科学和事实为基础,正确指明发达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是当前气候变暖和极端天气灾难的最大元凶,不能无端要求全世界共同承担责任。发达国家人均碳排放普遍高于发展中国家,美国更是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在对外谈及碳排放问题所展示的相关数据中,应以人均和累积为基础:2019年中国人均碳排放为7.76吨,远低于美国的15.47吨;1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78个国家的人均碳排放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而其中有56个(占72%)是发达经济体;2自1850年以来,美国作为最大的累积排放国,共排放超过5090亿吨,占全球总量的20.3%,导致了0.2℃的全球变暖,而中国仅以2884亿吨占11.4%,3中国的累积碳排放量远低于美国。通过讲事实、讲数据,引导世界各国正视碳减排的国际责任划分问题。中国虽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仍应向世界表明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立场,令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以中国当前的发展现状、经济水平、减排进程开展碳中和行动面临的艰难,从而合理争取中国自身工业化进步、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不应受发达国家关于大国碳减排的道德胁迫。中国在碳减排成果对外展示上,应以单位生产总值碳排放和人均碳排放量的降低来作为对外宣传的主要指标,以历史累积碳排放量而非當年碳排放量作为碳排放大国的判定标准,开展大国气候行动合作。

重视“隐含碳”问题导致的碳排放总量被高估的责任挑战。碳总量核算是生产者原则,谁生产,碳排放算在谁头上。中国是“世界工厂”,应在碳排放问题上表明中国在碳排放生产者原则上面临的碳总量核算压力:中国制造业占全球比重高达约30%,大量生活消费品在中国生产并出口到他国消费,而生产过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隐含碳”)按照生产者负责的原则被计入中国。国际社会应明确全球碳足迹的来源和去向,尤其是在中国的碳排放量中有7%—14%是为了供应美国消费市场。1中国需要令世界各国意识到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消费了商品,却没有为其碳排放负责,使中国同时成为了贸易净出口大国和碳排放净进口大国,该行为高估了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真实责任,令中国面临更严峻的减排压力,严重缺乏碳减排国际责任分配的公平性。为此,中国应高度重视“隐含碳”下的气候责任归因,提高生产者话语权,向以美国为首的碳排放消费者争取合理利益。

对外讲好人类史上最高效、最大规模的中国碳减排、碳中和故事。中国应向世界表明自身碳减排行动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难程度,展现在此背景下取得的瞩目成就,让各国理解中国所面临的巨大困难和所需付出的艰苦努力。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发达国家普遍需要60—80年左右的时间,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却仅仅只有30年。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虽然面临严峻挑战,但已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截至2020年年底,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降低约48%,在节能减排、能效提升、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所作出的贡献占全球总量的30%—50%,2表明“中国虽然是世界第一碳排放大国,但也是世界第一碳减排大国”的客观事实。3中国应对外积极展现大国责任心和担当意识,不仅要把自身阶段性碳减排目标达成状况、清洁能源装机增量与比重、绿色资金投入规模等指标公开透明化,令发达国家无法罔顾真相、歪曲事实,更要积极宣传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碳中和绿色合作与支持,向世界充分表明中国在用实际行动帮助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地区开展气候行动,而美国等发达国家仅有空头承诺。对比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空头承诺、口说无凭、出尔反尔般的气候行动,中国应以讲诚信、讲担当、说到做到作为负责任大国的基本立场。在拟定气候目标和展示减排成果之时,公开中国与各国的气候目标达成程度、气候资金落实程度、碳中和进程的进展程度,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证明中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国际贡献,勇于应对发达国家的质疑和打压,充分展现中国的碳中和行动不仅是一场自上而下的社会经济系统性变革转型,更是一场世界范围内史无前例的最大规模的碳减排活动,具备极为强大高效的行动力和执行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作者简介: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刘锦涛,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项目副主管)

责任编辑 / 申   洁

猜你喜欢
碳中和话语权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话语权演进及其现实启示
哥本哈根有望成为首个“碳中和”首都
碳中和背景下德夯旅游景区低碳发展和建设研究
中国如何争夺LNG市场话语权
应提升贫困群众话语权
紧紧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权
旅游风景区碳估算与碳中和实证研究
高职应有自身的“话语权”
被春天取消了话语权以后 [四章]